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68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皮肤桥蛋白(dermatopontin,DPT)是1989年Neame等人在提纯牛皮肤的硫酸皮肤素蛋白多糖时和硫酸皮肤素蛋白多糖共同提取出来的,并被称作“22kDa蛋白质”。1993年在猪的皮肤中发现了“22kDa蛋白质”的同族体,因其富含酪氨酸残基故将其称为“富含酪氨酸的酸性基质蛋白”。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观察心肌梗死后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动员骨髓干细胞能否促进心肌细胞的再生、血管的新生.方法 结扎大鼠的冠状动脉前降支制成心肌梗死模型,实验组在心肌梗死后皮下注射GM-CSFS0 μg·kg-1·d-1,连续7 d.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和外周血中CD+34干细胞的含量,通过Ⅷ因子抗体、Ki67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合磷钨酸-苏木精(PTAH)染色,判定血管新生、心肌再生,测定心肌梗死的面积.结果 心肌梗死后第3天,实验组的CD+34干细胞在外周血和骨髓中开始上升;第7天(外周血0.350%±0.026%,骨髓2.250%±0.140%)和第14天(外周血0.260%±0.022%,骨髓2.060%±0.110%)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外周血0.170%±0.015%,骨髓1.240%±0.064%)(P<0.01),第28天时回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瘢痕区内毛细血管数(313±10)、Ki67阳性细胞数(275±5)明显多于对照组(264±10,207±10)(均P<0.05),并且与外周血和骨髓中的干细胞数呈正相关关系(r=0.961,P=0.019,r=0.975,P=0.005).但这些Ki67阳性细胞核仅与部分淋巴、间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重叠,未见Ki67阳性的细胞核与心肌细胞重叠,实验组心肌梗死面积也无明显减少(P>0.05).结论 GM-CSF能有效地动员骨髓CD+34干细胞,促进梗死心肌的血管新生,但并不能促进心肌细胞的再生.  相似文献   
53.
目的:评价目前临床使用的磁共振对比增强剂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PIO)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标记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从中华小型猪髂骨处抽取骨髓,体外培养扩增MSCs.将SPIO和MSCs共同孵育培养36 h.普鲁士蓝染色评价细胞的标记效率;通过MTT比色实验评价SPIO对细胞生长能力的影响;台盼蓝染色检测标记后细胞的活性;使用Costar Transwell方法评价铁离子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用细胞分化诱导液培养标记后的细胞评价其向成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分化能力.结果:①MSCs经SPIO标记后普鲁士蓝染色阳性率在95%以上,电镜切片观察可见高密度铁颗粒位于细胞浆内.②MSCs经SPIO标记后,MTT比色实验发现随着培养液中SPIO浓度的增加细胞增殖能力没有明显改变;台盼蓝染色显示98%的细胞保持活性;仍可保持原有的细胞形态,可继续培养、传代;细胞迁移试验发现MSCs对SDF-1和VEGF诱导的迁移能力没有明显的减弱;细胞仍可向成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结论:SPIO可以安全、有效地标记MSCs.  相似文献   
54.
基因芯片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的基因检测技术,这种技术可同时快速地分析大量的基因信息.基因芯片技术目前已经应用于基因序列分析、基因突变检测、新基因的发现、基因表达谱分析、基因组研究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药物研究与开发等许多领域.  相似文献   
55.
ECMO用于治疗晚期心脏病人和心肺支持初步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疗晚期心脏病人和心脏术后心肺辅助的经验。方法总结2004年12月~2006年9月应用ECMO治疗的40例病例,病种包括先心病、冠心病、瓣膜病、主动脉疾病、肺动脉栓塞、心脏移植术后。结果辅助循环时间0.25~33天,成功脱离ECMO27例(67.5%),脱离EC-MO后恢复出院为50%,主要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栓塞等。结论ECMO是治疗晚期心脏病人和心脏术后病人心肺功能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应正确掌握其应用指征。  相似文献   
56.
大动脉炎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大动脉炎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1990年 12月至2 0 0 2年 7月 ,手术治疗大动脉炎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2 0例 ,12例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 (AVR) ;8例行主动脉根部置换术 (ARR) ,包括Bentall术 5例 ,Carbrol术 2例 ,David术 1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随访 ( 2 4 14± 2 1 12 )个月 ,最长 6 1个月。术后发生瓣周漏或瓣撕脱 7例 ,全部为AVR术后。再次手术 7例 ,其中 3例因再次瓣周漏第 3次手术 ;死亡 4例 ,远期死亡率为 2 0 %。结论 恰当的手术时机、适宜的手术方法和长期抗炎治疗有助于提高大动脉炎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病人的外科疗效。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大动脉转位(TGA)病儿接受动脉调转手术(ASO)时年龄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0年5月至2008年9月,264例rIGA病儿行ASO.男194例,女70例;年龄·l d一19岁.其中室隔完整型TCA('rcAJrvs)84例;年龄≤2周28例,>2周56例.伴室隔缺损TCA(TCAJVSO)130例,Tams-ing-B~畸形(TBA)50例,其中≤6月94例,>6月86例.符合最佳手术年龄(≤2周TCA/IVS,≤6个月TGA/IVSD、TBA)者122例,错过最佳手术年龄者(>2周TCA/IVS,>6个月TGA/VSD、TBA)142例.手术方法:18例>2周TGA/IVS先期行左室训练,4例>6个月TGA/VSD先期行肺动脉环缩,余者均一期行ASO,同期矫治合并畸形.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26例,病死率9.85%.平均随访(29.5±7.6)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2个月和1.5年猝死,l例术后1.5年因肺动脉吻合口狭窄再次手术,余者心功能明显改善.无死亡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符合最佳手术年龄者病死率13.1l%;错过最佳手术年龄者病死率7.04%.2006年后(共154例),TGA病儿病死率由19.09%降至3.25%(P<0.05),符合最佳手术年龄者由22.64%降至5.80%(P<0.05),错过最佳手术年龄者由15.79%降至1.18%(P<0.05).结论 ASO应用于错过最佳手术年龄TCG者亦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8.
1997年10月至2002年12月,我们为7例成人川崎病病人施行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原位心脏移植术后心内膜心肌活检(EMB)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方法 62例心脏病患者接受原位心脏移植,采用两剂巴利昔单抗诱导,环孢素A、霉酚酸酯(或硫唑嘌呤)及泼尼松维持免疫抑制治疗.术后3周、3~4个月、5~6个月、12个月常规进行EMB,对发生无法解释的心率明显变化、新出现的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下降者加作EMB,每次于右室室间隔的不同部位夹取5~7块心肌组织.按照国际心肺移植协会的病理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取材后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摄X线胸片,以判断EMB后并发症.结果 随访(18.0±7.0)个月,58例(93.5%)存活,共行213例次EMB,10例次(4.7%)诊断为排斥反应Ⅲ级,19例次(8.9%)为Ⅱ级,184例次(86.4%)为0+Ⅰ级.临床怀疑排斥反应者12例次,加做EMB,4例次(33.3%)诊断为排斥反应Ⅲ级,8例次(66.7%)为0+Ⅰ级.EMB后,2例次(0.9%)发生三尖瓣返流,但未见右心功能不全;2例(0.9%)出现一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 即使是使用高效免疫抑制剂的今天,EMB仍是监测心脏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必要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0.
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是一种少见畸形,未经外科治疗的患者病死率较高,外科治疗的目的在于将异常起源的右肺动脉连接重建到主肺动脉,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从1998年11月至2005年8月对8例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的患儿进行了外科治疗,随访11—92个月,平均(47±33)个月,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