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8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钬激光外括约肌切开术治疗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SD)的技术方法、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7例接受钬激光外括约肌切开术的神经源性DSD男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及术后无1例患者需要输血。7例患者术后在症状学、实验室、影像学和尿动力学指标等方面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术后勃起功能受影响。所有患者无需再次手术。结论钬激光外括约肌切开术治疗DSD具有出血少、安全、疗效确切的优点,对有适应症的、经选择的患者不失为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网状尿道支架植入术对神经原性下尿路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神经原性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行网状尿道支架后尿道植入术,对比手术前后排尿功能、剩余尿量、肾积水程度、血清肌酐及尿素氮等指标的变化,评定手术对神经原性下尿路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结果:13例患者中,7例术后能控制排尿,6例形成尿失禁,2例因术后不能耐受支架对尿道的刺激而取出支架,1例因术后仍存在排尿困难而行支架2次植入。所有患者的血清肌酐、尿素氮变化不明显,而剩余尿量和肾积水改善明显。结论:对神经原性下尿路功能障碍、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患者,尿道支架植入术可显著减少残余尿量,改善肾盂积水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骶神经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骶神经电刺激技术治疗1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通过排尿日记和症状改善程度随访并评估疗效。结果患者测试刺激前后症状改善了50%以上。植入永久性电极和骶神经调节器,随访3年半,疗效满意,无不良反应。结论骶神经电刺激治疗部分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道无张力吊带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疗效及手术方法。方法对8例影像尿流动力学检查确诊女性SUI患者行尿道无张力吊带术,评定术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术后7例治愈,1例改善,治愈率85.7%,有效率100%。结论尿道无张力吊带术是治疗女性SUI的有效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15.
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就随之产生,并可伴随终生。由此而引起泌尿系梗阻和感染,预后往往较严重。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更多的医师已认识到脊髓损伤早期对泌尿系采取积极的康复措施是十分必要的。脊髓损伤患者的生存时间决定泌尿系的康复效果。我中心从1988年始,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评价和功能状况的检测,并组织专业导尿组采用无菌性间歇导尿术治疗和训练排尿,证明这些措施对改善其排尿功能是有效的。l资料与方法1.l一般资料376例脊髓损伤患者,男313例,女63例。年龄<ZO岁17例,ZI~50岁316例,>50岁43例。脊髓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发生肾积水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特点与处理原则,为脊髓损伤后并发肾积水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2年12月至2008年6月我科对1393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肾脏B超检查,发现肾积水患者169例,男157例,女12例.对这些患者进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分析其特点,并按其特点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结果:肾积水占本组脊髓损伤患者的12%.5例因输尿管结石梗阻引起肾积水,影像尿动力学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伴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经碎石治疗后积水消失.164例因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引起肾积水,其中57例有膀胱输尿管返流.107例无返流(52例为低顺应性膀胱,52例过早出现或持续逼尿肌收缩型明显协同失调,3例为输尿管壁段梗阻).47例返流性肾积水者采用经膀胱引流处理(留置尿管或膀胱造瘘,括约肌注射肉毒毒素或括约肌切断),75例非返流性积水采用经膀胱储尿(口服抗胆碱能制剂,膀胱壁注射肉毒毒素,膀胱扩大加输尿管抗返流再植术)配合间歇导尿,肾积水均得到缓解或消失.10例有返流患者因个人意愿选择膀胱储尿配合间歇导尿,32例无返流患者因不接受间歇导尿选择膀胱引流处理,肾积水也均缓解或消失.结论:脊髓损伤后发生肾积水的患者影像尿动力学特点不尽相同,依据引起肾积水的不同机制特点进行处理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膀胱壁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男59例,女19例,平均年龄38.9岁。将300单位A型肉毒毒素溶解于15ml生理盐水,使用膀胱镜注射针分30个点注射于膀胱壁,0.5ml/点。治疗前后均记录患者排尿日记,并观察药物毒副作用。