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7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对比观察右心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的起搏及心动功能参数.方法106例安装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右心室心尖部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进行起搏参数、左室射血分数对比.结果两组间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心尖部起搏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心功能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12.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正常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5年5月~2004年10月收治的436例AM I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及有关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436例中,冠脉造影异常402例(异常组),正常34例,其中青年AM I患者冠脉造影正常8例(正常组),提示青年冠脉造影正常者多无心绞痛、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及血酯异常,但大量吸烟者居多。结论:在冠脉造影正常的青年AM I中,冠脉痉挛在心肌梗死的发病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急性血栓形成伴血栓自溶亦是其病理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优化右心室起搏部位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5例扩张性心脏病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平均心力衰竭病史(4.1±09)年,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1.5%±11%,平均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EDD):(63.2±16.5)mm,QRS宽度:(143±32)ms。所有患者均符合(CRT)植入Ⅰ类适应证。左心室起搏导线根据心脏静脉分布尽可能置于心源性休克(CS)左心室侧枝或后侧枝,右心室起搏导线置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术后观察起搏QRS波图形,LVEF变化及随访观察患者纽约心脏病协会心脏分级(NYHA)心功能,生活质量及心脏重塑变化。结果:5例患者均成功植入CRT,其中  相似文献   
14.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与急性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四明  黄涛  盛守权 《安徽医药》2011,15(7):869-87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变化与其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66例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血栓形成组)、23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和36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hs-CRP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其异常率并进行比较.并对发病后症状与体征发展变化进行评定,将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性卒中与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顽固性心力衰竭的长期疗效及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18例顽固心力衰竭患者入选为CRT组,另选与之各项临床特征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的18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有CRT的适应证。CRT组施行右心房双心室或单纯双心室起搏并动态随访、优化起搏参数,同时两组患者皆给予正规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结果CRT组患者平均随访1~48(24.7±12.4)月,对照组平均随访1~38(20.9±10.5)月。CRT组辅以常规药物治疗,因心力衰竭住院事件减少,因心力衰竭死亡率下降,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心脏重塑进程延缓,所有指标变化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CRT结合药物治疗更可使某些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以上多方面受益。合理用药、动态随访和个体化参数优化是保证起搏系统稳定发挥CRT功能和患者充分受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射频消融术对患者左心房功能中远期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2月以来于我科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共20例,均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分别测定患者舒张末期左房容积、左房压和左心房射血力,比较手术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术后6个月,患者舒张末期左房容积显著减小(P<0.05),左房压无显著变化(P>0.05),而左心房射血力显著增加(P<0.05)。结论心房纤颤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后6个月,患者的左心房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证实超极化激活环化核苷酸门控通道电流在调控心脏的自发搏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超极化激活环化核苷酸门控通道2基因重组质粒转染后293T细胞中目的基因在核酸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2000将含全长超极化激活环化核苷酸门控通道2基因的质粒CMV-hHCN2-3xHA-IRES-EGFP转染至293T细胞中。结果与结论:用脂质体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2000成功地将质粒CMV-hHCN2-3xHA-IRES-EGFP转染至293T细胞中。反转录PCR定性地检测到在100-250bp处可见高度特异DNA的条带,与携带超极化激活环化核苷酸门控通道2基因的质粒扩增出的片段位置相同。经过RT-PCR、Western-blot方法检测提示超极化激活环化核苷酸门控通道2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都有高表达。表明质粒CMV-hHCN2-3xHA-IRES-EGFP成功转染后的293T细胞中超极化激活环化核苷酸门控通道2基因可以在核酸和蛋白水平表达。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评价低位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并探讨一种简化的起搏导线定位方法.方法 选择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48例病态窦房结患者,随机分成2组,一组患者(n=24例)采用经过简化塑型导丝引导主动固定起搏导线行低位房间隔定位起搏;另外一组患者(n=24例)采用传统被动固定起搏导线行右心耳起搏.观察两组患者心房起搏导线植入时间,植入成功率,测试起搏器植入即刻、术后1周、1月及3月起搏相关参数;观察起搏器植入相关并发症(电极脱位,起搏器囊袋感染,积血及心包积液).结果 LAS组心房起搏导线定位成功21例,3例失败,RAA组心房导线全部定位成功.LAS组平均心房起搏导线定位成功时间为6.3±0.8 min (3~15.5 min),显著长于RAA组患者(3.5±0.5)min(1.2~8.3)min.术中即刻,术后1周、1月及3月的各项起搏参数均稳定,2组间未见显著差异.随访3月期间2组患者均为发生起搏器植入相关并发证.结论 双弯J行导丝的简化设计可协助低位房间隔主动固定起搏导线的成功定位,同时证实应用主动固定起搏导线实施低位房间隔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背景:持续稳定的心脏缺血模型是研究心脏血管新生疗法的重要基础,常规“球囊临时堵闭”法存在短期血管再通的缺点,无法评定血管新生治疗的确切疗效。 目的:改良常规“球囊临时堵闭”构建心肌梗死模式,探讨一种方便、快捷、安全、可重复的心肌梗死模型制备新方法。 方法:将30只健康成年家猪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球囊堵闭+栓子植入”法和“栓子直接植入”法构建心肌梗死模型。比较两种方法的造模成功率和导管介入操作时间。 结果与结论:实验成功制备了心肌梗死模型27只,“球囊堵闭+栓子植入”法的成功率略低于“栓子直接植入”法(85% vs. 94%),两种方法比较造模成功率及梗死部位分布构成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5)。但“栓子直接植入”法的导管介入操作时间明显短于“球囊堵闭+栓子植入”法(P < 0.01)。说明“栓子直接植入”法建立的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具有安全可行、方便快捷、成功率高等优点,并且能较好地模拟临床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种良好的制备心肌梗死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研究表明震波治疗能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低能量体外心脏震波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血管新生治疗方法。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统及其抑制因子是影响心室重构过程的重要调节因子。 目的:观察低能量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统影响。 方法:将滇南小耳猪随机分为心脏震波治疗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心脏震波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建模成功后震波治疗组接受3次低能量体外震波治疗(0.09 mJ/mm2,每点治疗200 击,共9点),1个月后通过左心室造影评价左心室重塑情况,对照组建模成功后给予相同操作,但不施以震波及能量。假手术组不建模,震波治疗方法同对照组。用RT-PCR法检测各组动物心肌组织梗死交界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1,2,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mRNA表达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动物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心脏震波治疗组梗死心肌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mRNA表达水平上调(P < 0.05),促进局部心肌组织新生毛细血管增生,基质金属蛋白酶1 mRNA表达水平下调(P < 0.05),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mRNA水平升高(P < 0.05),左心室造影评价显示心室重塑指标改善,心脏震波治疗组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增高(P < 0.05)。结果显示体外心脏震波通过有效诱导急性缺血区血管新生,上调促血管新生因子表达水平,并重建局部心肌微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