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4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42篇
医药卫生   133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我国成年人静坐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作为基线数据。从2010年监测点中选取8个省,每个省选择2个监测点(城市和农村各1个)作为随访点,排除基线2型糖尿病患者,共8 625人进入随访队列,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共随访到5 991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静坐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并按性别、地区、城乡等不同特征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根据入选标准共纳入5 782名研究对象,平均随访6.4年(36 927.0人年),随访期间共观察到2型糖尿病发病事件592例,2型糖尿病发病密度为16.0/千人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之后,与静坐时间0.0~h/d者相比,静坐时间>6.0 h/d者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33%(HR=1.33,95% CI:1.05~1.68)。亚组分析显示结果和全人群结果略有不同,只在男性、吸烟、中心性肥胖、超重/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农村、东部和中部地区人群中发现,静坐时间过长与糖尿病发病风险有统计学关联。结论 静坐时间过长可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应加强生活方式干预,减少成年人静坐时间,尤其是每日静坐时间>6.0 h的人群。  相似文献   
992.
HBsAg阳性母亲HBV核心启动子突变与宫内传播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HBV为C基因型的HBsAg阳性母亲核心启动子(BCP)区突变与宫内传播的关系。方法 2011年6月至2013年7月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HBsAg阳性母亲及新生儿399对。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荧光定量PCR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母婴血清HBV 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选择HBV DNA载量≥106 IU/ml的113例母亲为研究对象,其新生儿发生宫内传播的22例为宫内传播组,随机选取其中22例未发生宫内传播者作为对照组,母亲HBV DNA经提取、扩增、克隆、测序和序列编辑及剪接后与从NCBI下载的标准序列比对进行基因分型,最终选择C基因型的39例母亲进行突变分析。结果 HBV为C基因型(88.63%)的母亲共39例,其中宫内传播组19例,对照组20例。母亲A1762T/G1764A双突变率在两组差异显著(7.53% vs.27.72%,P<0.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1762T/G1764A双突变可能是宫内传播的保护因素(aOR=0.065,95% CI:0.006~0.746,P=0.028)。母亲A1762T/G1764A双突变可能与新生儿HBeAg水平有关(P=0.050)。结论 HBV C基因型的HBsAg阳性母亲HBV DNA 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可能降低HBV宫内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993.
联合应用UPLC-Q-TOF-MS与GC-MS技术,结合基于多元统计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运用UPLC测定并比较甘松新酮等5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对仿野生栽培甘松与野生甘松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综合分析。基于LC-MS与GC-MS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一致,即仿野生组的G1、G2与野生组的G8~G19聚为第1类,而野生组的G7与仿野生组的G3~G6聚为第2类;剔除G1、G2、G7离群数据后,仿野生组的G3~G6聚为一类,野生组的G8~G19聚为一类。根据LC-MS检测的正、负离子模式共鉴定了26个化学成分;运用UPLC对5个指标性成分(VIP>1.5)进行含量测定,仿野生组中的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蒙花苷、甘松新酮和总含量分别是野生组中各成分的1.85、1.52、1.26、0.90、2.93、2.56倍。基于GC-MS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得到10个差异峰,其中仿野生组中α-葎草烯、马兜铃烯的相对含量分别极显著(P<0.01)、显著(P<0.05)高于野生组,而5,6-环氧-3-羟基-7-巨豆烯-9-酮、γ-桉叶醇和juniper camphor等7个成分和12-isopropyl-1,5,9-trimethyl-4,8,13-cyclotetradecatriene-1,3-diol的相对含量分别极显著(P<0.01)、显著(P<0.05)低于野生组。因此仿野生栽培甘松与野生甘松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类别基本一致,但仿野生组中的非挥发性成分较野生组中的含量高,部分挥发性成分反之。该研究为综合评价仿野生栽培甘松与野生甘松的药材质量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双钢板结合髂骨植骨治疗髓内钉术后股骨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2月至2017年12月应用双钢板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髓内钉术后股骨骨不连患者11例,男10例,女1例;年龄35~62岁;骨折至骨不连时间12~20个月。根据Judet分类法分型:萎缩型骨不连8例,增生型骨不连3例。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活动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观察双钢板固定联合髂骨植骨对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修复效果。结果:11例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随访时间12~22个月。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手术时间70~130 min,出血量180~350 ml。术后2例出现膝关节僵硬,经CPM机被动锻炼2周后恢复;1例出现髂骨供骨区疼痛,3个月后缓解。骨折愈合时间24~40周;患者完全负重活动时间14~32周。末次随访时SF-36生活质量评分:躯体疼痛70~82分,活动评分70~82分,社会功能72~83分,总体健康72~82分。随访结束时,患者均未发生患肢短缩、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内固定物失效(断裂、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双钢板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是治疗髓内钉术后股骨骨不连的有效治疗方法,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愈合结果。