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38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肺或胸膜转移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105例经活检证实为前列腺癌的患者,其中10例患者通过超声引导下肺或胸膜穿刺确诊为前列腺癌肺或胸膜转移.通过临床调查、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结果并复习文献分析前列腺癌肺或胸膜转移的临床特点.结果 前列腺癌肺或胸膜转移主要见于老年男性,以呼吸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6例,以泌尿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4例,10例均通过超声引导下肺或胸膜穿刺确诊,确诊前列腺癌肺转移9例,胸膜转移1例,同时伴有骨转移7例,病理学Gleason评分5分1例、6分2例、7分7例.结论 对于以呼吸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升高、直肠指诊异常的男性患者应加强前列腺癌筛查,以免延误诊治.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大鼠睾丸支持细胞原代培养5-溴-2-脱氧尿苷(BrdU)的最佳标记时间、剂量.方法:大鼠睾丸支持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培养;以终浓度分别为5、10、15、20 μmol/L的BrdU检测睾丸支持细胞的最佳标记剂量;在细胞培养的12、24、36、48 h掺入BrdU,使终浓度为15 μmol/L,测定BrdU的最佳标记时间;免疫细胞化学法跟踪观察大鼠睾丸支持细胞在体外培养中的分化发育情况和BrdU标记率.结果:免疫组化检查提示最终浓度为15lμmol/L和孵育36 hBrdU标记率均>90%,并且连续传3代均可检测到.结论:终浓度15 μmoL/L及孵育36 h为BrdU标记睾丸支持细胞的最佳剂量及时间,表明BrdU标记可用于睾丸支持细胞体内后的存活、生长的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23.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过继转移诱导大鼠移植肾耐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C)过继转移诱导肾移植免疫耐受的动物模型,以探讨肾移植后的免疫耐受情况.方法 体外分离和纯化供体SD大鼠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经过处理后注人受体Wistar大鼠的门静脉内,同时进行肾移植,于3、5、7、9、11、和13天进行肾组织学病理检查,MTT法测定大鼠脾淋巴细胞增生反应.结果 肾移植后单纯移植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间为(4.69±1.26)天;IL-10 DC组(实验组)(10.69±1.63)天,实验组平均成活时间与对照组平均成活时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 门静脉内注射供体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可诱导肾移植免疫耐受,并且这种耐受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24.
25.
26.
目的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尿液内脱落细胞染色体异常情况,以提高膀胱癌早期诊断率,减少患者膀胱镜检查次数。方法应用FISH技术分析110例血尿患者尿脱落细胞染色体异常情况,其中包括膀胱癌86例、泌尿系感染12例、滤泡增生(腺性膀胱炎)4例、良性肿瘤(乳头状瘤)4例、不明原因血尿4例。上述患者均经膀胱镜组织活检确诊。比较FISH检测与病理切片检查在确诊膀胱肿瘤上的区别。结果 86例膀胱癌患者中有68例FISH检测结果为阳性,剩余18例FISH检测为阴性的膀胱癌患者中有10例为小于5mm的Ta期浅表膀胱癌。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FISH检测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87%。FISH检测结果发现T1及T2期膀胱癌细胞染色体异常数目明显高于Ta期膀胱肿瘤(P<0.05),但在T1及T2期膀胱肿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SH检测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无创伤等优点,在初步诊断及监测膀胱癌复发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有可能成为简便、有效的膀胱癌初筛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7.
膀胱尿路上皮癌(UB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NMIUC)、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MIUC)和转移性尿路上皮癌(mUC)。mUC的一线治疗方案是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然而,很多患者因基础状况较差无法耐受化疗的不良反应。即使能够接受化疗的患者,其获益也往往十分有限。目前,对尿路上皮肿瘤免疫学特征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相关研究,有望优化UBC的一线和二线治疗。本文旨在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原理、疗效评价标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应用和早期应用的探索,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相似文献   
28.
背景:目前已有多种大鼠肾移植模型建模方式,但在移植时间、移植效果等方面都存在各种问题。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原位肾脏移植模型的方法。 方法: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行原位肾移植术。供体肾动脉、肾静脉在自制橡胶垫片上分别与受体的肾动脉、肾静脉端端吻合,供体输尿管膀胱瓣与受体膀胱吻合。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移植后每日腹腔内输注1 mL D-hanks液;环孢素A组移植后每日皮下注射环孢素A 15 mg/kg。记录大鼠生存时间并于移植后第3,5,10天测定血肌酐值,移植后第10天,光镜下观察移植肾病理改变。 结果与结论:大鼠原位肾脏移植成功率为85%。移植后第5,10天环孢素A组血清肌酐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0.05)。环孢素A组大鼠肾移植后存活天数明显长于对照组(P < 0.05),移植肾病理可见排斥明显减轻。提示该模型稳定性强、重复性好,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9.
我国肾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肾透明细胞癌。肾癌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约30%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存在转移病灶,许多患者在手术后出现转移。对于转移性肾癌目前常用的放疗、化疔及细胞免疫治疗等方法疗效均有限。近年来出现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tumor angiogenesis)的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最有效、特异性最高的治疗方式,但超过50%患者口服药物后仍有肿瘤进展。  相似文献   
30.
背景:盆底磁刺激是近年来兴起的治疗尿失禁的新疗法.目前关于盆底磁刺激治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国外仅有一个中心的研究报道.目的:对比分析了盆底磁刺激和盆底肌锻炼治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患者的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于2005-02/2007-0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泌尿外科完成.对象: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后出现尿失禁患者24例,随机分为盆底磁刺激组和盆底肌锻炼组,每组12例.方法:分别接受盆底磁刺激和盆底肌锻炼治疗,盆底磁刺激频率为10 Hz,间歇持续10 min后休息3 min,继而调节频率为50 Hz,反复刺激20 min,每次治疗过程为30 min左右,每周2次.盆底肌锻炼治疗患者取侧卧位,嘱其作肛门收缩与放松动作,并类似于排尿时突然中断排尿样收缩肛门括约肌,同时保持腹肌松弛.每次收缩持续3 s,然后缓慢放松3 s,连续训练20min,每日3次.连续治疗6周.主要观察指标:采用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制定的尿失禁问卷表简表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4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治疗前,2组尿失禁问卷表简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1个月后盆底磁刺激组和盆底肌训练组患者尿失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下降(P<0.05~0.0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两组评分继续降低,盆底磁刺激治疗组患者尿失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盆底肌训练组(P<0.05).两组均无治疗并发症发生.结论:盆底磁刺激疗法对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盆底肌锻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