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0 毫秒
61.
目的 探讨在骨盆髋臼骨折中采用耻骨联合上缘横形或下腹正中切口,真骨盆内操作(Stoppa人路)的初步临床经验. 方法对2008年3月至11月问应用Stoppa入路治疗的1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进行总结.5例骨盆患者均为Tile C型,Stoppa入路复位同定前环的高位耻骨支骨折.髋臼骨折为横行2例,双柱、T型及后柱(四边体粉碎骨折伴中心脱位)骨折各1例,单纯Stoppa入路2例,联合Kocher-Langenbeck及髂腹股沟入路3例. 结果所有骨盆骨折均复位优,所有髋臼骨折均解剖复位.Stoppa入路平均切口长度10 cm(9~12 cm),平均手术时间88 min(75~105 min),半均出血560 mL(250~800 mL),无手术并发症.7例获得4~8个月随访,功能结果均满意. 结论 Stoppa入路可以替代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高位耻骨支骨折,也可单独或联合其他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62.
目的了解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髋部骨折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早期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比较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异同。方法收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髋部骨折病房住院的患者216例,其中女性151例,男性6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35例,股骨颈骨折81例;明确骨折日期,检测血清P1NP、CTX、25(OH)D等水平以及骨密度和QCT检查。结果 (1)股骨粗隆间骨折后P1NP在第7天可达到初始值的两倍,股骨颈骨折后1 w内P1NP的上升未见统计学意义。股骨粗隆间骨折后CTX在1 w内的上升未见统计学意义,股骨颈骨折后CTX在第7天可达到初始值近2倍水平;(2)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1NP和CTX的上升均与25(OH)D成负相关(r=-0.2),而股骨颈骨折患者P1NP和CTX的上升与25(OH)D均不相关;(3)在平衡了年龄、体重、体重指数、骨折后天数的情况下,骨代谢标记物和骨密度的相关分析提示仅有ALP与骨密度相关,P1NP和CTX均不与骨密度相关。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后骨代谢标记物的变化有一定规律,不同类型的骨折似有不同。  相似文献   
63.
目的:通过观察雌激素对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成骨细胞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membrane-typematrixmetalloproteinase-1,MT1-MMP)基因的表达,探讨雌激素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方法:选用7个月龄雌性SD大鼠36只,对去卵巢大鼠、对照假手术大鼠与17β-雌二醇(E2)治疗组大鼠进行骨密度检测。股骨远端行原位杂交检测骨组织MT1-MMP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骨组织MT1-MMP蛋白质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犤(L3=0.156±0.010)g/cm2犦相比,去卵巢大鼠骨密度犤(L3=0.139±0.009)g/cm2犦减少,予E2治疗后骨密度犤(L3=0.168±0.010)g/cm2犦增加(t=0.03~0.04,P<0.05)。与对照组相比,去卵巢大鼠成骨细胞MT1-MMPmRNA与蛋白质表达下调,而予E2治疗后成骨细胞MT1-MMPmRNA与蛋白质表达增加。结论:雌激素可促进成骨细胞MT1-MMP基因表达,此可能为雌激素防治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4.
正目前全世界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创伤,千万人以上受伤,约占全球病死率的7%~9%。在我国,创伤常年位列前5位死亡原因,更是青年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重症创伤病人的救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与近乎即刻死亡的第一个死亡高峰比较,伤后数小时死亡的第二高峰及伤后数日死亡的第三高峰是目前临床工作中最常面临的挑战。为解决这些挑战,世界各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低分子最肝素(LMWH)预防髋臼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柃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自2007年6月1日开始对髋臼骨折患者使用LMWH行正规抗凝治疗,连续选取100例手术治疗患者为预防组.另外,连续选取2007年6月1日之前的100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患者为未预防组.预防组男7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9.3±12.5)岁(17~80岁).末预防组男81例,女19例;平均年龄(40.6±12.1)岁(18~78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及受伤至入院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术前DVT的发生率.结果 200例患者中34例(17%)患者术前发生DVT,预防组11例(11%),未预防组23例(23%),预防组DVT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未预防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03,P=0.024).血栓发现时间平均为伤后8.6 d(1~25 d),预防组平均为9.5 d(3~25 d),未预防组平均为8.4 d(1~20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8,P=0.156).结论 预防性应用LMWH可有效降低髋臼骨折患者术前DVT的发生,但并不能完全防止其发生.对预防性用药的患者,仍应严格进行血栓筛查.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 (LMWH) in prevention of pre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in patients with acetabular fractures. Methods Regular DVT prophylaxis was conducted with LMWH for 100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received treatment of acetabularfractures after June 2007. Another 100 patients who had received treatment of acetabular fracture without DVT prophylaxis before June 2007 were chosen as controls. In the prophylaxis group, there were 78 men and 22 women, aged from 17 to 80 years (average, 39. 3 ± 12. 5 years). In the nonprophylaxis group, there were 81 men and 19 women, aged from 18 to 78 years (average, 40. 6 ± 12. 1 years) . The 2 group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gender, age, complications, or duration from injury to hospitalization. The DVT incidenc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2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23 cases of DVT in the nonprophylaxis group and 11 in the prophylaxis group. The difference in DVT incidence was significant (x2 = 5. 103, P = 0. 024).The average time of DVT diagnosis was 9. 5 days (from 3 to 25 days) in the prophylaxis group and 8. 4 days (from one to 20 days) in the nonprophylaxis group,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 1. 448, P = 0. 156).Conclusion LMWH prophylaxi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thrombosis, but can not annihilate DVT occurrence. Therefore, patients should still be carefully monitored after preventive med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etabular fractures.  相似文献   
66.
