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2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寡核苷酸阵列芯片检测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寡核苷酸阵列芯片方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丙型肝炎患者的基因型。方法采用合成后点样的方法把自行设计合成的一系列寡核苷酸探针固定在经过修饰的显微镜载玻片上,制成用于HCV检测的基因芯片。结果对62例血清HCVRNA阳性HC患者进行基因分型,武汉地区HCV的流行株基因型主要为1b亚型(44.64%),2a亚型(19.65%)及混合型(7.14%),其余基因亚型较少见。结论采用寡核苷酸阵列芯片技术可对HCV进行基因型以及基因亚型的分析,方法快速、简便、敏感、特异。  相似文献   
72.
背景:肿瘤相关基因在癌瘤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过程中的作用如何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难点。目的:了解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自动DNA序列分析方法检测肿瘤基因变异及p53基因、p53蛋白在大肠癌发生、转移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为大肠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设计:以组织标本为研究埘象的单一样本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肿瘤科。对象:收集1994—01/2000—12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住院治疗的41例因大肠癌接受大肠根治性切除并于手术后5个月至5年内因肝转移接受肝切除术患者的大肠癌原发灶及肝转移灶标本。方法:以DGGE及自动DNA序列分析法检测41例大肠癌原发病灶和肝转移灶p53外显子5~11的基因突变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蛋白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p53基因突变住DGGE中的检出情况及突变。②p53基因的序列分析;③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果:41例中24例有p53基因突变(62%).其中6例仅在肝转移灶发现p53基因突变,其余均为原发灶、转移灶有一致性的突变。另有3例原发灶即有p53基因突变的患者,在转移灶除保留原有突变外,还出现新增加的突变。在原发、转移灶同时有突变的16例中.14例呈现突变的p53碱基峰和正常峰之比在肝转移灶明显高于大肠癌原发灶(P&;lt;0.001)。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和DGGE.DNA序列分析结果高度一致。但在基因分析呈无义突变的癌灶,免疫组织化学显示p53蛋白的过度表达。结论:在大肠癌肝转移过程中,p53基因突变主要开始于肠癌原发灶,并被保持于转移至肝脏的癌细胞内,在转移灶其含量或含突变型p53癌细胞量明显增加:p53基因突变与p53蛋白过度表达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3.
许多报道证实,抗癌药物可诱导敏感细胞凋亡[1]。这为肿瘤包括骨肉瘤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靶点[2]。迄今为止,有关化学激发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报道,主要局限在上皮系统及激素依赖性肿瘤方面[3],而对骨肉瘤的研究未见报道。由于诱导凋亡对靶细胞具有选择性,因此,首要的问题是阐明化疗药物能否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1 材料与方法11 主要试剂与药品Rnase,ThiazollBlue(MTT),AcridineOrange(AO),PropridiumIodide(PI)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阿霉素(DOX)由日本meiji公司生产,氨甲喋呤(MTX)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鬼臼乙叉甙(VP16)为…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广泛视网膜光凝(PRP)治疗对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NPDR 30例(60只眼),分为治疗组(32只眼)和对照组(28只眼),分别给予PRP及一般治疗,测量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个月、第6个月各象限和全周平均RNFL厚度.结果 第6个月,治疗组下方象限[(126.08±24.52) μmvs.(151.43±18.04) μm,t=-3.156,P=0.004]、鼻侧象限[(71.58±22.07)μm vs.(93.06±20.29)μm,t=-2.670,P=0.013]和平均[(105.08±24.19) μmvs.(119.93±9.72)μm,t=-2.237,P=0.034)],RNFL厚度较对照组薄.治疗组第6个月下方象限RNFL厚度较第1个月薄[(156.13±42.72) μm vs.(126.08±24.52) μm,P=0.018)].结论 PRP可以损害NPDR患者RNFL厚度.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模拟比较牙槽突裂植骨前后上颌扩弓对上颌牙槽骨位移影响。方法 在已建立的植骨前上颌骨有限元模型上,采用ANSYS软件模拟牙槽突裂植骨,形成植骨后上颌骨模型。