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4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及其受体——死亡受体4(death receptor 4,DR4)、诱骗受体1(decoy receptor 1,DcR1)在PCOS大鼠卵泡发育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硫酸普拉睾酮钠诱导大鼠PCOS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T-PCR分析观察TRAIL及其受体DR4、DcR1在PCOS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TRAIL蛋白在PCOS组大鼠卵巢窦状卵泡颗粒细胞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在窦前卵泡颗粒细胞的表达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DR4蛋白在两组大鼠窦前卵泡和窦状卵泡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DcR1蛋白在PCOS组大鼠卵巢窦状卵泡颗粒细胞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1),在窦前卵泡颗粒细胞的表达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RT-PCR分析显示,PCOS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TRAIL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DR4mRNA的表达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DcR1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1)。结论:TRAIL及其受体DR4、DcR1在PCOS大鼠卵泡发育颗粒细胞凋亡中发挥了调控作用。TRAIL及其受体DR4、DcR1在PCOS颗粒细胞的表达异常可能是导致PCOS卵泡发育障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2.
目的:通过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探讨巨细胞病毒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以及药物对线粒体膜电位的保护作用。方法:制备细胞飞片,用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正常对照组、病毒组、金叶败毒组和更昔洛韦组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结果:正常对照组各时相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变化。病毒组12h线粒体膜电位增高,48h线粒体膜电位开始降低,72h膜电位明显降低,部分细胞脱落。金叶败毒组和更昔洛韦组与正常细胞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与病毒对照组比较24h、48h和72h3个时相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豚鼠巨细胞病毒感染可以导致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诱导细胞凋亡;金叶败毒和更昔洛韦对豚鼠巨细胞病毒所诱导的线粒体膜电位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3.
育阴调经汤治疗阴虚型月经失调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育阴调经汤治疗阴虚证月经失调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甲状腺素加利血平"法制作小鼠阴虚证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阴虚模型组、育阴调经汤低剂量组(1g/ml)、育阴调经汤中剂量组(2g/ml)和育阴调经汤高剂量组(4g/ml).在进行阴虚证造模的同时,药物组小鼠每日给予不同剂量的育阴调经汤灌胃.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阴虚模型组小鼠出现体重减轻,体温明显增高,血浆cAMP明显增高,cGMP明显降低,cAMP/cGMP比值明显增高,血清E2、P含量均明显增高(P<0.05).用药各组小鼠体重、体温改变不明显,与自身实验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阴虚模型组相比,药物组小鼠血浆cAMP降低,cAMP/cGMP比值降低,差异显著(P<0.05);血浆cGMP增高,血清E2、P含量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育阴调经汤可能通过对血浆环核苷酸及血清雌孕激素的调节作用来达到其平衡阴阳和调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小鼠巨细胞病毒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小鼠未成熟卵母细胞置于含不同浓度小鼠巨细胞病毒的培养液中培养,观察卵母细胞的生发泡破裂率和第一极体释放率,用共聚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体外成熟过程中卵母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各组卵母细胞生发泡破裂率和第一极体释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100TCID50组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及纺锤体结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小鼠巨细胞病毒对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超微结构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5.
大青叶抑制巨细胞病毒致细胞病变的药效实验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大青叶体外抗豚鼠巨细胞病毒的活性。方法采用细胞病变法和MTT法,在豚鼠胚肺细胞培养上测定大青叶抗豚鼠巨细胞病毒的药效指标,同时观察大青叶对豚鼠巨细胞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大青叶的最大无毒浓度(TD0)为3g.mL-3,最小有效浓度(MTC)为3g.mL-4,治疗指数(TI)为10,体外对豚鼠巨细胞病毒的抑制率为96.28%。结论大青叶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豚鼠巨细胞病毒的活性。  相似文献   
36.
标记滞留技术检测小鼠子宫内膜干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鼠子宫内标记滞留细胞的存在及其分布特点。方法选择出生3天的雌性昆明白小乳鼠,实验组乳鼠皮下注射BrdU 50μg/g,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00μl,每天2次,共注射3d。于最后一次注射后2h、1w、2w、4w和8w处死并取子宫固定,石蜡包埋用于免疫组化检测,每个时间段5只乳鼠。结果实验组标记后2h,小鼠腺体和基质中标记滞留细胞(LRCs)表达最高,分别为45.1%和57.4%,随着时间的增加,LRCs逐渐降低,到第8w在腺体中仅有极少量细胞表达,而基质细胞约有1.5%的LRCs,主要位于血管周围和内膜基层连接处。不同时相腺体和基质细胞中LRCs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昆明白小鼠子宫内LRCs主要位于血管周围和内膜基层连接处等,这些LRCs可能为子宫内膜干细胞。  相似文献   
37.
小鼠巨细胞病毒对小鼠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鼠巨细胞病毒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方法将未成熟小鼠卵母细胞置于含100 TCID50、10TCID50、1TCID50小鼠巨细胞病毒的培养液中培养,观察卵母细胞的生发泡破裂率和第一极体的释放率,并应用电镜观察卵母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各组的卵母细胞生发泡破裂率和第一极体的释放率差异无显著性,100 TCID50组未出现卵母细胞超微结构异常.结论小鼠巨细胞病毒对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发育无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8.
目的:评价更昔洛韦体外抗豚鼠巨细胞病毒的活性.方法:采用病变抑制法,在豚鼠胚肺细胞培养上测定更昔洛韦抗豚鼠巨细胞病毒的药效指标,观察更昔洛韦用药1 d及连续7 d用药对豚鼠巨细胞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更昔洛韦的最大无毒浓度(TD0)为100 mg&#8226;L 1,最小有效浓度(MTC)为10 mg&#8226;L 1,治疗指数(TI)为10,在体外对豚鼠巨细胞病毒的抑制率为99.63%;更昔洛韦连续用药方式,细胞病变抑制作用明显.结论:更昔洛韦在体外具有较高抗豚鼠巨细胞病毒的活性,连续用药时其抗病毒效果较好,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参考.  相似文献   
39.
Wnt-4在雌性小鼠生殖管道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Wnt-4在子宫发育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方法鉴定孕13d、15d、17d、19d和21d的胎鼠性别,选择雌性胎鼠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Wnt-4在苗勒管中部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在孕13-21d雌性胎鼠苗勒管中部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中Wnt-4均有表达,孕15d左右达到高峰,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Wnt-4在雌性小鼠生殖管道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可能是诱导子宫发育的关键因子,同时本实验方法为雌性生殖管道发育相关因子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40.
王昕荣  张宁  郝翠芳 《山东医药》2012,52(11):42-44
目的 观察胶原酶I消化联合筛网过滤法用于人和小鼠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原代培养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分别以人排卵后5~7d及妊娠第4天为人和小鼠子宫内膜着床窗口期,无菌操作取子宫内膜组织,用胶原酶I消化、筛网过滤后行原代细胞培养并鉴定,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及纯度.结果 人和小鼠原代培养成功率分别为80%、83%(P>0.05),失败原因包括标本污染及细胞数少;人和小鼠原代培养上皮细胞纯度比较无显著差异,但前者分离的细胞包括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两种.结论 胶原酶I消化联合筛网过滤法可为人和小鼠胚胎植入及子宫内膜容受性等进一步研究提供体外培养模型,但取材方法及培养细胞种类有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