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9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61.
内镜下金属夹和注射硬化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大出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内镜金属夹和注射硬化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月89例经内镜金属夹和注射硬化剂治疗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89例患者止血成功81例,初次治疗成功率为91.0%(81/89)。再出血8例,再次内镜下止血5例成功,3例治疗无效转外科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6.6%(86/89)。结论:内镜下金属夹和注射硬化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作为首选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方式在日间病房上午行结肠镜诊疗患者肠道准备中的结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单中心的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日间病房下午入院次日上午行结肠镜诊疗患者141例,分为干预组(69例)和对照组(72例)。干预组采用晚间和凌晨2次给药方案行肠道准备,对照组采用深夜1次给药方案。比较2组患者肠道准备质量合格率和不适感受(恶心、呕吐等)。结果:于晚间和凌晨2次口服肠道清洁剂患者,较深夜1次服用的肠道准备合格率更高(87.0%vs 65.3%,P=0.003),且患者恶心、腹胀、肛门刺激、乏力等不适感受更少、程度更轻(P0.05)。结论:分次给药方案可作为下午入院次日上午行结肠镜诊疗的日间病房患者肠道准备的标准方案。  相似文献   
63.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巨大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50例病灶直径4 cm的结直肠L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LST形态分型、部位、病理结果、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和并发症。结果 150例患者中,颗粒型87例(58.0%),非颗粒型63例(42.0%)。部位分别为直肠109例(72.7%),乙状结肠13例(8.7%),降结肠5例(3.3%),横结肠8例(5.3%),升结肠13例(8.7%),盲肠2例(1.3%)。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04例,黏膜内癌7例,黏膜下癌16例。整块切除率为92.7%(139/150),完全切除率89.3%(134/150)。术中出血8.0%(12/150),术后出血1.3%(2/150),穿孔率为2.0%(3/150),术后狭窄2.0%(3/150)。结论非颗粒型巨大结直肠LST恶变率大。ESD治疗巨大结直肠LST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EFR)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经辅助检查和前期治疗明确诊断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患者20例,择期行全麻下EFR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预切开肿瘤周围黏膜和黏膜下层,显露肿瘤;(2)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技术沿肿瘤周围分离固有肌层至浆膜层;(3)应用Hook刀沿肿瘤边缘切开浆膜;(4)胃镜直视下应用Hook、IT刀或圈套器完整切除包括浆膜在内的肿瘤;(5)应用金属夹缝合胃创面。结果20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中,病灶位于胃底9例、胃体11例。EFR成功切除所有病变,完整切除率为100%,未使用腹腔镜辅助;EFR时间为60—145min,平均85min。切除肿瘤最大直径1.8~3.5cm,平均2.6cm;病理诊断为问质瘤13例、平滑肌瘤4例、血管球瘤2例、神经鞘瘤1例。术后无一例出现胃出血、腹膜炎体征及腹腔脓肿,术后3d造影无一例造影剂外漏和胃排空障碍。住院天数3~8d,平均5.5d。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7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EFR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切除更深的胃壁肿瘤,并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资料,它的开展可进一步扩大内镜治疗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经黏膜下隧道憩室间脊切开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septum division, STESD)对食管憩室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STESD治疗的11例食管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术后的食管造影和内镜检查资料、术前及术后5个月SF-36量表评分。结果:出现黏膜损伤2例,无严重并发症。3例(27.3%)在最后一次随访时症状消失,7例(63.6%)症状得到缓解。术前、术后SF-36量表总分分别为(116.0±23.6)分和(135.1±9.0)分(P=0.014)。所有患者术后的一般健康状况、精力和精神健康状况均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03,P=0.006,P=0.037)。结论:ST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微创手术,能有效提高食管憩室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6.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直肠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STER术治疗的8例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直肠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8例STER手术均获成功,肿瘤均一次性完整切除,肿块距肛缘5~15cm,切除标本最大直径1.0~3.5(平均1.8)cm,手术耗时40~70(平均51)min。术中黏膜穿孔1例,予以金属夹夹闭修补成功。术后出现下肢皮下气肿1例,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完全消退。术后病理诊断:神经鞘瘤3例,平滑肌瘤2例,胃肠间质瘤1例,增生胶原纤维伴结节变性2例。术后随访6~30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采用STER技术切除直肠固有肌层来源的SMT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7.
