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透视导航下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适应证及方法 ,初步评估手术效果. 方法 2006年8月至2008年9月收治16例骨盆骨折患者,根据Tile分型:B2型2例,B3型3例;C2型8例(2例合并髋臼骨折),C3型3例(1例合并髋臼骨折).透视导航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14例26枚螺钉,耻骨支螺钉9例15枚螺钉,耻骨联合螺钉4例4枚螺钉,髋臼前柱螺钉2例2枚螺钉.术后根据影像资料评估螺钉位置及骨折愈合情况,分别记录骶髂螺钉、耻骨支螺钉、耻骨联合螺钉、髋臼前柱螺钉的平均每枚螺钉置入时间、术中透视时间. 结果 1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19.6±2.3)d(63~527 d)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67.7±9.7)d.3例患者术后有轻微会阴区及下肢麻木症状,无其他螺钉置入的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及CT确认所有螺钉位置均满意.平均每枚骶髂螺钉、耻骨支螺钉、耻骨联合螺钉、髋臼前柱螺钉的置入时间和术中透视时间分别为(26.39±6.23)、(0.57±0.03)min,(18.20±1.59)、(0.61±0.13)min,(13.70±2.13)、(0.33±0.06)min,(19.40±0.79)、(0.63±0.02)min.结论 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骶髂关节脱位或者骶骨骨折、耻骨支骨折、耻骨联合分离是术中透视影像导航下经皮螺钉固定治疗的适应证,导航下经皮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具有微创、精确、安全的优点.  相似文献   
52.
的带锁髓内针重新固定,或者辅助钢板固定,加上自体骨植骨是治疗这种不愈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3.
随着医学的发展,近十余年来手术治疗髋臼骨折逐渐增加,随着手术技术及手术器械的不断完善,髋臼骨折术后骨不连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病率逐渐降低,大量文献报道,手术治疗髋臼骨折可取得满意疗效[1-3].  相似文献   
54.
55.
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总被引:110,自引:2,他引:108  
目的 介绍经肱三头肌两侧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新的手术入路,并探讨该手术入路不损伤伸肘装置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将肱三头肌从肱骨远端骨面剥离后,分别在屈肘 15°、 30°、 45°、 60°及 80°时,提起肱三头肌,并向内侧或外侧牵拉,记录肌肉提起的高度,观察该入路对肱骨远端、尤其是滑车的显露情况,指导手术的顺利完成,并结合临床治疗加以分析。结果 通过尸体解剖及临床应用发现,肘关节屈曲 45°~ 60°时,可进行髁间骨折的复位固定;肘关节屈曲 15°~ 30°时,可处理髁上骨折部分;肘关节屈曲 80°时,可进一步检查滑车的复位情况。结论 此手术入路适用于 RiseboroughⅡ、Ⅲ型肱骨髁间骨折治疗,在完整保留伸肘装置的情况下,不仅能满足髁间骨折的复位固定,还可使术者从容地处理髁上骨折,并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腰骶丛神经根性损伤的临床分型。 方法2004 年11 月至2011 年8 月, 共为 36 例创伤性腰骶丛神经根损伤患者进行腹膜后腰神经丛及(或)盆腔内骶神经丛及(或)腰骶管神经根 手术探查。男24 例, 女12 例;年龄7~49 岁, 平均29.5 岁。伤后时间为2~36 个月, 平均9.3 个月。对每 例患者术中探查的神经根损伤情况与其术前临床表现、物理查体一并进行分析、归纳, 总结出不同组合 的腰骶丛神经根联合损伤的临床表现特点并进行临床分型。 结果 将腰骶丛神经根损伤分为六型:腰 骶丛神经根完全损伤型(L1~S3)4 例, 腰丛+上骶丛损伤型(L1~S1)6 例, 骶丛神经损伤型(L4~S3)9 例, 上骶 丛损伤型(L4~S1)11 例, 下骶丛损伤型(S2, 3)4例, 腰丛神经损伤型(L1~4)2 例。全腰骶丛神经根损伤型、腰 丛+上骶丛损伤型及骶丛神经根损伤型者共19 例, 73.7%(14/19)的损伤部位位于椎管内, 且均发生神经 根的断裂或撕脱。而上骶丛、下骶丛及腰丛神经根损伤共17 例, 其中64.7%(11/17)的损伤部位在盆内 段及(或)骶前孔处, 均为挫伤或牵拉伤。 结论 上述临床分型基本涵盖腰骶丛神经根损伤的常见类型, 为腰骶丛神经根损伤范围的判定提供科学依据。此外, 不同类型的腰骶丛神经根损伤, 其损伤部位及性 质明显不同, 对预后的判定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高能量损伤导致的严重胫骨平台骨折分阶段治疗中,跨关节临时外固定支架固定是否增加最终内固定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 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5例高能量损伤导致的AO分型C型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行最终内固定前采用的临时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外固定组(急诊跨关节临时外固定支架固定)和对照组(长腿后托石膏制动),其中外固定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平均44.2岁;对照组33例,男26例,女7例,平均42.2岁.所有患者于行最终内固定术前做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于可疑患者则行下肢静脉造影,以确定是否发生DVT,比较两组患者行最终内固定术前DVT的发生率. 