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初步探讨白血病患者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状况及HCMV抗体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对75例白血病患者和28名健康人HCMV抗体进行检测。其中有11例M3患者作化疗前后对比检测。结果:白血病组HCMV-IgM抗体阳性率为2.7%,健康对照组为0,白血病组HCMV-IgG抗体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P<0.01)或非常显著(P<0.005)增高,如以HCMV-IgG抗体高于8.4IU/ml;(约临界值1.1IU/ml的4倍考虑为HCM活动性感染。则白血病组阳性率35.7%,较健康对照组3.6%明显升高(P<0.005),且M3化疗后阳性率有上升趋势。结论:HCMV抗体检测有助于白血病患者HCMV感染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NAT诱发蚕豆根尖的微核效应和大蒜的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 ,对不同浓度NAT诱发蚕豆根尖微核进行了研究 ,并进一步研究了大蒜的抗诱变作用。结果 高浓度NAT(0 .5~ 10mg·ml-1)组能显著诱发蚕豆根尖微核的形成 (P <0 .0 1) ,并呈明显的剂量效应 ;加入大蒜蒜汁处理蚕豆根尖 ,微核率显著降低 ,与阳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大剂量NAT具有致突变作用 ,大蒜蒜汁具有良好的抗NAT诱变能力  相似文献   
997.
998.
三种固定方式治疗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徐龙  王宝虎  林清宇  张占丰 《中国骨伤》2017,30(10):885-890
目的:分析比较传统前外侧入路、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3种方式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优缺点及其疗效。方法:2010年5月至2014年7月收治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病例44例,男21例,女23例;年龄26~61岁,平均42.5岁。根据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将所有病例分为3组,前外侧入路组(A组)19例,外侧入路组(B组)15例,后外侧入路组(C组)10例。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随访观察膝关节功能,评估方式采用HSS评分。结果:前外侧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91.3±10.4)min,术中出血量(175.3±20.3)ml;外侧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86.6±9.2)min,术中出血量(155.8±18.2)ml;后外侧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109.5±10.8)min,术中出血量(235.9±29.1)ml。后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前外侧入路组、外侧入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0~35个月,平均14.9个月。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前外侧入路组89.6±7.5,外侧入路组90.2±6.4,后外侧入路组88.9±5.1,3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治疗可以使用多种方式进行暴露固定,3种方式中,后外侧入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高于其余2种方式,在短期随访的膝关节功能方面三者并没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999.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占丰  闵继康  王丹  钟建明  李恒 《中国骨伤》2017,30(11):1013-1017
目的 :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量进行计算,通过与全膝置换术比较,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其对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膝关节单髁置换术65例,全膝置换术65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组男27例,女38例;年龄50~82岁,平均(62.3±4.3)岁;其中70岁14例,50~70岁51例;BMI指数18.3~30.1 kg/m2,平均(23.9±2.6)kg/m2。全膝置换术组男23例,女42例;年龄57~81岁,平均(67.4±4.9)岁;其中70岁34例,50~70岁31例,BMI指数20.6~33.1 kg/m2,平均(25.6±2.3)kg/m2。根据Gross方程计算术后隐性失血,比较两组隐性失血量差异,并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之间差异,同时分析其与BMI指数、术后膝关节功能是否存在相关性。动态观察术后全血容量变化,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情况。结果: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组术后隐性失血量(375.25±168.09)ml,HSS评分87.11±5.39。全膝置换术组术后隐性失血量(898.81±221.47)ml,HSS评分82.23±3.08。两组隐性失血、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男女间、不同年龄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隐性失血量与术后HSS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隐性失血量与BMI指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两组术后全血容量变化比较,术后第2、4、5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组没有患者接受术后同种异体输血,全膝置换术组3例接受术后同种异体输血。结论:单髁置换术后隐性失血是总失血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失血量较全膝置换术少,机体可对其进行代偿,不会增加术后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远断端再裸化预防吻合口出血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2月行经肛门结肠-直肠吻合的腹腔镜乙状结肠癌、直肠癌手术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手术时间、再裸化时间、术后吻合口出血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153.6(115~205)min,其中直肠远断端再裸化所需时间平均2.8(2~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3.1(5~100)ml。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平均45.2(20~72)h。术后无一例出现吻合口出血。结论腹腔镜下直肠远断端再裸化是手术中的一个环节,耗时不多,容易掌握,并且能有效预防术后吻合口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