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报道以逆行隐血管为蒂大收肌腱骨皮瓣转位修复髌韧带断裂并皮肤缺损的新术式。方法: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大收肌腱的形态及其血管的起源及分支分布特点,在2侧新鲜下肢标本上模拟手术设计。以逆行隐血管为蒂大收肌腱骨皮瓣转位修复髌韧带断裂并皮肤缺损5例。结果:术后随访18—48个月,大收肌腱骨皮瓣全部成活,疗效满意。结论:逆行隐血管蒂大收肌腱骨皮瓣与膝关节比邻,血供丰富,就近转位,操作简便,创伤小,可作为修复髌韧带并皮肤缺损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2.
小儿椎管内肿瘤显微切除术中的椎管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儿椎管内肿瘤显微切除术中保留椎板棘突重建椎管后部结构的手术方法,以求避免椎板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方法 自1997年1月~2002年3月笔者采用保留和重建椎板后部结构进行椎管内肿瘤切除9例,男6例,女3例,年龄2.5~10岁,平均年龄8.5岁,病程1~5年。采用保留带蒂椎板棘突(6例)或游离椎板棘突复合体(3例),经棘突椎板截骨取下椎管后部,形成椎板骨窗,显微切除椎管内肿瘤后,再将后部结构原位回植固定重建椎管。结果 9例经MRI诊断证明的椎管内肿瘤,颈段2例,胸段3例,腰骶段4例。6例采用保留带蒂椎板棘突重建椎管后部,3例采用游离椎板棘突重建椎管后部。椎板切开数1~4个,平均2.5个,随访3个月~5年,全部患儿在3个月复查X线见到良好的骨性愈合,脊椎序列正常,未见骨不愈合和椎板棘突复合体移入椎管倾向,无一例脊柱畸形和椎体滑脱者。6例复查MRI,见肿瘤切除完全,未见椎管狭窄及神经根粘连。结论 小儿椎管内肿瘤显微切除后重建椎管后部,可达到保持脊柱正常结构完整,避免椎板切除后脊柱变形,防止瘢痕粘连压迫硬膜及神经根的效果。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双髂骨瓣转位移植在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疾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们自1998年5月~1999年2月对应用双蒂髂骨瓣移位移植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28侧32髋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根据王岩等制定的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10例,良14例,可2例,差2例。结论:双蒂髂骨瓣转位移植可改善股骨头的血运。促进坏死区的修复与重建,具有可靠的疗效。  相似文献   
24.
双蒂跟外侧筋膜皮瓣修复跟腱外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 1 989年 7月至 2 0 0 1年 5月应用双蒂跟外侧筋膜皮瓣治疗各种原因导致跟腱外露1 9例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 1 9例 ,其中男 1 4例 ,女5例 ,年龄 4~ 5 8岁 ,平均 2 8.6岁。原因 :自行车、摩托车辐条伤 7例 ,跟腱断裂重建术后感染 6例 ,机器  相似文献   
25.
曾海  闫毅 《中外医疗》2008,34(34):144-145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c-erbB1基因编码的一种跨膜糖蛋白,其在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早期蛋白E5、E6和E7参与感染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并认为HPV与EGFR在某些皮肤粘膜增生性病变及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6.
以桡动脉返支为蒂的桡骨骨膜骨瓣移位治疗舟骨骨不连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介绍带蒂桡骨骨膜骨瓣治疗腕舟骨骨不连的术式。方法 自 1986年 3月以来 ,选择 2 6例腕舟骨陈旧性骨折骨不连 ,设计并应用带蒂桡骨骨膜骨瓣移位植入 ,骨瓣为 1.0 cm× 0 .4cm× 0 .5 cm,术后观察其疗效。结果  2 6例腕舟骨骨折骨不连患者切口均 期愈合 ,骨不连在术后 2~ 3个月内获得骨性愈合 ,腕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该术式是治疗腕舟骨骨折骨不连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分析泾源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宿主动物构成、密度、带毒率,为HFRS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的要求,对2005-2012年间泾源县的宿主动物监测结果分析.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抗原,酶联免疫法检测鼠血抗体,RT-PCR法进行汉坦病毒基因分型.结果 2005-2012年泾源县居民区平均捕获率为4.27%,野外平均捕获率为3.69%,以2006和2012年为高.居民区以小家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黑线姬鼠和灰仓鼠为优势鼠种.在2005-2012年中,有5年未检出带病毒鼠,带病毒鼠指数从2011年开始有所上升;主要带病毒鼠种为黑线姬鼠和灰仓鼠.汉坦病毒基因分型显示均为HTN型病毒.结论 泾源县目前仍为HFRS姬鼠型疫区,近年来鼠密度和带毒率有所上升,应加强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28.
头颅CT或核磁共振影像学方法是诊断脑转移瘤的有效手段 ,我院 2例脑膜转移瘤患者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扫描结果正常 ,但脑脊液细胞检查却发现肿瘤细胞 ,确诊为脑膜转移瘤。例 1,男 ,38岁。以胸闷、咳嗽 2 1d于 2 0 0 0 - 0 6 - 0 2入院 ,经胸部CT扫描提示肺部占位病变 ,纤维支气管镜取活检 ,经病理确诊为细支气管肺泡癌。于 2 0 0 2 - 0 6、0 7、0 8、0 9用诺维本每次 80mg ,总量 32 0mg ,顺铂每次 6 0mg ,化疗 4次 ,于 2 0 0 1- 11与 2 0 0 2 - 0 1用卡柏每次 5 0 0mg,总量 10 0 0mg,泰素 90mg ,总量 36 0mg化疗两次 ,…  相似文献   
29.
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特应性皮炎(AD)的疗效。方法:53例AD患者接受NB—UVB治疗仪照射治疗,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36次。采用欧洲AD评分标准(SCORAD)对AD的临床严重度进行评分,用视觉模拟尺度(VAS)评分法对瘙痒程度进行评分,同时记录SCORAD积分和VAS积分。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53例患者痊愈17例(32.08%),显效28例(52.83%),有效5例(9.43%),有效率为84.91%,SCORAD积分和VAS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NB—UVB治疗AD安全性高,近期疗效好,操作简便,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和比较依匹斯汀和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和对照临床研究。试验组依匹斯汀胶囊每日1次,每次10mg,对照组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每日1次,每次5mg,均连续服用28天。于用药后随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入选病例131例,可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病例120例。经28天治疗后依匹斯汀组及左西替利嗪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5%、67.7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2564)。依匹斯汀组和左西替利嗪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48%和23.33%。结论:依匹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