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91篇
医药卫生   15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尤其是低体重人群中体重指数(BMI)与缺血性心脏病(IHD)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数据来源于1990-1991年已随访15年共涉及中国220 000名40~79岁男性对象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在调整年龄、吸烟史及其他潜在混杂因素后,计算BMI与IHD死亡间的相对危险度(解).结果 基线BMI平均值为21.7 kg/m~2.15年随访期间,共有2763例对象死于IHD(占总死亡的6.8%).在排除了基线调查时已报告息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对象后,BMI与IHD死亡率之间呈"J"形关系.当BMI>20 kg/m~2时,BMI与IHD死亡风险呈正相关.BMI值每升高5 kg/m~2,IHD死亡率相应增高21%(95%CI:9%~35%,P=0.0004).而当BMI<20kg/m~2时,IHD死亡风险反而随着BMI的下降呈上升的趋势.在BMI值为20~21.9、18~19.9、<18 kg/m~2范围时,其对应的RR值分别为1.00、1.11和1.14.在排除了前3年随访中死亡的病例或将分析局限于从不吸烟者中,BMI与IHD死亡风险的关系仍呈现相同趋势.结论 对于处在所谓正常BMI范围值内(20~25 kg/m~2)的人群,BMI与IHD死亡风险呈正相关,但当BMI低于这一范围,两者的关联极有可能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2.
在漫长的与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早已认识到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各类传染病的监测,能够早期探测到存在暴发流行可能的传染病,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传染病所造成的危害.我国自1950年开始逐步建立了各级卫生防疫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定期报告全国的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经过50多年的不断摸索和改进,已经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03.
多分类变量和哑变量 对于一套流行病学资料来说,数据的类型不外乎两类:定量资料(quantitative variable)和定性资料(qualitative variable).前者有明确的物理学含义,测量值的意义和单位都非常明确,可以直接进入分析;但后者则不然.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分析住院期间使用他汀类药物降低伴有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复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分析1990-2017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死亡及其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GBD)中国分省研究结果,采用GBD2017世界标准人口对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率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LD)率进行标化,采用归因负担公式来估计饮酒、高BMI、高FPG、低体力活动和吸烟这5个乳腺癌危险因素的归因死亡数。分析1990-2017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死亡及其造成的疾病负担及归因死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2017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和标化发病率分别为35.76万、8.48万和35.62/10万,较1990年分别增长了286.18%、114.14%和88.77%。标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8.57/10万逐年降至2007年的7.84/10万然后又逐年升至2015年的8.71/10万,而后又下降至2017年的8.47/10万。1990年与2017年中国女性乳腺癌的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80岁最高。1990-2017年DALY标化率和YLL标化率的变化趋势与标化死亡率相同,而YLD标化率及YLD占DALY比例则是逐年递增。2017年乳腺癌DALY标化率、YLL标化率和YLD标化率分别为253.00/10万、228.96/10万和24.05/10万,与1990年相比各自变化率分别为-6.88%、-11.73%和95.85%。与1990年相比,2017年我国可归因于高BMI的乳腺癌死亡比例增加了165.76%,从5.49%增至14.59%;可归因于饮酒和高FPG的乳腺癌死亡比例有所增加;可归因于低体力活动和吸烟的乳腺癌死亡比例基本保持稳定。2017年我国女性乳腺癌标化死亡率最高的3个省份分别为香港特别行政区(9.93/10万)、广西壮族自治区(9.52/10万)和辽宁省(9.49/10万);与1990年相比有19个省份的标化死亡率出现下降,降低率最高的3个省份为北京市(-27.17%)、澳门特别行政区(-26.06%)和吉林省(-23.89%);增长率最高的2个省份是河北省(28.85%)和河南省(24.34%)。结论 我国女性乳腺癌的疾病负担在1990-2017年间不断加重,需要不断加强乳腺癌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中国7个城市大气中粒径≤2.5 μm的颗粒物(PM2.5)对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急性效应。方法 收集石家庄、哈尔滨、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和西安7个城市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PM2.5日均浓度数据、同期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和气象监测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和半泊松分布连接的方法,控制长期和季节趋势、气象因素及“星期几效应”的影响,在分城市水平和多城市水平分析中国7个城市大气PM2.5日均浓度和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相关性。结果 单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大气PM2.5和心血管疾病日死亡率的关联强度在不同城市间差异较大,广州市效应最强。在7个城市平均水平上,PM2.5浓度每升高10 μg/m3能引起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0.315%(95% CI:0.133%~0.497%)。PM2.5的效应从lag0到lag2递减,lag01时最强。在双污染物模型中,调整SO2或NO2之后,各城市PM2.5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均有所降低,且合并效应无统计学意义,提示PM2.5可能不具有独立的健康效应。分层分析结果显示,PM2.5对男性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影响的效应值高于女性,其浓度每升高10 μg/m3对应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百分比分别为0.371%(95% CI:0.141%~0.600%)、0.199%(95% CI:0.077%~0.321%)。随着年龄的增长,PM2.5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逐渐增强。PM2.5对文化程度较低居民影响高于文化程度较高者。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死亡地点的健康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M2.5与心血管疾病死亡关系的暴露-反应关系非线性无阈值,高污染物浓度相对于低污染浓度时曲线更为平坦。结论 大气PM2.5浓度升高可导致人群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107.
