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5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27篇
医药卫生   146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41.
甲亢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心钠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们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心钠素(ANF)水平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甲亢组:39例(男5,女34),年龄17~54岁。平均37岁,均系本院内分泌专科门诊病人。诊断依据:(1)甲亢诊断指数>19;(2)血清总T_3、T_4高于正常。所有病例均无肝、肾、恶性肿瘤、糖尿病及其  相似文献   
42.
报道二例SLL型(心房正位、心室左袢、大血管左转位)纠正性大血管错位的超声心动图显象。於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示大血管后壁与房室瓣间的连续中断。心尖四腔心切面显示右位心室腔内的房室瓣为二尖瓣,左侧者为三尖瓣。胸骨旁大血管短轴切面为左前、右后二圆形大血管短轴,前位的大血管於9~10点钟处有冠状动脉发出,为主动脉;后位大血管转成长轴时远端分叉成左右二支血管,为肺动脉。均与X线心血管造影结论一致,1例经手术证实。  相似文献   
43.
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 TLRs)是先天性免疫系统中的细胞跨膜受体及病原模式识别受体之一,主要参与病原微生物产物的识别及炎症信号传导。TLRS/核因子(NF-κB)通路已部分阐明,成为联系先天性免疫与后天性免疫的纽带。最近研究发现这一通路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关系密切。本主要介绍TLRs介导NF-κB在IBD的起因、发展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深入探讨IBD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4.
目的 研究海藻氨酸 (KA )致痫后海马神经元谷氨酸转运体 (Glu Ts)的功能变化 ,观察牛磺酸(Tau)对 KA点燃及点燃后海马神经元 Glu Ts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4 0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 组 )、KA组 ( 组 )、Tau低剂量组 ( 组 )、Tau高剂量组 ( 组 ) ,每组各 10只。 组和 组分别腹腔注射低剂量 (1g/kg)和高剂量 (2 g/ kg) Tau,每日 1次 ,第 3天注射后 0 .5小时 ,与 KA组一起腹腔注射 KA10 mg/ kg,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NS) 1m l。观察各组的痫性发作情况 ,并于 2 4小时后将大鼠处死 ,剥离右侧海马 ,制备海马突触颗粒 ,测定其摄取 3H- L -谷氨酸的功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KA组点燃后海马神经元 Glu Ts功能降低 (P<0 .0 1) ;与KA组相比 , 、 组的点燃潜伏期延长 ,点燃率、痫性发作分级及死亡率均降低 ,海马神经元 Glu Ts功能增强 ,其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结论  KA可造成海马神经元 Glu Ts功能降低 ,Tau可抑制 KA引起的癫痫发作 ,其原因可能部分与改善海马神经元 Glu Ts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羟苯磺酸钙胶囊对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以寻求有效的防治药物.方法 选择的80例(155只眼)老年DR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以糖尿病饮食治疗为基础,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基础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接受基础治疗的同时加口服羟苯磺酸钙胶囊,0.5 g/次,3次/d.两组均治疗6m.通过检测视力和眼底变化来观察临床效果;通过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和血小板电泳率(PER),观察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1)试验组的显效率、好转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治疗6m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MAR、GMP-140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且试验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显著(均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PER均比试验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P<0.01),试验组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1).结论 羟苯磺酸钙胶囊能抑制血小板的活化,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其黏附于血管内皮的过程,抑制视网膜病变微血栓的形成,从而改善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小板的功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比较髓内钉和金属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慢性感染性胫骨平台骨折不愈的疗效及其对膝关节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择慢性感染性胫骨平台骨折不愈患者9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予以髓内钉治疗,对照组予以金属接骨板内固定。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 d和术后3个月比较2组骨痂生长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伸膝最大角度和屈膝最大角度,术后1 d和术后2周比较2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 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短于或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3个月,2组骨痂生长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伸膝最大角度和屈膝最大角度均明显高于术后 1 d,研究组骨痂生长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伸膝最大角度和屈膝最大角度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2周,2组血清hs-CRP、IL-6、IL-8和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后1 d,研究组血清hs-CRP、IL-6、IL-8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髓内钉治疗慢性感染性胫骨平台骨折不愈疗效显著、创伤小、血供破坏少,有利于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和控制炎症。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七氟醚麻醉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Ⅰ/RI)的影响. 方法 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1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7例):假手术组(S组)、肝Ⅰ/R组(Ⅰ/R组)、七氟醚麻醉组(Sev-Ⅰ/R组).结扎肝动脉建立兔肝脏Ⅰ/RI模型,分别于缺血前(Tl)、缺血45 min(T2)和再灌注60 min(T3)测定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 minotransferase,AST)及谷草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于T3测定肝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Fos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与S组比较,Ⅰ/R组血浆ALT和AST活性[T2:(48±6) U/L和(48±7) U/L,T3:(66±6) U/L和(70±6)U/L]及Sev-Ⅰ/R组血浆ALT和AST活性[T2:(43±7) U/L和(41±3) U/L,T3:(48±6) U/L和(50±6) U/L]、肝组织MDA含量和c-Fos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Sev-Ⅰ/R组所有这些实验指标均明显低于Ⅰ/R组(P<0.05或P<0.01). 结论 七氟醚对Ⅰ/RI兔肝组织有保护作用,可与其降低活性氧产物有关.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VB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均有动脉粥样硬化,均有后循环缺血症状,均行CT血溶造影或DSA确诊。1例患者DSA检查后突发意识更新丧失、呼吸停止,抢救无效死亡;另1例CT血管造影确诊后9个月,病情突然恶化,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该病,目前对该病没有特殊的治疗手段,但影像学证实椎基底动脉管壁有附壁血栓者,均应进行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氯胺酮对疼痛抑郁共病大鼠行为学及吲哚胺2,3二加氧酶(IDO)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2月龄,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S组)、生理盐水组(N组)和氯胺酮组(K组),每组8只。N组及K组大鼠均接受右踝关节腔内完全弗氏佐剂(CFA)50μl注射,建立疼痛抑郁共病模型;S组大鼠则注射生理盐水50μl作为对照。CFA注射后1、7、14d分别测定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WT)及不动时间。第14天行为学测试后,N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K组则注射20 mg/kg氯胺酮1 ml。三组大鼠于腹腔注射后1h测定MWT及不动时间。随后取大鼠海马、前额皮层、扣带回组织及血浆,采用ELISA法测定IL-6浓度及IDO活性。结果与S组比较,N组及K组CFA注射后1、7、14dMWT明显降低(P0.05),CFA注射后7、14d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N组比较,K组MWT明显升高(P0.05),不动时间明显缩短(P0.05),大鼠海马、前额皮层、扣带回IL-6浓度和IDO活性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氯胺酮可有效治疗疼痛抑郁共病,这可能与其抑制大鼠不同脑区IDO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