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患者男性,68岁,因腹胀2年,发现上腹部包块2个月入院.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进食后腹胀、早饱,间断发生,未经诊治.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上腹部包块就诊.3个月来体质量减轻5kg.既往健康,否认病毒性肝炎病史.嗜烟20年,每日香烟30根.查体:明显消瘦,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70次/min,心律齐,腹部凹陷,剑突下偏左可见明显异常隆起,质韧,无压痛,边界不明显,大小约6cmx6cm,活动欠佳,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min.  相似文献   
12.
服用生何首乌粉致肝损害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女,47岁,因发现尿色加深15 d,加重伴乏力、腹胀3 d,于2013年12月2日入院。既往30年前行阑尾切除术;慢性胆囊炎病史10年。1年前因乳腺癌行左侧乳腺切除术,规律口服"他莫昔芬"(10 mg,2次/d)至今。查体:巩膜中度黄染,无肝掌、蜘蛛痣。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腹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肌软,全腹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植物性胃石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61例植物性胃石症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药物溶石组及内镜下碎石组,药物溶石组40例,予质量浓度为50 g/L碳酸氢钠溶液分次口服治疗,溶石治疗后6~7 d复查胃镜,观察溶石效果;镜下碎石治疗组21例,镜下切割碎石治疗入院后2~3 d复查胃镜,其他治疗与药物治疗组一致。结果药物溶石组37例患者溶石成功,仅3例溶石不成功,溶石成功率92.5%;而镜下碎石治疗组仅有2例第3天复查胃镜胃石消失,其他19例均行内镜下切割碎石治疗,碎石治疗后3 d复查胃镜,17例胃石消失,有2例再次行碎石治疗,1次碎石成功率89.5%,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药物溶石组平均住院费用6 200元,镜下切割碎石组平均住院费用9 000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并发症上也有明显的差异性,镜下治疗组术后气道感染增加。结论药物治疗植物性胃石溶石价廉、有效、安全,不良反应少,优于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15.
2例患者以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后出现反复恶心、呕吐伴腹胀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行全腹CT、胃镜等检查发现十二指肠溃疡及狭窄形成, 根据患者症状、药物服用史及胃镜等检查, 最终诊断为长期服用NSAIDs引起的十二指肠瘢痕性膜样狭窄。治疗上均以禁食、抑酸及胃肠减压等对症治疗为基础, 病例1给予内镜下切开、扩张治疗后症状好转, 未再出现不适;病例2在经内镜下切开及扩张治疗后不久再次出现术后狭窄, 给予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后症状消失, 饮食正常。2例患者持续随访过程中, 短期及长期疗效确切, 均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arterial embolization,PSE)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23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脾动脉栓塞术,栓塞面积控制在30%~70%。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1、3、6个月的外周血细胞、肝功能白蛋白及胆碱酯酶的变化;并记录各自的栓塞面积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术后1周PLT、WBC均明显升高,术后1个月以后相对稳定,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术后3个月开始升高,与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2)术后3个月后肝功能白蛋白及胆碱酯酶上升,与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3)术后并发症:均有不同程度的左上腹痛、发热,极少数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栓塞面积与较重的并发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SE能有效的缓解肝硬化后的脾功能亢进,改善肝功能;掌握好适应证,对肝硬化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与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室确诊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相关的肝癌(HCC)两组患者117例,两组间对照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HCV-HCC组年龄高于HBV-HCC组(P<0.01),HCV-HCC组患者中48.8%的有血液接触史,HBV-HCC组患者54.1%的有家族史;HBV-HCC组的AFP值高于HCV-HCC组(P<0.01),HCV-HCC者的肿瘤直径[(4.1±5.2)cm]小于HBV-HCC者[(6.4-±5.5)cm,P<0.05].HCV-HCC组中88.4%患者有肝硬化,肿瘤包膜完整率HCV-HCC组高于HBV-HCC组(39.5% vs 20.3%,P<0.05),癌栓发生率HCV-HCC明显低于HBV-HCC组(14.0% vs 32.4%,P<0.05);弥漫型肝癌只发生HBV-HCC组(4.1%),属乏血供肝癌;两组患者性别、ALT、TBIL、ALB及P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与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的许多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金烨  段立伟  王美雯  朱纯  姜维 《西部医学》2023,35(12):1766-1771
目的 探讨超声测量下腔静脉塌陷指数(IVC-CI)和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0年6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急诊科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03例作为观察对象,对所有入组患者按照2018国际脓毒症集束化治疗指南尽早进行集束化处理,6 h后进行早期疗效评估,按照患者是否达到复苏目标分为达标组和未达标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病情严重程度评分、补液量、下腔静脉相关参数、呼吸参数和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ROC曲线分析IVC-CI在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达标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未达标组的病程明显长于达标组(P<0.05),但两组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和补液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达标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未达标组,24 h液体入量、24 h尿量、下腔静脉直径吸气末最小值(IVCmin)、呼气末最大值(IVCmax)、下腔静脉的最小径(IVCi)、测量下腔静脉的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