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应用改良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在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中,应用改进的操作技术和给药方式,观察其治疗效果和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观察需行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0例91只眼,应用多波长氪离子激光联合Nd:YAG激光行激光虹膜切除术,记录一次透切成功率、手术时间、患者自觉反应、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应用改良的治疗方法全例一次透切成功,手术时间短,患者自觉反应轻微,术后虹膜炎症反应轻,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低.结论 经过技术改进的激光虹膜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一次透切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92.
华瑞  柳力敏  万超  陈蕾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0,19(5):286-290,338-340
目的探讨应用谱域OCT(SD-OCT)和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评价激光光凝术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色素上皮层结构变化。方法对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14只眼539个光凝斑进行眼底彩色照相、SD-OCT和FAF检查,部分病例行标准红外线(stand-ard infrared,IR)检查。观察时间为术后1 h、1~2周、1~6个月、6~12个月、1~2.5年和2.5年以上。通过488 nm激发光,500 nm滤光片成像系统采集FAF(Spectralis HRA2+OCT)。结果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1 h,SD-OCT图像显示神经感觉层组织全层增厚,高反光,提示神经感觉层全层水肿,色素上皮层(RPE)变薄或者正常,光凝斑处自发荧光信号衰减,表现为自发荧光暗点。激光光凝术后2周,SD-OCT图像显示神经上皮层全层向光凝斑中心牵拉,RPE层,变厚提示RPE细胞增生;光凝斑自发荧光信号显著增强。激光光凝术后1~6个月,光凝斑自发荧光信号中心部增强,周边部环形减弱,SD-OCT扫描显示激光斑中心部RPE细胞层增厚,周围环形萎缩。激光光凝术后6~12个月,光凝斑处自发荧光表现为周围环形低荧光区域面积扩大,中心强信号范围缩小,呈孤岛状;SD-OCT扫描显示RPE萎缩面积扩大,光凝斑中心部少量RPE细胞增殖。激光光凝术后1年以上,SD-OCT图像显示光凝斑处RPE萎缩伴神经感觉组织严重受损,激光斑自发荧光变成黑点并扩大。结论应用SD-OCT和FAF可以长期随访光凝斑处视网膜结构变化,补充荧光血管造影技术观察激光光凝治疗效果。二者联合应用为活体内研究激光斑提供新的观察手段。  相似文献   
93.
自1957年就已确立了类固醇的使用与骨坏死形成之间的联系。类固醇作为免疫抑制剂,其使用的增多导致了器官移植病人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骨坏死形成的增多,然而对骨坏死的确切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对该病预防和治疗的用药方式也未确定。 1977年最初报道使用类固醇可诱发脂肪细胞体积增大可能是骨坏死的发病机理。研究表明,脂肪成分增多造成骨内高压和骨内血流的降低与骨坏死有关,然而类固醇作用于骨髓和骨的机理尚未阐明。目前,尚缺乏合适的动物  相似文献   
94.
目的分析探讨关节腔灌洗联合内热针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4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0例采用关节腔灌洗联合内热针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关节腔灌洗进行治疗,分别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膝关节活动度、VAS评分、HSS功能评分,并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的膝关节活动度、VAS评分、HSS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均0. 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SS功能评分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关节腔灌洗联合内热针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优于单用关节腔灌洗治疗。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疗效分析。方法将行介入治疗的8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分别使用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用药前血栓素B2水平值、术后凝血功能指标无差异(P0.05),术后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用药后血栓素B2水平值均更低(P0.05)。结论:氯吡格雷可有效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96.
97.
目的 了解国内外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研究文献的分布规律以及PCV的研究趋势.方法 以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的网络数据库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源,对2个数据库中截止于2012年12月31日所收录的PCV相关文献的年代分布、语种、国家和地区、基金资助机构、引文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文献计量学研究软件Bibexcel、统计学软件SPSS 17.0分析软件对高频主题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PCV相关文献696篇.其中,外文文献440篇,中文文献256篇.外文文献自2000年起逐渐增多,2007年后明显增多,2011年最多;文献语种以英语为主;日本作者发文最多,我国作者文献量位居第4;在所有有基金资助机构的文章中,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文章数位居第5;引文自2000年起逐渐增多,2008年后明显增多;统计出高频主题词30个;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高频主题词主要聚类于PCV的治疗、PCV的基因遗传学基础研究、PCV的检查诊断及流行病学分析、PCV与黄斑变性等的关系、PCV相关的细胞因子等5个类别.中文文献自2000年起逐渐增多,2006年后明显增多,2010年最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5篇;引文自2001年起逐渐增多,2012年最多;统计出高频主题词30个;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高频主题词主要聚类于PCV相关基因及细胞因子的基础研究、PCV的检查诊断、PCV的治疗、PCV与相关黄斑区疾病、PCV与玻璃体积血等5个类别.结论 自2000年,PCV文献逐渐增多.国际和国内PCV文献分别在2011和2010年达到峰值.PCV的各种治疗手段及联合治疗与PCV的基因、遗传易感性等基础研究等可能为今后国际上PCV研究的发展方向;而更为深入的基础研究、临床上新的诊断治疗手段可能为今后国内学者在PCV研究领域的关注热点.  相似文献   
98.
实验性腰神经根压迫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为探明腰椎间盘突出等压迫因素对腰神经根挤压及产生下肢放射痛的机理,作者选择了3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4天观察组、10天观察组和30天观察组,通过手术切除L4,5棘突,咬除椎板及L4.5右侧关节突后,暴露马尾神经及L5神经根,置硅胶片于L5神经根和硬膜囊连接处,观察造模后4天、10天、30天时大鼠下肢神经功能和压迫局部的病理变化情况,证实了该动物模型的成功,确立了硅胶片压迫腰神经根模型的建立,从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臭氧浓度对经皮椎间盘臭氧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2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132例,两组患者均在C型臂血管造影机(DSA)透视监测下行经皮椎间盘臭氧溶核术,A组患者椎间盘内注入浓度为401μg/ml的臭氧,B组患者椎间盘内注入浓度为60μg/ml的臭氧,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依据MacNab腰腿痛手术评价标准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计算两组有效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周、1个月时B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95.5%和92_4%.高于A组患者(87.1%和84.1%),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时B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83.3%和80.3%,A组患者分别为81.1%和78.8%,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臭氧浓度在经皮椎间盘臭氧融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对术后1周、1个月时的疗效有显著性影响,60μg/ml的臭氧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CT导向下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肺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4年10月40例肝癌肺转移患者对肺部病灶行微波消融的病例资料,其中男33例,女7例,中位年龄45.5岁。对77个(平均每人1.9个)肺转移灶一共进行了53次微波消融治疗。术后1、3、6个月复查胸部CT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消融后1个月胸部CT复查显示,肿瘤的完全消融率达100%。最后一次随访时间为2014年10月20日,24例患者仍然健在,16例患者死于肿瘤进展。中位随访时间为12.1个月(7.3~16.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8.7个月(95%CI 21.5~36.1),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3.2%、52.3%、29.1%。无进展生存期为5.8个月(95%CI 3.2~8.5),1年和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1.5%和6.3%。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胸痛(6/40),其次是气胸(3/40)。结论:CT导向下的微波消融治疗肝癌肺转移瘤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