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1篇
医药卫生   2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在慢性颈髓损伤大鼠颈脊髓中的表达及其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4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模型组),破坏大鼠颈椎后柱稳定性建立慢性颈髓损伤模型,造模后立即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μl,以后每周注射一次;B组(药物干预组),建立模型后立即腹腔注射IL-1受体阻滞剂(IL-1Ra,1mg/μl)10μl,以后每周注射一次;C组(对照组),切开颈椎后方皮肤后即缝合。分别饲养3、5个月后,腹腔麻醉取C4~C6脊髓。免疫组化法测定颈脊髓IL-1β的表达,TUNEL法测定颈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及定量RT-PCR分别测定caspase-3的蛋白表达及mRNA含量。结果:相同时间点颈脊髓IL-1β的表达A、B、C三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B组同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5个月时A、B、C三组神经细胞凋亡数分别为32.38±4.75个、16.56±3.89个、1.82±0.64个,三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颈脊髓caspase-3的蛋白表达随着时间延长表达增强,使用IL-1Ra后,其表达明显减弱(P<0.05)。caspase-3 mRNA含量(拷贝数取对数)3个月时A组为8.46±0.32,B组为8.30±0.26,C组为7.95±0.36;5个月时A组为8.92±0.85,B组为8.50±0.78;C组为8.05±0.46,相同时间点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IL-1β在大鼠慢性颈脊髓损伤的脊髓组织中有异常表达,其可能通过激活caspase-3基因参与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评价后路楔形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胸腰椎结核性后凸或侧后凸畸形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结核性重度胸腰椎后凸或侧后凸畸形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17-62岁,平均29.8岁。畸形位于胸椎8例,胸腰段5例,腰椎1例;累及2椎1例,3-5椎11例,5椎以上2例。12例合并神经损害,5例为Frankel C级,7例为D级。均行后路楔形截骨、多棒顺序矫形固定融合术。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矢状面、冠状面胸椎后凸、腰椎前凸Cobb角及躯干矢状偏移距离,记录脊柱融合固定节段和融合情况。结果均获随访15-74个月,平均31.9个月。融合固定节段为8-16个椎体,平均11-3个。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08.2^o矫正至32.1^o,矫正率70-3%。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4.4^o矫正至2.0^o。胸椎后凸由术前平均14.9^o矫正至17.9^o,平均矫正38.6^o。腰椎前凸由术前平均66.0^o矫正至36.6^o,平均矫正30-3^o。躯干矢状偏移距离由术前平均-15.4mm矫正至-0.6mm,平均矫正21.2mm。术后神经功能均获改善,平均提高1级。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胃肠功能障碍2例,术中椎板骨折2例,胸膜破损4例,二次手术4例。结论对重度胸腰椎结核性后凸或侧后凸畸形采用后路楔形截骨矫形及内固定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融合范围选择和截骨矫形技术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3.
节段截桥局限漂浮技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节段截桥局限漂浮技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98例手术治疗的胸椎OLF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本组男56例,女42例,年龄35 ~ 73岁,平均45.8岁;病史3~51个月,平均17个月.其中单节段32例,双节段56例,3节段6例,4节段或以上4例,累及上胸椎(T1-4)34例,中胸椎(T5-8)23例,下胸椎(T9-12)42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感觉异常90例,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46例,锥体束征阳性33例,括约肌功能障碍9例.经X线初步筛查,MRI联合CT或CTM确诊,采用后路骨化灶头尾侧开窗,两侧截桥的局限漂浮技术切除黄韧带骨化灶142个节段.手术前后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Epstein标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手术平均失血320 ml,时间155 min,所有病例均恢复自主活动.随访13 ~48个月,平均28个月.术前JOA评分1~8分,平均4.3分;术后JOA评分5~11分,平均9.7分,恢复率为78.8%.根据Epstein疗效评价标准,优良率为86.7%.结论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压迫脊髓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应尽早手术治疗.根据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明确胸椎黄韧带骨化部位和范围,采用节段截桥局限漂浮技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分析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多节段胸腰段结核的短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接受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多节段胸腰段结核患者28例,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手术前后血沉,术后节段后凸Cobb角矫正率及丢失率,术后融合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神经功能变化,并对术后并发症(脊髓神经损伤,置钉偏内、偏下,内脏及大血管损伤,螺钉与导针成角,内固定松脱)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88.9±32.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99.2±80.3)mL。患者均按术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疼痛VAS评分术前平均(3.26±1.01)分,术后1个月平均为(1.48±0.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内植物均保持安全、有效,无植入物松动、移位。同种异体骨28例,术后12个月均达到融合标准。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置钉偏内、偏下,内脏及大血管损伤,螺钉与导针成角,内固定松脱等并发症。结论前路病灶清除后植入大块同种异体三面皮质骨支撑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结核畸形纠正及融合率均较好;经皮内固定微创、近期手术效果好,两种手术顺序均能获得较好手术效果,且无切口感染,体位变换时植骨脱出等并发症;严重后凸畸形患者可选择先行前路病灶清除并张力性骨块支撑。如能结合前路微创通道技术能进一步减少创伤。  相似文献   
105.
