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7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 观察足量应用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临床确诊为冠心病的9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 实验组在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的药物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 在4周内逐渐加量至最大耐受剂量, 对照组采用常规冠心病二级药物治疗, 对所有患者进行门诊随访半年, 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心绞痛发作频率、心功能及心电图改善情况.对比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足量应用美托洛尔缓释片能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方法 7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前动态心电图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4小时内有数次停搏及多次阵发房颤发作,其中有5例患者停搏均发生在房颤终止时,2例停搏与房颤发作无明显关联。接受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术后动态心电图随访。结果该7例患者,有2例房颤复发,1例再次接受手术并成功,1例拒绝再次手术。动态心电图提示有4例(考虑为快慢综合征)心动过缓明显好转,2例(考虑为慢快综合征)房颤发作明显减少但是心动过缓无改善,接受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治疗。此7例患者术前与术后1个月最大心率、最小心率、平均心率比较,最小心率、平均心率术后较术前增加,最大心率术后较术前无明显变化。结论快慢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对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效果较好,大部分患者术后心动过缓明显改善,而不需要置入心脏永久起搏器。  相似文献   
33.
急性中毒是基层医院常见的临床急症。基层乡镇医院主要患者来源为农村患者,农药中毒、食物中毒等相对较多,且非常严重。昆明市晋宁县第二人民医院内科自2011年8月至2011年11月对8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及2例阿维菌素中毒患者实施常规内科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4.
患者男 ,2 3岁 ,因“反复头昏 ,乏力 ,活动后心悸 11月”入院 ,患者病程中多次心电图及长程心电图示交界性逸搏心律 ,心率 3 5~5 2次 /分。胸透及超声心动图均未见心房收缩搏动 ,食管电生理检查未引出心房激动波 ,进一步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心房静止 ,随即置入VVIR起搏器。术后无不适出院。  相似文献   
35.
自上世纪60年代心室单腔起搏器在临床使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起搏器的常规起搏部位仍为右心室心尖部。由于该部位电极导线固定容易而得到广泛应用,但严重的缺点是改变了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来源于动物与人群的基础研究表明,长期的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可以损害左心室收缩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标准化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标准化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连续治疗6月。记录两组用药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N-末端脑钠肽(NT-proBNP)、6分钟步行试验(6MWT)和明尼苏达心衰量表评分。并记录研究期间住院次数、每次住院天数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6月后患者LVEDD、LVESD缩小,LVEF增加,NT-proBNP、明尼苏达心衰量表评分降低,6 分钟步行距离延长,住院次数减少,平均住院天数缩短(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少。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 鉴定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的炎症相关基因,并探讨这些基因与浸润免疫细胞在AF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通过一系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识别AF的生物标志物,使用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验证关键基因的预测及诊断价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明确关键基因与浸润免疫细胞的相关性。结果 筛选出593个差异基因[|log2(fold change,FC)|>1,P<0.05],7种免疫细胞亚型(P<0.05),获得190个免疫相关差异基因,识别出3个生物标志物(IGF1、PTGS2和PPARG),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3个标志物与浸润免疫细胞显著相关(P<0.05)。结论 IGF1、PTGS2和PPARG是AF的炎症相关基因,推测其与免疫细胞浸润过程和途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9.
采用介入技术球囊堵闭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模型制备方法.我们应用自制球囊栓子微创堵闭的方法构建猪心肌梗死模型,为评价血管新生疗法效果提供稳定缺血模型.  相似文献   
40.
背景:初期实验已经证实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可从基因和细胞水平改善缺血心肌代谢,但是否在形态学水平也可缓解梗死后心室重塑的发展?目的:观察体外心脏震波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心功能及形态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5只猪随机分为3组:震波治疗组于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后第3,5,7天,给予体外震波治疗,假震波组于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后实施与震波治疗组相同的震波治疗操作,但不施以震波及能量,假手术组除了不造成心肌梗死,其余操作假震波组。结果与结论:与假震波组比较,震波治疗可明显缓解左室收缩末容积和舒张末容积扩大及改善左心室整体心功能(P<0.001),能显著改善心肌梗死交界区心肌局部室壁运动功能和左心室各节段运动协调性。说明及早有效的进行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塑由可逆阶段向不可逆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