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9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评价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的各种内镜切除技术在食管胃交界部(EGJ)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SMT)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和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所有接受内镜下切除治疗的患者资料库.筛选出2007年3月至2011年6月间经内镜下超声或CT证实固有肌层来源的EGJ处SMT患者143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内镜切除方法、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143例患者中男74例,女69例,平均年龄49.1岁。135例(94-4%)病变成功完成内镜下整块切除,其中接受内镜黏膜下挖除术126例,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6例,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3例:另外8例肿瘤于内镜下部分切除后,基底部尼龙绳套扎。肿瘤平均直径为17.6mm.平均手术时间45.1min.平均出血量50.0ml。术中穿孔6例,贲门黏膜撕裂1例。均通过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好转。术后病理示,平滑肌瘤121例,胃肠间质瘤20例。颗粒细胞瘤1例.肌间脂肪瘤1例。术后经3。48个月的随访,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在EGJ固有肌层来源SMT治疗中.各种内镜切除方法均安全有效.临床医师需根据肿瘤的临床特征具体选择.  相似文献   
1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病灶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处理上消化道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病灶及黏膜下病灶作为入选对象,通过超声内镜和(或)活检病理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范围、性质,应用钩刀、IT刀、氩气刀及高频电凝电切术进行ESD操作,步骤包括:(1)胃镜及黏膜染色确定病灶,针刀或者氩气刀标记病灶;(2)黏膜下注射含靛胭脂及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抬高病变;(3)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一圈;(4)自病变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术后应用抑酸、黏膜保护剂治疗,术后第1、2、6个月内镜随访,评价溃疡是否愈合以及病灶有无残留与复发.结果 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共153例患者进入观察研究.黏膜病变85例(溃疡型病灶2例,隆起型病灶48例,糜烂型病灶35例),病灶直径0.4~5.0 cm,平均2.0 cm;手术时间15~210 min.平均55min.所有病例均切除病灶,其中1例迟发性出血行内镜下紧急止血,7例穿孔均保守治疗愈合.随访期溃疡创面均愈合,其中4例复发,3例再次ESD完整切除病灶,1例手术切除.黏膜下肿瘤68例,52例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余病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病灶直径0.4~4.0 cm,平均1.2 cm;手术时间10~182 min,平均41 min;68例完整剥离黏膜下肿瘤,1例改行尼龙绳结扎治疗.1 1例穿孔均保守治疗,1例术后出血未控制行手术治疗.结论 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能实现较大病变的一次性大块剥离,剥离的病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病变局部的复发率低,并发症少,为上消化道黏膜层病灶尤其是早期肿瘤以及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单瓶磷酸钠盐口服溶液肠道准备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良好的肠道准备是顺利进行结肠镜检查和治疗的前提,目前临床常用的肠道准备用药主要为甘露醇和聚乙二醇电解质,前者有可能在肠道中产生爆炸气体而影响肠镜下电凝手术,后者要求饮水量大,患者耐受性较差。国外多项临床试验显示了磷酸钠溶液2瓶剂量(45ml×2)的肠道准备效果良好,不亚于甚至优于甘露醇和聚乙二醇,但价格较高。  相似文献   
14.