结果:78例患者经第1次治疗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13.5次/d降至2.7次/d、平均导尿量由131ml/次增至389ml/次,平均尿失禁量由1690ml/d降至281ml/d,起效的平均时间为7.6d。10例患者在第1次注射8,9个月后接受第2次注射,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7次/d降至3.7次/d,平均导尿量由108ml/次增至387ml/次。6例患者在第2次注射后5.8个月接受第3次注射,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2次/d降至3.9次/d,平均导尿量由116ml/次增至364ml/次。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任何毒副作用。结论:经尿道膀胱壁内A型肉毒毒素注射是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膀胱的有效、安全、可多次重复应用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尿道括约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脊髓损伤(SCI)患者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SD)的临床效果。方法:19例合并肾积水男性SCI患者,年龄26 ̄45岁,治疗前1个月用B超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测量患者肾盂分离宽度、残余尿量(PRV)、输尿管返流压(Pdet.reflux)、逼尿肌漏尿点压(DLPP)、最大尿道压力(Pura.max)等指标。对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ESD)的13例患者,将200IUBTX-A溶解于8ml生理盐水,在膀胱尿道镜下分点注射于外括约肌内;对DESD合并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的6例患者,将200IUBTX-A溶解于12ml生理盐水,分点注射于膀胱颈及外括约肌内。1个月后复查上述检查指标。结果:1例治疗无效,其余患者治疗起效的平均时间为9.5d,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双肾最大肾盂分离宽度由3.9±1.2cm降至1.1±0.8cm,PRV由187±58ml降至54±18ml,DLPP由77.6±7.2cmH2O降至21.6±4.1cmH2O,Puram.ax由88.3±10.5cmH2O降至57.4±3.6cmH2O(P<0.01)。疗效持续时间平均3.8个月,治疗后1、3个月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和68.7%。3例患者接受第2次注射。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任何毒副作用。结论:尿道括约肌内注射BTX-A可有效减少SCI后DSD患者残余尿量、降低DLPP及尿道压力,是治疗DSD有效、微创、安全、可逆、可重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在2009年3月~2010年10月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选取以膀胱感觉功能障碍为主诉、经查体和尿动力学检查证实存在膀胱感觉功能障碍的患者38例,其中18例接受电刺激治疗(治疗组),男11例,女7例,年龄23~50岁,平均31.4岁,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8例,病程1~32个月,平均7.2个月;其余20例不接受电刺激治疗,为对照组,男15例,女5例,年龄21~48岁,平均28.6岁,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3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7例,病程1~27个月,平均6.9个月。尿动力学检查:治疗组中10例膀胱感觉消失,8例膀胱感觉减弱;对照组中11例膀胱感觉消失,9例膀胱感觉减弱。两组年龄、性别、膀胱感觉障碍类型相匹配。治疗组除常规训练外,每天先后进行膀胱腔内电刺激和经皮膀胱电刺激各1次;对照组只进行常规膀胱训练,不行电刺激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膀胱感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11例膀胱感觉获得不同程度改善,7例膀胱感觉无变化;8例膀胱感觉减弱患者平均初始尿意膀胱容量和强烈尿意膀胱容量治疗前分别为414±46ml、540±42ml,治疗后分别为255±41ml、420±82ml,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膀胱感觉无明显变化,平均初始尿意膀胱容量和强烈尿意膀胱容量治疗前分别为466±37ml、562±45ml,治疗后分别为421±21ml、598±47ml,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平均初始尿意膀胱容量和强烈尿意膀胱容量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平均初始尿意膀胱容量和强烈尿意膀胱容量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电刺激治疗能改善部分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膀胱腔内电刺激对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28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膀胱腔内电刺激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膀胱感觉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57.1%的患者膀胱感觉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32.1%患者初始尿意容量、强烈尿意容量明显改善,42.9%患者膀胱感觉功能没有变化。结论对于大多数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腔内电刺激能有效改善膀胱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