结果外固定组与对照组分别有7例(近端4例,远端3例)和9例(近端5例,远端4例)患者发生DVT,发生率分别为31.8%和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20,P=0.716).外固定组和对照组近端DVT发生率分别为18.2%和1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86,P=0.766).两组均为无症状DVT,发生时间分别为受伤后(7.6±1.7)d和(5.2±2.8)d.结论 高能量损伤导致的严重胫骨平台骨折的分阶段治疗过程中,与石膏制动相比,使用跨关节临时外固定支架固定不会增加最终内固定术前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评估机器人辅助经皮固定S2(骶髂)螺钉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S2骶髂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的63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实验组38例采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医生置入S2骶髂螺钉,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传统透视下医生徒手置入S2骶髂螺钉.通过评价术后CT扫描图像评估所有螺钉置入位置及骨折复位情况,分析天玑?(TiRobot)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螺钉置入与医生徒手置入螺钉在临床上的表现.结果 两组患者共置入89枚S2骶髂关节螺钉,相比于医生徒手置入螺钉,实验组具有提高置入精准度、减少手术过程中辐射暴露、降低患者损伤等优势.其中实验组置入54枚,对照组35枚,均未出现螺钉相关的并发症及翻修手术.实验组螺钉位置优良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5.7%(P<0.001).实验组每枚螺钉的透视时间及导针调整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01).根据Matta标准评定的术后优良率,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为89.5%与9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0).结论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置入S2骶髂螺钉治疗不稳定的骨盆后环骨折比透视下徒手操作成功率更高.机器人辅助下经皮固定S2骶髂螺钉治疗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是安全且临床可行的,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在骨盆髋臼骨折中采用耻骨联合上缘横形或下腹正中切口,真骨盆内操作(Stoppa人路)的初步临床经验. 方法对2008年3月至11月问应用Stoppa入路治疗的1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进行总结.5例骨盆患者均为Tile C型,Stoppa入路复位同定前环的高位耻骨支骨折.髋臼骨折为横行2例,双柱、T型及后柱(四边体粉碎骨折伴中心脱位)骨折各1例,单纯Stoppa入路2例,联合Kocher-Langenbeck及髂腹股沟入路3例. 结果所有骨盆骨折均复位优,所有髋臼骨折均解剖复位.Stoppa入路平均切口长度10 cm(9~12 cm),平均手术时间88 min(75~105 min),半均出血560 mL(250~800 mL),无手术并发症.7例获得4~8个月随访,功能结果均满意. 结论 Stoppa入路可以替代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高位耻骨支骨折,也可单独或联合其他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60.
吲哚美辛预防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服用吲哚美辛预防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HO)的发生以了解非甾体类抗炎药抑制HO形成的效果。方法对2001年2月~2003年8月采用Kocher-Langenbeck(K-L)入路治疗并在术后服用吲哚美辛的50例髋臼骨折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用药组),其结果与1993年3月~1998年5月采用相同后入路治疗而在术后未服用吲哚美辛的40例髋臼骨折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用药组患者从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吲哚美辛,25 mg/次,3次/d,应用4周。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复杏。随访术后HO的发生情况,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功能评价。结果用药组48例患者获完整资料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2.8个月(6~39个月)。8例患者发生HO,据Brooker分型:Ⅰ度5例,Ⅱ度3例,尤严重HO(Ⅲ、Ⅳ度)发生;HO的发生率为16.7。对照组40例患者获平均26.4个月(4~58个月)随访。14例患者发生HO,HO发生率为35.0%,其中4例为严重HO。两组患者HO和严重HO的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吲哚美辛对髋臼骨折术后HO形成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