目的总结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 EFR)后胸腹部CT表现, 分析其对术后并发症评估与处理的提示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9月—2021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消化道EFR治疗并在术后1周内行胸腹部CT检查的82例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有无特殊干预或住院天数延长分为术后干预组(38例)和对照组(44例), 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胸腹部CT异常表现发生率的差异, 并分析CT异常表现的危险因素。结果 82例患者中, 胸腹部CT示气腹51例(62.2%), 盆腹腔积液30例(36.6%), 气胸5例(6.1%), 胸腔积液43例(52.4%), 肺部炎性改变16例(19.5%)。术后干预组CT表现盆腹腔积液(W=637.48, P=0.031)和胸腔积液(W=622.06, P=0.031)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增高。患者年龄为EFR术后出现气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60岁比≤60岁:OR=0.17, 95%CI:0.05~0.56, P=0.002)。结论 EFR术后CT盆腹腔积液和胸腔积液对并发症的提示意义较大, ...  相似文献   
6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巨大平坦息肉1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巨大平坦息肉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07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应用肠镜检查发现的18例长径>2cm大肠平坦息肉进行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和微探头超声检查,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18例大肠巨大平坦息肉,直肠11例,乙状结肠3例,降结肠1例,结肠肝曲1例,升结肠1例,盲肠1例。病变长径2.0~5.2cm(平均3.1cm)。所有病例术后全部得到病理证实。所有病变全部一次大块、完整剥离成功,ESD成功率100%。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55~115min,平均75min。ESD术中未出现肠镜下无法控制的大出血,术后无一例出现须再次肠镜下治疗的出血。ESD治疗中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阴囊气肿和颈部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后气肿减退。1例剥离病变后见肠壁外脂肪,应用金属夹成功缝合创面。ESD穿孔发生率11.1%(2/18)。术后随访12例,平均随访期4.2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ESD治疗大肠巨大平坦息肉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69.
金属支架治疗恶性食管狭窄的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内镜放置金属支架治疗恶性食管狭窄的并发症原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对内镜下放置金属支架治疗的126例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26例患者放置支架147例次,操作成功率100%。食管支架置入后能有效缓解患者进食困难症状。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胸骨后疼痛及异物感11例(7.48%),消化道出血9例(6.12%),返流性食管炎41例(27.89%),支架移位6例(4.08%),食物嵌顿者5例(3.40%),支架狭窄堵塞15例(10.20%),呼吸困难1例(0.68%)。结论:经内镜放置金属支架是姑息性治疗恶性食管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AC)与肠间质细胞(ICC)及一氧化氮(NO)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研究AC的发病机理。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16例,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术中取活检组织作为实验组标本;选取非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手术患者15例,切取食管下括约肌作为对照组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显微镜下随机选取3个视野观察ICC和由一氧化氮合酶在两组食管下括约肌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计算肠间质细胞的个数和半定量判定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强度。结果光镜下观察,对照组食管下括约肌中有肠间质细胞分布,呈梭形,两端细长突起,弥散分布在肌层中,与肌束平行走向,部分肠间质细胞间突起相互连接,每切片平均计数(11.2±7.4)个。实验组中肠间质细胞分布稀疏,细胞突起不明显,每切片平均计数(5.8±5.6)个,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食管下括约肌中也可见一氧化氮合酶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对照组染色神经纤维粗大,染色深,实验组中神经纤维纤细,染色淡,分布稀疏,两组在染色强度上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13)。结论肠间质细胞和一氧化氮合酶在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下括约肌中分布和表达异常,两者可能与贲门失弛缓症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