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消化道疾病,特别是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7年6月至2010年4月间,对180例患者(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58例,慢性腹痛88例,慢性腹胀27例,慢性腹泻7例)行OMOM胶囊内镜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人检查无不适感,180例患者中177例(98.3%)完成胶囊内镜检查,139例(77.2%)发现阳性病变;58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者中42例(72.4%)为小肠病变;88例慢性腹痛者中43例(48.9%)为单纯小肠病变,6例(6.8%)为单纯食管或胃部病变,1例(1.1%)为单纯结肠病变,18例(20.5%)同时存在小肠病变和胃部病变,1例(1.1%)同时存在胃部病变和结肠病变;27例腹胀者中3例(11.1%)为单纯小肠病变,18例(66.7%)为单纯食管或胃部病变,2例(7.4%)同时存在小肠病变和胃部病变,2例(7.4%)同时存在胃部病变和结肠病变;7例慢性腹泻者中3例(42.9%)为小肠病变。3例(1.7%)发生胶囊滞留。结论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小肠疾病的诊断中有较高价值,临床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1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表现特点、分型、病因、治疗及分析预后,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及分类国内最新标准,回顾性分析近五年来12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中有45.74%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体征,其余亦缺乏特异性;有肝细胞型97例(75.19%),胆汁淤积型18例(13.95%),混合型14例(10.85%)。符合重症肝损伤者5例;很多药物可以引起肝功能损伤,本研究最常见的为抗结核药、中药、抗细菌药;86.05%患者预后较好,主要肝功能指标于30 d内恢复至正常上限两倍以内。5例发展为肝功能衰竭,预后差。结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无特异性症状,不能单纯根据症状确定诊断;本组患者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类型以肝细胞型为主;引起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但以抗结核药、中药、抗细菌药发生率最高,临床应用此类药物时,应及时监测肝功能。在本组患者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大部分预后良好,但肝功能严重损害亦可发生,应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ANA、SMA、PANCA、LKM及SLA在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和50例其他类型肝炎患者,分别进行常规生化检测和自身抗体检测。常规生化检测项目包括血清胆红素(TBIL)和转氨酶(ALT)等,自身抗体检测项目包括抗核抗体(ANA),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PANCA),肝肾微粒体抗体(LKM)等。结果:经常规生化检测,两组血清胆红素TBIL与DBIL,转氨酶ALT与AST,白/球比,IgG,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自身抗体检测,两组ANA和SMA检出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PANCA、LKM以及SLA检出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ANA、SMA、PANCA、LKM及SLA对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表皮剥脱性食管炎八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表皮剥脱性食管炎是一种少见的以食管表皮损伤为表现的食管炎症,患者多为青壮年,进食后反复、剧烈呕吐,开始呕吐食物,随后呕鲜血,伴不同程度的咽喉部不适或胸骨后疼痛。近两年我院共行胃镜检查10364例,其中检出表皮剥脱性食管炎8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对胆管微小结石相关性疾病的诊治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5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和16例胆道结石梗阻患者,入选患者同时完成MRCP、ERCP检查治疗,所发现胆胰结石直径均小于3 mm,分析比较两种方法 对胆管微小结石的诊断价值.结果 68例患者MRCP明确提示存在胆总管末端狭窄或胆胰管扩张,占94.4%:61例患者ERCP检查可直接发现微小结石,占84.7%:8例患者通过EST切开及取石球囊取石才发现微小结石或泥沙样结石.结论 MRCP作为胆胰疾病的一种无创检查而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ERCP对于微小结石导致的胆胰疾病具有重要诊断意义和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后球囊扩张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50例临床确诊为胆总管结石的患者随机分为乳头括约肌切开组(EST组)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后球囊扩张术组(SEST+EPBD组),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EST组和SEST+EPBD组取石成功率分别为92%和97%(χ2=1.19,P0.05)。EST组术后出现急性胰腺炎2例,出血4例,结石复发11例,逆行性胆道感染15例。SEST+EPBD组术后出现急性胰腺炎1例,出血1例,结石复发2例,逆行性胆道感染6例。两组取石成功率及近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后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并且尽可能的保留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进行评价。方法在我院诊治的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对其进行健康调查并完成简表(SF-36),通过该表收集涉及患者病情及体征共计八个方面的信息资料,对患者接收抗毒治疗前及治疗后一年的生命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简表涉及的八个项目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将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管梗阻与外科姑息手术治疗该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其适用范围。方法择取193例恶性胆管梗阻患者,依据临床具体治疗手段予以分组,将其中98例采用胆管支架置入的患者设为支架组,其余95例采用外科姑息手术治疗的患者设为外科组,对比治疗后两组情况。结果治疗后支架组肝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外科组(p〈0.05);治疗后两组退黄程度差异不明显(p〉0.05);支架组术后出现6例(61%)并发症,外科组术后8例(84%)并发症,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将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治疗手段应用于恶性胆管梗阻,具有痛苦少、创伤小、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等优点,治疗效果优于外科姑息手术,尤其适用于中晚期恶性胆管梗阻和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镜结合磁共振技术在胃癌的诊断、定性及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胃癌患者术前行胃镜结合磁共振,然后结合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胃镜结合磁共振能够显示黏膜和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的侵犯程度,判断浆膜层受侵的准确率为98%。磁共振对胃癌检出率为97.7%。结论胃镜结合磁共振能够准确地对胃癌作出诊断,并提高T分期的准确性,是胃癌术前分期的可靠方法,有利于临床制订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