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信号在心脏骤停及复苏后肠粘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15只雄性大鼠建立心脏骤停及心肺复苏模型(窒息法),自主循环恢复后,留取回肠标本,观察6、24和48小时肠粘膜的形态学改变及损伤情况:Westernblot检测回肠粘膜TLR4表达,以及ELISA法测定粘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释放。结果复苏后动物肠粘膜显著受损,损伤程度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sham)(P〈0.01),其中6小时组为甚;TLR4表达在3个时间段均明显强于sham(P〈0.001),并伴随着TNF-α表达升高。TLR4表达强弱与TNF-α释放及粘膜损伤程度变化呈正相关(P〈0.05)。结论本研究与其他疾病研究结果基本相符合,心肺复苏后肠粘膜损伤伴随着TLR4的高炎症信号,TLR4信号失控通过诱导炎性介质产生导致复苏后肠粘膜损伤。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定痉灵和间苯三酚治疗急性肾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急性肾绞痛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应用间苯三酚治疗,观察组应用定痉灵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肾绞痛缓解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30/34)和91%(31/34),疗效和不良反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定痉灵和间苯三酚治疗急性肾绞痛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莫比可联合间苯三酚治疗中老年人急性肾绞痛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84例中老年急性肾绞痛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静滴间苯三酚120 mg,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肌注莫比可15 mg和度冷丁80 mg,观察治疗后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6 h再发肾绞痛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莫比可联合间苯三酚治疗中老年急性肾绞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 通过对我院急诊科急性肾绞痛治疗的回顾性分析,对常用的几种治疗药物组合进行比较,探寻治疗急性肾绞痛的最佳方案。方法 急诊科640例急性肾绞痛确诊病例资料,根据我院常用的止痛方法分4组:①弱阿片类药(曲马多)+M受体阻滞剂(654-2);②NSAIDs(尼松)+M受体阻滞剂(654-2);③NSAIDs(尼松)+ 平滑肌解痉剂(间苯三酚);④强阿片类药物(哌替啶)+M受体阻滞剂(654-2)。评价给药30min内疼痛缓解的效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弱阿片类+M受体阻滞剂组显效率为64.80%(完全缓解),尼松+M受体阻滞剂(654-2)显效率为84.32%,尼松+平滑肌解痉剂(间苯三酚)显效率为84.78%,强阿片类+M受体阻滞剂组显效率88.89%,后三组的显效率无统计学差异,均优于第一组;12h复发率两组NSAIDs均低于与弱阿片类及强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率以尼松+间苯三酚组最低。结论:尼松+M受体阻滞剂及尼松+ 间苯三酚可代替强阿片类药物治疗急性肾绞痛。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后肠粘膜损伤与大鼠防御素5(rat defensin-5,RD-5)mRNA变化。方法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方法制造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实验组,在缺血再灌注后1h、6h、12h及24h观测肠粘膜形态变化,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含量及大鼠防御素5(RD-5)mRNA的动态变化。结果形态学观察显示实验组缺血再灌注后肠粘膜呈不同程度的损害状态,损伤评分较假手术组高;实验组TNF-α、IL-6含量明显升高,12小时达高峰,均较假手术组高,并有统计学意义;大鼠防御素5(RD-5)mRNA在缺血再灌注后明显升高,再灌注后1小时到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但均高于假手术组。结论肠道缺血再灌注对肠道粘膜造成损伤,肠道防御素5参与人肠粘膜的损伤与抗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斯帕丰对痉挛性腹痛的治疗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将216例痉挛性腹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斯帕丰组(112例)和对照组(104例),分别采用斯帕丰与山莨菪碱治疗,观察患者的解痉止痛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斯帕丰组有效率为91.12%,山莨菪碱组为89.36%,无显著差异性(P>0.05),但副反应明显低于山莨菪碱组(P<0.01).结论:斯帕丰治疗痉挛性腹痛疗效确切,而且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7.
目的 研究脓毒症对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15)和脓毒症组(n=45),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建立脓毒症模型.模型建立后3 h、6 h和12 h留取回肠黏膜和全血标本.分别进行肠黏膜形态学观察、肠防御素5(RD-5)及肠三叶因子3(TFF_3)Mrna表达水平检测、肠黏膜淋巴细胞凋亡分析,以及外周血中肠源性细菌DNA定性检测.结果 CLP所致脓毒症导致大鼠回肠黏膜明显损害,主要表现为上皮脱落、固有层分离、毛细血管出血和溃疡形成;脓毒症组模型建立后3 h即出现RD-5和TFF_3 Mrna表达显著性减少(与正常组比较,P<0.05),且6 h和12 h组进行下降(与3 h组比较,P<0.05),肠黏膜淋巴细胞凋亡数亦显著增加(P<0.05);同时,脓毒症组全血肠源性细菌DNA扩增全部阳性.结论 脓毒症时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显著减退,且随脓毒症的发展而进行性恶化.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社区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痛风疾病认知度对农村痛风患者疾病认知度的影响。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随机选取番禺区92位农村户籍的痛风患者和60位医务人员,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8位痛风患者,30位医务人员)和对照组(44位痛风患者和30位医务人员)。两组医务人员以个体化的方式固定接诊1-2位痛风患者。两组均在入组时调查痛风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疾病认知度,后对实验组的医务人员进行痛风知识的培训,对照组不行任何干预。1年后再次调查两组的疾病认知度,纵向及横向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痛风疾病知识知晓率的差别,并分析干预后患者疾病认知度的影响因素。结果:通过对社区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培训后1年,实验组痛风患者的疾病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1.25%vs. 22.73%,P0.05);实验组痛风患者干预后的疾病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入组时(81.25%vs. 16.67%,P0.001);对第二次调查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教育程度、提供宣教服务的医务人员的疾病认知度及随诊次数是农村痛风患者疾病认知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提高社区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痛风疾病认识水平,有助于提高农村痛风患者的疾病认知度。  相似文献   
29.
【摘要】〓目的〓观察医用胶水在急诊外科颜面部伤口处理中的疗效。方法〓对2012~2013年急诊外科收治的50例颜面部外伤应用医用胶水进行粘合,与周期另外50例使用常规清创缝合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与常规清创缝合的处理方法相比,应用医用胶水进行创面的粘合处理,减少了创口周围红斑、硬结及瘢痕增生;术后创面更加平整,美观;不增加感染机会减少,且免去拆线。使用医用胶水同时减少了清创时间,患者对该方法的满意度增加。结论〓在急诊外科颜面部伤口处理应用医用胶水进行粘合处理较传统的清创术效果更好,但应正确选择适应症。  相似文献   
30.
大鼠休克复苏后肠黏膜屏障特点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黏膜屏障的形态学、功能与重建的特点。方法 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于复苏后0、1、3、6、12、24h时间段活杀并进行光镜和电镜下肠黏膜组织形态学观察、内毒素含量及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比值的测定。结果 肠黏膜主要表现为凋亡和坏死两种损伤形式,大部分肠黏膜于6h重建,12h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肠杯状细胞数在各组呈下降趋势;内毒素和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在6h达高峰。结论 失血性休克后肠黏膜屏障早期受累,但同时具有快速重建能力;屏障功能的恢复滞后于形态学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