开展肿瘤疾病负担研究,推动肿瘤防治科学决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肿瘤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中国居民癌症年发病率为235.0/10万,死亡率为144.3/10万,每年癌症死亡占全球的26.9%,癌症发病占全球的21.8%。本期"肿瘤疾病负担"栏目的7篇论著采用全球疾病负担的研究方法,对全国及各省自1990年以来主要癌症的发病、死亡和寿命损失加以阐述,并对影响肿瘤疾病负担的危险因素和防治策略进行深入分析,为确定肿瘤防控的目标人群,合理安排卫生资源以及干预措施的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分析中国及各省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现状及其变化情况。方法 利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对2015年中国居民与全球主要国家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进行比较;分析全国及各省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和1990-2015年全国及各省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的变化幅度。结果 2015年中国居民的期望寿命为76.2岁,健康期望寿命为68.0岁,分别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4.4岁和5.2岁。2015年中国人均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女性均高于男性。我国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较高的省份有上海、北京、香港、澳门、浙江、江苏、天津和广东等东部发达省份,较低的省份有西藏、青海、贵州、新疆和云南等西部省份。1990-2015年,中国居民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均呈上升趋势,期望寿命增加了9.5岁,健康期望寿命增加了8.4岁。全国及各省期望寿命增加的岁数均高于健康期望寿命增加的岁数。结论 1990-2015年中国居民的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各省之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了解1990-2019年广东省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疾病负担情况及变化趋势,为广东省肝炎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广东省1990-2019年的相关数据。急性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甲肝)、乙型肝炎(乙肝)、丙型肝炎(丙肝)和戊型肝炎(戊肝)。对不同时期的分年龄、性别构成的发病、死亡以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数据进行描述与分析,以及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APC),以描述急性病毒性肝炎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结果 1999- 2019年广东省急性病毒性肝炎疾病负担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死亡率与DALY年龄标化率下降趋势尤为明显。2019年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4 365 221例中,急性乙肝患者占51.43%(2 245 087例),而急性乙肝的死亡病例占急性病毒性肝炎死亡病例的77.18%(106/138)。在不同年龄组中,除急性乙肝高发于成年人外,急性甲肝、急性乙肝和急性戊肝等其他肝炎发病率总体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除<5岁年龄组的急性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稍高外,其他年龄组的急性病毒性肝炎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性的急性病毒性肝炎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结论 1999-2019年广东省急性病毒性肝炎疾病负担总体有所下降,但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须进一步加强对广东省不同人群尤其是儿童及老年人的肝炎预防与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110.
目的:估计不同危险因素控制场景下我国恶性肿瘤的死亡水平和过早死亡概率,以及实现过早死亡概率防控目标的情况。方法:基于国内外规划文件提出的恶性肿瘤相关危险因素控制目标,设定多种危险因素控制场景。利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的结果,计算危险因素的人群归因分值,根据比较风险评估理论将恶性肿瘤的死亡数分成可归因和不可归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