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以某矮塔斜拉桥为背景,在斜拉桥施工阶段优化理论的基础上,为了得到矮塔斜拉桥目标成桥状态,提出了一种比较适合于矮塔斜拉桥的优化方法,采用无应力状态法进行施工阶段的索力优化,从而得到受力合理的施工状态。正装迭代法和倒拆迭代法在计算矮塔斜拉桥施工过程中存在缺陷,无应力状态控制法可用于计算矮塔斜拉桥且计算方法简单,得到的结果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2.
以分散聚合法制得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为种球,采用改进的两步种子溶胀法制备了粒度均一、高交联、多孔的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微球,并系统探索了稳定剂种类和浓度、活化剂用量、溶胀倍数、致孔剂的种类及比例对微球形态和粒径分布的影响,同时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及高效液相色谱对微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2μm和4μm的聚苯乙烯微球为种球,当活化剂与种球质量比为4,溶胀倍数为20~40倍,致孔剂为体积比为6∶4的环己醇和甲苯混合溶剂,以质量分数0.2%的羟丙甲基纤维素(以整个体系质量计,下同)为稳定剂时可制得粒径5μm和10μm的单分散高交联多孔的聚甲基丙烯酸酯类微球。  相似文献   
103.
许慧  高健  张新周 《人民长江》2008,39(16):89-90
在求解水流运动方程时,不管使用何种数值方法对方程进行离散,最终都会归结于求解线性方程组.对于网格点比较密,方程组的未知量非常多的情况,通过在TDMA姒法中引入块修正技术,可以大大缩短方程组迭代求解收敛的时间.介绍了块修正技术的原理,并通过对丁坝绕流现象的数值计算,分别比较了有块修正和无块修正时达到相同收敛精度时所需时间,发现引入块修正技术可以大大加快方程组的收敛.  相似文献   
104.
纳米材料的独特结构决定了其优异的性能,将纳米材料添加到聚合物中可以显著提高聚合物的力学、热学、电学等方面的性能。综述了纳米材料在胶粘剂中的分散方式及添加后对胶粘剂力学、热学及电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5.
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的开展,笔者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镇五一村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调查问卷,对村民的婚姻家庭、  相似文献   
106.
IFLA 60周年纪念2000年出版的《IFLA的过去、现在、未来》一书的序言里,当时的IFLA主席阿诺·施密特教授(Arno Sighart Schmid)对于我们组织的根基和目的提出了深刻见解:"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成立于1948年,就在残酷的二战结束后不久,  相似文献   
107.
108.
热处理对大豆乳状液破乳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浴和油浴加热对水酶法制得的大豆乳状液进行破乳,研究了乳状液浓度、pH、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对破乳效果的影响,得出热处理破乳最佳条件为乳状液浓度85%、pH4.5、加热温度120℃,加热时间15min。经过验证可知,在最优加热破乳工艺条件下破乳率可达到90.76%左右。  相似文献   
109.
由于大豆蛋白木材胶粘剂适合各种微生物生长,故以百菌清、羟甲基甘氨酸钠、BIT和MB29作为抑菌剂,通过比较分子构象及抗菌实效考察了不同抑菌剂对含菌大豆蛋白胶粘剂抑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抑菌剂的综合抑菌效果依次为MB29>羟甲基甘氨酸钠>百菌清>BIT;当w(MB29)≥0.19%时,其对各种微生物的抑菌效果相对最好,即枯草芽孢杆菌和黑曲霉的出菌期由2 d延长至3 d,酵母菌和青霉菌的出菌期由2 d延长至6 d。  相似文献   
110.
大豆作为"八大"过敏食品之一,其过敏患者数量约占食物过敏总人数的25%。如何降低大豆产品的致敏性,保证消费者的安全,已经成为食品安全领域一个热议的话题。大豆中含有多种致敏因子,如Gly-m Bd 30K蛋白、Gly-m Bd 28K蛋白和Gly-m Bd 28K蛋白等。其中Gly-m Bd 30K蛋白作为致敏性最强的过敏原,能被65%的大豆过敏患者血清识别,在几种过敏蛋白中占着较突出的地位。本文综述了Gly-m Bd 30K蛋白的抗原表位、去除方法的研究现状。其中,酶法处理、超高压法、挤压膨化法等降低大豆致敏性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进一步提高大豆及其制品的品质质量,保证其在食品工业和畜牧业方面的安全利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