106.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要点.方法 对27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依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优良率为96.3%.结论 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腰椎X线平片和病变节段CT横断扫描,是诊断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综合指标.采用相应的手术方法,摘除后缘骨块及退变的椎间盘,彻底减压或同定,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灶清除后病理学证实为椎管内炎性肉芽肿的临床诊断情况。 方法 对有症状及功能障碍的椎管内占位患者行血沉、C-反应蛋白、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常规行病变节段脊柱正侧位X线片用于鉴别、排除脊柱肿瘤及结核等病变;MRI扫描均行矢状位、冠状位及轴状位扫描,更好地显示病变结构范围,其与周围软组织的毗邻关系及其对硬脊膜、脊髓的侵犯与压迫;CT及三维重建除明确椎体的侵蚀破坏及病灶对椎管的侵犯范围,协助MRI检查,进一步明确手术指证。所有影像学资料,均经2名以上高年资脊柱外科及影像科医生阅读,明判病情及手术指证,待手术指证明确后行病灶清除等手术治疗,术后常规送病理学检查,用于病变的最后确诊。 结果 收治的23例排除结核、肿瘤的椎管内占位患者,术后经病理证实均为炎性肉芽肿,有泡沫样组织细胞增生,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病灶区有出血及结缔组织增生。区别于结核的干酪样坏死物及肿瘤的病理改变。 结论 术前详尽的影像学检查对明确病变性质及特征至关重要,MRI、CT等检查在术前诊断中有重要作用。不仅对区别排除结核、肿瘤等相关性疾病异常必要,而且在显示病灶侵犯的范围、对脊髓的影响及病灶与周围软组织的毗邻关系、在脊柱不同层面上显示椎体及椎管的破坏侵蚀情况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最后病理学结果与前者结合可予以椎管内炎性肉芽肿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8.
背景:端粒酶反转录酶对端粒酶活化起重要作用。 目的:利用pLentilox3.7.U6载体构建靶向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的短发夹RNA干扰分子表达载体并鉴定其作用。 方法:选择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上两段序列体外合成RNA干扰分子的正义链和反义链模板序列,经退火成互补双链,与线性化pLentilox3.7.U6载体连接、转化大肠杆菌和序列测定,应用蛋白质印迹和免疫荧光技术,在体外培养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模型上验证构建的干扰载体抑制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表达的效果。 结果与结论:蛋白质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质粒干扰组中星形胶质细胞端粒酶反转录酶均呈低表达。结果证实,实验成功构建了针对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的短发夹RNA质粒表达载体,此载体能有效抑制体外培养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端粒酶反转录酶的表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9.
背景: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创伤大,造模后存活率较低,而改良Allen法和股骨开放截骨法制作动物模型时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器械,建模时间及出血较少,适用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制作。 目的:建立一种既能成功维持长时间存活,并符合临床特征,又简便易行的实验动物模型。 方法:将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单纯股骨骨折组和股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通过双侧小切口开放截骨造成股骨中端横行骨折并植入内固定建立股骨骨折模型,改良Allen法自制打击装置造成大鼠T10段脊髓急性挫伤性损伤,两种方法融合制造股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模型,观察大鼠制模成功后不同时间点大体情况及4周后骨折断端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建模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均成活,双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丧失,但可利用双上肢缓慢匍匐向前移动,前3 d进食少,活动少,夜间采用尾端悬吊后,骨折患肢未出现缺血坏死,到达第4周时,单纯股骨骨折组死亡1只,股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共死亡4只,成活率为83.33%,髓腔内固定未见脱出,两组骨折断端均有连续骨痂生成,从体积上来看,股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骨痂组织明显大于单纯股骨骨折组。证实将改良Allen法与小切口股骨外侧开放截骨法结合后,简单易行,可以成功制作股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并成活至第4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外源性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应用于兔腰椎后路横突植骨融合中的促成骨效应细胞增殖作用及其成骨机制. 方法 4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n=15),建立腰椎后路横突间植骨融合模型,分别植入rhBMP-2/异体骨复合骨条(复合骨组)、自体髂骨条(自体骨组)、单纯异体髂骨条(异体骨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7、14、28、35 d具有成骨效应的骨髓基质细胞(MSCs)、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量. 结果复合骨组MSCs增殖量在术后2、7、35 d均比自体骨组和异体骨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骨组成骨细胞增殖量除在术后2 d高于自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外,在其他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合骨组成骨细胞增殖量在术后2、7、14、28、35 d时均高于异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骨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量在术后2、7、28 d均高于自体骨组和异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脊柱融合的不同时间段,外源性rhBMP-2能有效地促进MSCs、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