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8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21.
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和纤维变的螺旋CT动态增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吴沛宏  李贴卓 《癌症》1998,17(5):368-370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和纤维变的螺旋CT动态增强特征。材料与方法:放疗后纤维变组(RF组)50例,放疗后复发组(RNPC组)46例,先平扫,然后选择“兴趣区”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采用ELSCINTCT-FLASH双螺旋CT扫描机,自动压力注射器注药。分别测量平扫与增强后不同时刻的CT值,进行统计学处理并描绘密度-时间曲线。结果:1.RF组于增强后210秒时达峰值,其动态增强曲线形态特征呈一“缓升-缓降”型。2.RNPC组于增强后150秒时达峰值,其动态增强曲线特征呈一“速升-缓升-缓降”型。3.注射造影剂后40秒至300秒期间,RF组与RNPC组间各对应时刻点CT值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RNPC组明显高于RF组。结论:RF与RNPC的螺旋CT动态增强曲线特征及病变区CT值的明显差异可作为两者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2.
原发性肝细胞癌单介入治疗与双重介入治疗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原发性肝细胞癌经皮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与TACE联合CT导向下碘油乙醇注射消融(CT-LPEI)的疗效。方法:原发性肝细胞癌86例,分为单介入治疗组,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42例;双重介入治疗组44例,TACE联合CT导向下碘油乙醇消融。结果:TACE组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9%,42%和20%,组织学检查,仅20%的病变完全坏死;TACE联合CT-LPEI组,1、2、3年生存率分别达100%、87%和67%,组织学检查85%的病变完全坏死。2组间1、2、3年生存率和肿瘤的完全坏死率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双重介入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23.
目的对巨块型肝细胞癌边缘部的螺旋CT征象和超声征象进行对照研究,并探讨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61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细胞癌的边缘部的螺旋CT和超声征象进行对照分析。结果①61例病灶中,CT显示病灶边界清晰的有7例,其中4例超声显示病灶边界清晰,3例超声显示病灶边界大部分清晰。CT显示病灶边界大部分清晰的有20例,此20例超声亦显示为病灶边界大部分清晰。CT显示病灶边界部分清晰的有7例,其中5例超声显示病灶边界部分清晰,另外2例超声显示病灶边界清晰。②61例病灶中,CT显示肿瘤包膜不完整的有13例,其中8例超声显示为晕征不完整,5例超声无晕征显示。CT显示肿瘤有部分包膜的有20例,其中超声显示晕征完整的有1例,晕征不完整的有8例,部分晕征的有8例,无晕征显示的有3例。CT显示无包膜的有28例,27例超声无晕征显示,仅1例超声有部分晕征。③17个病理点位于病灶边缘部,CT显示有包膜、超声显示有晕征的一共有7个病理点,此7个病理点在镜下均见病灶与正常肝实质之间有纤维分隔。结论①CT和超声对于巨块型肝细胞癌边界的显示相当,但CT对于病灶后缘的显示优于超声。②CT显示病灶边缘的包膜和超声显示病灶边缘的晕征一致性较好,巨块型肝细胞癌周围的晕征主要是由病灶与邻近肝实质之间的纤维分隔构成。  相似文献   
124.
125.
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和纤维变的CT动态增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和纤维变的CT动态增强特征。材料与方法放疗后纤维变组(RF组)86例,男54例,女32例。年龄21~62岁。放疗后复发组(RNPC组)52例,男37例,女15例.年龄27岁~68岁。先行鼻咽部平扫,然后选择“兴趣区”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采用ELSCINTCT-FLASH双螺旋CT扫描机,自动压力注射器注药。分别测量平扫与增强后不同时刻的CT值,进行统计学处理并描绘密度—时间曲线。结果(1)RF组动态增强曲线呈“缓升-缓降”型。(2)RNPC组动态增强曲线呈“速升-缓升-缓降”型。(3)注射造影剂后40~300s期间,RF组与RNPC组间各对应时刻点CT值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RNPC组明显高于RF组。结论RF与RNPC的CT动态增强曲线及病变区CT值的明显差异可作为两者鉴别诊断的新依据。  相似文献   
126.
127.
张岩  卢丽霞  郑庆生  吴沛宏  陈林  刘翠玲 《癌症》2001,20(2):215-215
在螺旋CT出现之前,非螺旋CT由于不能进行大范围的容积扫描,较难发现并准确诊断胸、腹部的小病灶,特别是1cm以下的微小病灶。当今,随着螺旋CT的出现及推广使用,这一难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如果对每个有可疑病变的病人都用超薄层(5mm以下层距、层厚)螺旋扫描,由于扫描时间较长,对病人扫描时的呼吸控制要求也较高,这样不仅增加了设备的损耗,也加大了病人对X射线的接受量,因而不可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螺旋CT可用多种扫描条件施行容积扫描,而且能在扫描结束后提取容积资料对扫描范围内可疑的部分进行任意间距的回顾性分割重建^[1],这样既能及时地发现扫描范围内的小病灶,又能大大减少设备的损耗和病人再次扫描的机会,同时也能减少X射线对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探讨颅内巨大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特征.方法对20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探讨颅内巨大动脉瘤发生的常见部位以及脑血管造影特征.结果颅内巨大动脉瘤一般瘤颈较宽,瘤腔内容易血栓形成.其占位效应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临床症状和体征.结论脑血管造影对显示颅内巨大动脉瘤的部位特征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9.
数字化医学影像学科"五位一体"发展模式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X线诊断到多种现代先进影像技术的漫长历程,实现了由X线放射学到诊治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巨大转变。1895年X线的发现及其在医学上不断深入的应用,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医学科学尤其是临床医学的发展进程;20世纪50和60年代超声和放射性核素相继应用于临床;1972年CT的开发和应用把放射医学带进了一个以体层成像和电子计算机图像重建为基础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0.
吴沛宏  汪似兰 《癌症》1991,10(4):316-319
本文通过前瞻性研究,对42例原发性肝肿瘤及肝病变患者进行了肝CT平扫、常规增强及肝延迟增强扫描(简称DICT)。其中肝癌32例,共有癌瘤、癌灶58个;肝血管瘤6例,共有血管瘤7个;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简称FNH)1例;另有孤立性肝硬变大结节3个。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表明:1、肝DICT对于5.0cm以下的小肿瘤检出灵敏度高于平扫和常规增强CT扫描。本组病例,DICT灵敏度为79.1%,平扫和常规增强CT扫描联合使用灵敏度为48.8%,差异有显著性(P<0.01)。2、DICT假阳性率低于平扫和常规增强,DICT为5.0%,平扫为25%,常规增强为9.1%,DICT与CT平扫假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DICT与常规增强无显著性差异(P>0.05)。3、DICT对具有肝组织功能的病变如FNH、肝硬变结节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