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3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李燕  刘平礼  赵众从 《应用化工》2012,(11):2034-2036
以AM/BM/DMC为单体(质量配比为1:0.04:1,单体总质量浓度35%),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引发剂加量1%,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4 h,合成了AM-BM-DMC疏水缔合三元共聚物破乳剂,对其在不同浓度、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的破乳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通过水溶液聚合方法合成的疏水缔合三元共聚物破乳剂在常温(25℃)下,对O/W型乳状液具有较好的破乳能力,脱出水色清,脱水速度快,脱水率高,可达90.8%。其破乳的温度范围为20~40℃,无需加热设备,适合于现场应用,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新型破乳剂。  相似文献   
52.
运用高斯面函数计算稠油冷采井蚓孔直径变化,用扩散限制凝聚分形模型模拟蚓孔增长形态。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建立了一套稠油冷采井砂产量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稠油冷采井砂产量数据,获得稠油冷采井蚓孔增长形态和蚓孔特征参数。分析结果有利于优化稠油冷采井井距,优选完井设计参数,并作为压力、产量分析或油藏数值模拟的基础。  相似文献   
53.
LiNi1/3Co1/3Mn1/3O2正极材料能够充分发挥Ni、Co、Mn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具有比容量高、循环性能好和热稳定性可靠的优点,是最有可能取代LiCoO2的正极材料之一.综述了有关LiNi1/3Co1/3Mn1/3O2制备和改性方法的最新情况.  相似文献   
54.
郭建设  卢红杰  吴迪  刘平礼  梁栩 《特种油气藏》2012,19(2):101-103,140
为解决巴喀油田致密砂岩气藏酸化时的水锁等地层伤害问题,研制出一种混醇酸液体系,用于改善地层气相渗透率和酸化效果。通过室内实验筛选了醇、酸的类型和浓度,评价了混醇酸液体系的表面张力特性及与添加剂配伍性,并通过岩心流动实验对混醇酸液体系的酸化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醇具有良好的降低表面张力作用,甲醇与6%多氢酸混合形成多氢酸+醇酸液体系后对致密砂岩气藏岩心溶蚀率达到了14.08%~15.45%;6%多氢酸+甲醇/乙醇酸液体系和黏土稳定剂、缓蚀剂、助排剂等添加剂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并且其表面张力和残酸表面张力均低于25.8 mN/m;经多氢酸+醇体系酸化后岩心最终渗透率为基准渗透率的14.28~21.00倍,解堵效果明显,完全满足巴喀致密砂岩气藏酸化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55.
在双重尺度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多尺度三维酸蚀蚓孔延伸模型并阐述了其数值求解方法。同时,利用地质建模方法建立了孔隙空间关联分布模型,成功解决了孔隙空间突变问题,使模拟结果更加真实可靠。通过模拟发现,注入速度是影响蚓孔形态的主要因素,随着注入速度的增大,溶蚀结构可分为面溶蚀、锥形结构、主蚓孔、分支结构和均匀溶蚀5类。当扩散速度与对流速度相当时会产生主蚓孔通道,越靠近注入端口的蚓孔越粗,而越接近出口端的蚓孔越细。主蚓孔在延伸过程中大致会经历以下4个阶段:蚓孔竞争发育、形成优势通道、主蚓孔突破岩心和蚓孔内径扩宽。其次,孔隙空间联通性是蚓孔扩展路径的决定因素,蚓孔最终沿初始高孔渗分布轨迹突破岩心。最后,通过现场算例验证了该模型及方法用于模拟碳酸盐岩储层酸化、酸压中蚓孔扩展的可行性与正确性,并为该研究领域的精细化模拟预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56.
冀东南堡油田1、2号构造东一段(Ed1)砂岩储层在钻井过程中,钻井液漏失量较大,对油气层造成了严重污染和堵塞,造成在钻井时有良好油气显示,完井生产时没有油气产量或产能很低。在模拟地层条件下,在室内进行了酸化流动实验研究,对比评价了多种酸液体系。以实验结果为依据,综合考虑储层矿物组成和流体性质,确定多氢酸体系作为钻井液污染酸化解堵处理酸液。  相似文献   
57.
沥青质在近井地带发生沉积会对石油开采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发展沥青质沉积控制技术对于保障石油的高效开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介绍了油井沥青质沉积控制技术——油井沥青质抑制技术(调整生产计划法和化学抑制法)和油井沥青质解堵技术(物理解堵法、化学解堵法、生物解堵法和联合解堵技术法)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对发展油井沥青质沉积抑制技术和解堵技术提出了建议。图2 参42  相似文献   
58.
常规加砂压裂过程中往往会给储层和支撑裂缝带来损害,导致压裂效果有限甚至压裂无效。为了改善压裂增产效果,提出和发展了前置酸液加砂压裂工艺技术,压裂效果显著改善。系统分析了压裂过程中的压裂液残渣损害、压裂液滤失损害和机械杂质引起的损害。还分析了前置酸改善水力压裂效果的机理,即溶解敏感性粘土矿物,减少粘土膨胀和微粒运移、加速压裂液破胶、溶解压裂液滤饼、清洗支撑裂缝杂质损害和促进破乳等。现场应用表明采用该技术可降低压裂过程中的损害,从而提高压裂成功率和有效率,大大改善压裂效果。  相似文献   
59.
油气井酸化中的储层伤害识别诊断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油气井酸化作业之前,准确识别储层伤害的类型、范围和程度,对于明确待处理任务,增强酸化设计的针对性,确定酸化处理规模,优选施工参数和提高设计的优化程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导致油气井储层伤害的各种伤害类型的预测模型和诊断模型的分析和研究,编制了储层伤害识别诊断软件。在现场应用时的伤害识别诊断结果与实测结果符合率达90%以上,为酸化施工参数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0.
酸液的分流置放技术与酸液体系的选择同等重要。对长井段酸化时,各层位的污染和伤害通常是不均匀的,且由于地层的非均质性,如不采取分流措施,大部分酸液将倾向于向高渗透层漏失,使酸液的解堵作用大为降低,因此采用分流置放技术是保证酸液有效解堵的关键。研制出了易于使用、高效分流的水溶性化学微粒分流剂SA-2。SA-2遇酸能够形成稳定的化学微粒,化学微粒在环境pH值达到6~7后能够完全溶解;其微观形态及粒径可通过表面活性剂类型与浓度控制,现场应用需结合储层孔喉关系优选表面活性剂类型与用量;使用3~5倍孔隙体积的化学微粒就可实现岩心的稳定封堵,为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稳定分流,酸溶液与SA-2的混合比例至少应为5︰1。实验室条件下,在注入压差恒定为1.5 MPa下,用时200~250 s就可达到较为理想的分流效果。现场应用中应根据储层孔喉关系合理优化分流剂粒径分布与浓度,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稳定分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