闵寒  陈志荣  徐亚  陈巍峰  龚菲 《江苏医药》2013,39(11):1338-133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0例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患者全麻下行ESD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所有病例内镜随访6个月.结果 采用ESD成功切除所有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整块切除率100%,切除病灶直径2.5-4.0cm,平均3.2 cm;从黏膜下注射至创面处理结束时间为75-145 min,平均109 min;术中均有少量出血(<150 ml).术后病理评估切除病变,9例切缘为阴性,1例腺癌,进一步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未见肿瘤残留,肠壁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1例发生穿孔,予以金属钛夹夹闭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4例完成6个月随访,无一例出现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采用ESD可以安全有效的切除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是一项极有前景的内镜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经ESD治疗的153例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ESD治疗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疗效。结果 153例患者中包括早期胃癌26例(17%),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7例(43.8%),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0例(39.2%);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8.0%(150/153),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94.8%(145/153),组织学完整治愈率为94.8%(145/153)。术中穿孔5例(3.3%),术后迟发性出血9例(5.9%),均予保守治疗治愈;ESD术后3年内病变复发3例,总复发率为2.1%(3/140);14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1.5%,随访时间11~54(35.1±22.8)个月;死亡1例,3年生存率为99.3%(152/153)。结论 ESD治疗胃癌前病变和早期癌是一种安全、远期疗效肯定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用于治疗下咽部浅表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9例下咽部浅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9例患者中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61.2岁(48~80岁)。切除病灶平均大小为16.3 mm(5~27 mm),平均手术时间为52.2 min(30~90 min)。9例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出血、穿孔、气肿、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4.6 d(3~7 d)。术后病理包括上皮内高级别瘤变1例,鳞状细胞癌8例;在8例鳞状细胞癌患者中,肿瘤组织浸润深度均未突破固有膜。1例水平切缘阳性,患者术后接受了区域放疗。平均随访时间10.2个月(3~29个月),所有患者未见复发或转移,未见食管入口狭窄。结论 ESD是治疗下咽部浅表癌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L?薄荷醇制剂(NPO?11)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单次喷洒抑制胃蠕动的有效性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试验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患者按区组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分别局部喷洒NPO?11(含有效成分L?薄荷醇160 mg)或安慰剂20 mL。记录评估给药前、给药后2 min、内镜检查结束时的胃蠕动情况,由术者评估操作难易程度,并分析NPO?11抑制胃蠕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5家研究中心共入组220例患者。NPO?11组共109例,安慰剂组111例,两组基线资料相似,具有可比性。试验药物给药后2 min及内镜检查结束时两个时间点蠕动分级均为1级的受试者比例,NPO?11组为40.37%(44/109),安慰剂组为16.22%(18/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93,P<0.001),在上述两个时间点,与安慰剂组相比,NPO?11组较弱蠕动(1级和2级)的比例分别为67.89%(74/109)、79.82%(87/109),比安慰剂组46.85%(52/111)、48.65%(54/111)更高;亚组分析显示NPO?11对胃蠕动的抑制效果在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组更显著。结论 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NPO?11局部喷洒可有效抑制胃蠕动,其效果在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组更显著。其安全性较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操作者评估胃镜操作较容易。  相似文献   
18.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胃异位胰腺临床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胃异位胰腺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E治疗且经病理证实为胃异位胰腺的60例病人资料,评价ESE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必要性。结果 肿瘤位于胃窦部51例(85.0%),大弯侧34例(56.7%),23例(38.3%)伴明显脐凹。超声内镜检查 2例(3.3%)位于黏膜肌层,42例(70.0%)位于黏膜下层(有3例与固有肌层关系密切),16例(26.7%)位于固有肌层。病灶整块挖除率98.3%(59/60),9例(15%)术中出现动脉性出血,需热活检钳辅助止血或金属夹夹闭止血,术中发生气腹12例(20.0%),无术中或术后穿孔和不可控性出血而转外科手术病例。中位随访时间17(4~44)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以ESE为基础的内镜外科治疗,不仅满足了胃异位胰腺局部切除的治疗原则,而且还可获得完整病理结果,避免误诊。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结直肠脂肪瘤20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总结20例结直肠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方法:分析自1993年—2007年治疗的20例结直肠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结直肠脂肪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并发肠套叠或肠梗阻,超声内镜的诊断准确率为93.8%。本组病例中9例行内镜下脂肪瘤切除术,11例行开腹手术(局部切除术或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7例(85.0%)随访1~168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超声内镜是诊断胃肠道脂肪瘤的有效方法,开腹手术切除或内镜下手术切除脂肪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内镜下手术是结直肠脂肪瘤微创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内镜下分片冷切除术治疗最大径≥20 mm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接受诊治的最大径≥20 mm的结直肠LST患者。病变黏膜下注射染色剂后,采用圈套器进行内镜下分片冷切除。主要研究终点指标为内镜切除术后6个月病变复发率;次要研究终点指标为不良事件(如出血、穿孔)发生率等。结果 共13例患者纳入研究,病灶平均最大径为2.3(2~3.3) cm。13例肿瘤均成功完成内镜下分片冷切除,平均分片4.2(2~7)片,手术平均时间为16.1(7~31)min。术中出血1例,经金属夹夹闭成功止血;未出现深层损伤、迟发性出血和迟发性穿孔。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6个月接受监测性结肠镜检查,均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内镜下分片冷切除术治疗最大径≥20 mm结直肠LS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