在2组模型上分别施加相同上颌扩弓力,观察比较牙槽骨区域三维方向位移形变情况。结果 三维方向位移量比较,植骨前扩弓组均显著大于植骨后扩弓组(P<0.05)。水平向位移:植骨前扩弓,由前向后牙槽骨区域位移量逐渐降低;植骨后扩弓,由前向后牙槽骨区域位移量逐渐升高;植骨前后扩弓健侧牙槽骨位移量均显著大于患侧(P<0.05)。垂直向位移:植骨前后扩弓,牙槽骨前内侧均向下移动,牙槽骨后外侧均向上移动。矢状向位移:植骨前扩弓,牙槽骨前内侧向前移动,后外侧向后移动,植骨后扩弓移动趋势相反。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植骨前扩弓三维方向移动均较植骨后明显,植骨前扩弓建议扩弓器适当向后移动,植骨后扩弓建议扩弓器适当向前移动并配合前牵引治疗,同时治疗中需警惕不对称扩弓及前牙开𬌗的发生。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全病程个案管理在脑血管病支架置入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及对其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借鉴国外及台湾个案管理的先进经验,组建由医疗、护理、康复、个案管理师于一体的全病程管理团队,依托院内个案管理系统及院外全病程管理系统,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某医院就诊的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介入治疗的患者124例,应用便利抽样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对患者进行一年的全病程管理。结果: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P<0.05),复诊率及用药依从性得到明显改善,非计划再入院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有所降低。结论:全病程管理能够使患者得到专业、系统、持续、延伸性的支持与帮助,值得在慢性病患者中开展及应用。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方法 通过举办护理人员读书报告会、定制教材<护士人文修养>及观看录像等方式培训我院护理人员.结果 绝大部分人对读书报告会的举办持同意的观点,患者满意度由93.1%提升至97.2%.结论 提升人文素养有利于提高护理服务品质,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8.
袁玮  松懿 《自我药疗》2012,(12):72-73
十多年前,我曾在国内某医院的产房工作,脑海里印象最深的就是产妇们面色苍白地躺在产床上,双手紧紧抓着床单无助地挣扎,痛苦的叫喊撕心裂肺。打那时候起,我就不假思索地暗自下定决心——自己一定不要经历如此没有尊严的惨状,选择剖官产!然而未曾料想怀孕分娩的时候身在美国,分娩方式要和自己的妇产科医生商量。我给自己准备好了充分的理由:“高龄(34岁)!怕痛!”结果医生很奇怪地看着我:“你身体条件那么好,为什么不自己生呢?我会给你用无痛啊。”无痛?真的可以不痛吗?我带着这样的疑问走出诊所。正好同事的太太刚生完宝宝,我就问他:“你太太还好吗?生孩子是不是很痛啊?”正是他的回答叫我大跌眼镜:“她说很舒服啊……”就为了这“舒服”二字,我开始动摇并最终决定选择自然分娩,仅仅是因为好奇——生孩子如何个“舒服”法?带着这种动摇,我一天一天的准备着迎接那个时刻。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外源性磷酸肌酸(phosphocreatine,PCr)对动物急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昆明种小鼠110只,体重20~24 g,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高、低剂量PCr给药组及尼莫地平阳性对照组。采用断头法制备全脑永久性缺血模型;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结扎再灌法制备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观察外源性PCr(1.0,2.0 g·kg-1,iv;1.5,4.5 g·kg-1,ip)对脑缺血后呼吸持续时间、脑含水量、脑组织SOD活力、MDA含量、CD14表达等指标变化及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外源性PCr(4.5 g·kg-1,ip)可明显延长小鼠全脑缺血后呼吸时间(P<0.05);提高脑组织中SOD活力并降低MDA浓度(1.5,4.5 g·kg-1,ip)(P<0.05)。(2)与模型组比较,外源性PCr(1.0、2.0 g·kg-1,iv)可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含水量(P<0.05);抑制CD14在脑组织内的表达(P<0.05);减轻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结论]脑缺血损伤早期给予外源性PCr可显著降低小鼠全脑永久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所致脑组织损伤,减轻脑水肿,保护脑功能。上述作用与药物提高组织抗氧化能力并降低损伤后内毒素侵袭有关。  相似文献   
80.
袁玮 《自我药疗》2013,(3):66-68
一年前,刚开始母乳喂养的日子。因为没有做好准备。“旱开奶”,以致于后来经历了一次乳腺炎.还差点因此而放弃了母乳喂养。回忆起来,那段时间我的生活就是在周而复始的“热敷一按摩一泵奶一喂奶”中度过的。喂奶的时候更是钻心的疼痛,看到糯糯扑过来的小嘴,我都不禁退缩一秒钟,再咬咬牙凑上她的小嘴。因为我的奶速急,还没掌握技巧的糯糯每喝一口奶都会呛到,吸一口就大哭,我只能一边挤出来一边喂她,经常喂一次奶耍花一个多小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