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16篇
  2024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联合右美托咪定超前镇痛对于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择期在全麻下行开腹手术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例。右美托咪定组(D组)患者在术前给予布托啡诺2mg并开始以0.5μg/kg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至手术开始时。生理盐水组(C组)在同一时间点给予生理盐水2mg并且以同等剂量开始输注右美托咪定至手术开始时。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中特定时间点的血压及心率总体波动幅度变化。患者在PACU期间的拔管时间、躁动分级评分及Riker镇静躁动评分。术后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术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情况。结果在T1-T4时刻,D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值明显低于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的躁动分级、VAS评分及Riker镇静躁动评分较C组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的不良事件(恶心、呕吐、昏迷、呼吸抑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托啡诺联合右美托咪定超前镇痛可以有效减少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92.
目的 观察咽喉表面麻醉慢诱导气管内插管与传统快诱导插管对老年患者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40例,年龄>60岁,ASAⅡ~Ⅲ级,随机分为咽喉表面麻醉慢诱导气管内插管(A组)和快速诱导插管(B组),每组20例,分别记录诱导前(T0)及诱导后(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1 min(T3)、5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 与诱导前相比,A组诱导后各时点MAP、HR无显著变化(P>0.05),B组诱导后MAP有显著变化(P<0.05),除T1的HR无明显变化外,其余时点HP升高(P<0.05);与A组相比,B组T2、T3、T4时间点MAP、HR显著增高 (P<0.05).结论 咽喉表面麻醉慢诱导气管内插管用于老年人更为安全,可抑制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格拉司琼与地塞米松联合利多卡因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20例,年龄25~55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A组(对照组):麻醉诱导前静脉给予生理盐水5 ml;B组(格拉司琼组):麻醉诱导前静脉给予格拉司琼3 mg;C组(格拉司琼复合地塞米松组):麻醉诱导前静脉给予格拉司琼3 mg+地塞米松10 mg;D组(格拉司琼与地塞米松复合利多卡因组):麻醉诱导前静脉给予格拉司琼3 mg+地塞米松10 mg+利多卡因1.5 mg/kg。记录术后24 h内的PONV发生情况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D组术后24 h内PONV发生率与A、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麻醉诱导前给予格拉司琼、地塞米松及利多卡因能够更好地预防术后PONV的发生。  相似文献   
94.
13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5.
我院自1999年近5年来共收治内科住院病例12136例,其中死亡病例384例,占内科总住院人数的3.2%。现将此384例死亡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6.
腭扁桃体摘除术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手术本身并不复杂,但术后出血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我们从1998年起应用痛血康胶囊预防扁桃体术后出血,经临床观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自1998年以来共行腭扁桃体拨离术147例作为治疗组,其中男81例,女66例。年龄9~48岁。统计1990年至1997年行腭扁桃体剥离术2173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197例,女976例。年龄8~61岁。全部病例均经实验室检查除外血液系统疾患,均无全身严重慢性疾病。全部病例均为住院患者,且资料完整。2 治疗方法2.1 麻醉 应用1%丁卡因于咽部喷雾行表面…  相似文献   
97.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其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有些病人抢救虽幸免于死,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失语、偏瘫、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等[1].这些后遗症均在短时间内不会恢复,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可增加病人的致残率及致残程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负担.  相似文献   
98.
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栓治疗是当前降低急性脑梗死致残率的关键治疗措施之一.但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有一定潜在危险性,如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与溶栓药物剂量的大小成正比.我院从1998年以来使用小剂量尿激酶(UK)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
原发性颈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颈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3月~2002年6月间72例原发性颈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资料。结果:颈部结核性肿块大部分位于颈后区和颌下区。穿刺细胞学检查、切开活检或外科切除手术能明确诊断,所有送检的组织均具有特征性的结核性肉芽肿和干酪样坏死等病理改变。结论:原发性颈淋巴结结核患较少出现既往典型的结核症状,有必要了解其临床特点和有效的诊断方法。将抗结核药物和选择性外科治疗相结合,能有效的治疗原发性颈部淋巴结结核。  相似文献   
100.
实施全身麻醉时常因一些特殊原因,如预先估计诱导插管困难等,而须施行清醒气管插管。清醒气管插管不仅须有完善的粘膜表面麻醉,而且更要求病人充分镇静,全身肌肉放松,这样不仅有助于插管的施行,也可基本避免术后不愉快的回忆[1]。对于困难气道患者表面麻醉联合小剂量麻醉药物行慢诱导气管插管是预防气道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