桡骨小头骨折治疗的临床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不同分型桡骨小头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11月至2009年12月我们收治的80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保守治疗12例(均为Mason Ⅰ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48例(Mason Ⅰ型4例,Mason Ⅱ型15例,Mason Ⅲ型24例,Mason Ⅳ型5例);桡骨小头切除12例(Mason Ⅲ型4例,Mason Ⅳ型8例);桡骨小头置换8例(均为Mason Ⅳ型).结果 随访1.0~4.1年,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其疗效,保守治疗优良率为83.3%(10/12),切开复位内固定优良率为87.5%(42/48),桡骨头切除优良率为75.0%(9/12),人工假体置换优良率为100.0%(8/8).结论 Mason Ⅰ型桡骨小头骨折可以采用保守治疗;Mason Ⅱ型、Mason Ⅲ型和部分Mason Ⅳ型骨折可以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于部分Mason Ⅳ型骨折无法通过内固定达到稳定固定者可以选择单纯桡骨头切除或人工桡骨头假体置换.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前方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连续收治的74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年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老年(年龄≥65岁)组16例, 男8例, 女8例;年龄(74.0±5.9)岁;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双柱骨折7例, 前柱骨折4例, 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1±3.4)d。青壮年(年龄<65岁)组58例, 男48例, 女10例;年龄(46.7±10.9)岁;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双柱骨折28例, 前柱骨折14例, 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8例, T形骨折5例, 横形骨折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4±2.7)d。所有患者均采用前方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手术相关主要并发症及功能结果等。结果两组患者的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关节面压缩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老年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715.6±285.0)mL]显著少于青壮年组患者[(...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定制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7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3D打印个体化定制钢板固定治疗的5例老年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资料。男3例, 女2例;年龄分别为81、86、77、91、87岁;左侧1例, 右侧4例。骨折Vancouver分型:B1型3例, B2型1例, C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分别为5、6、10、5、7 d。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1∶1模型定制具有大转子钩、环扎线缆通道及类骨小梁微孔结构的个体化钢板、患侧股骨与关节假体, 虚拟术中操作并制定手术计划。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患髋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5例患者术后分别获12、7、10、3、6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切口浅表及假体深部感染。5例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8、1.7、2.3、2.0、3.3 h, 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31、30、38、27、30 cm, 术中失血量分别为400、300、300、500、600 mL, 住院时间分别为8、9、15、14、11 d。4例患者术中输血, 输血量分...  相似文献   
69.
目的在机器人辅助或透视下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中, 比较机器人辅助微创复位和透视辅助下徒手闭合复位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纳入2021年12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5例新鲜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17例, 男10例, 女7例;年龄(44.0±17.4)岁;采用机器人辅助微创复位、机器人辅助或透视下经皮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对照组18例, 男12例, 女6例;年龄(38.8±15.0)岁;采用透视辅助下徒手闭合复位, 机器人辅助或透视下经皮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复位成功率、复位误差、Matta复位优良率、透视次数和时间、Matta功能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术中透视次数[(32.4±17.5)次]、透视时间[(19.8±10.4)s]均显著少于对照组[(60.8±26.6)次、(38.2±16.1)s], 观察组复位成功率100.0%(17/1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13/...  相似文献   
70.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 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在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良好的应用。随着通用型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TiRobot)的出现, 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应用也进入了创伤骨科领域, 为骨盆髋臼骨折、髋部骨折、手足骨折等骨折固定提供了微创化、智能化、精准化的解决方案。近期, 骨折复位机器人开启了机器人"智能"参与骨盆骨折复位的序幕, 将骨科机器人的应用从"固定"拓展到"复位"领域。此外, 机器人辅助骨折术后康复锻炼也在积极探索研究中。因此, 骨科手术机器人有望参与到骨折治疗的"复位、固定、功能锻炼"的每个环节。本文将介绍骨科手术机器人在创伤骨科的临床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