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苏洁  杨辰华 《中医研究》1999,12(5):47-49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方少。”确实,病多而方少,是长期困扰医界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过去以至现代,人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寻找、开发新的药物,但这只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方法。而对于一个问题解决,往往有不止一个的方法,所以我们不能局限于寻找与开发新药,而应积极寻找其它的方法。以新的眼光审视现有药物,通过医疗实践发现、挖掘其新的用途,寻找与开发“新用”,同样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与开发新药相比,同样可以达到目的,而且简便易行。如阿斯匹林就是一个不断被发掘新用,因而久用不衰的药物。中成药是中医医…  相似文献   
62.
唐莲  周黎  虞燕霞  杨辰  尚尔宁 《中国药学杂志》2012,47(24):2040-2042
 目的 研究丙戊酸钠(VPA)血药浓度未达有效治疗范围的相关因素,以促进丙戊酸钠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126例次丙戊酸钠血药浓度<50 mg·L-1的患者,分析其丙戊酸钠用药剂量、降低丙戊酸钠浓度的碳青霉烯类药物和酶诱导剂使用情况。结果 55例(43.65%)为丙戊酸钠单用,普遍存在剂量偏小;31例(24.60%)与碳青霉烯类药合用,下降幅度(79.00±7.00)%;28例(22.22%)与酶诱导类抗癫痫药苯巴比妥或卡马西平合用,下降幅度(50.54±8.40)%;12例(9.52%)为丙戊酸钠与碳青霉烯类和酶诱导类抗癫痫药的三药合用,下降幅度高达(94.56±2.44)%。结论 碳青霉烯类药物降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幅度比酶诱导类抗癫痫药更大,临床宜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63.
1 一般资料病例均来自我院门诊 ,有腰部或下腹疼痛 ,肉眼血尿或尿检有红细胞 ,经尿路平片或B超确诊 ,中医辨证属湿热下注者。 5 5例随机分为中西结合组和中药组。中西结合组 30例 ,男 2 0例 ,女 10例 ;年龄最大者 62岁 ,最小者 2 0岁 ,平均 4 1岁 ;病程最短者 1天 ,最长者 3年 ,平均 1 5年 ;肾结石 15例 ,输尿管结石 13例 ,伴发热者 11例。中药组 2 5例 ,男15例 ,女 10例 ;年龄最大 5 0岁 ,最小 16岁 ,平均 33岁 ;病程最短 2天 ,最长 3年 ,平均 1 5年 ;肾结石 13例 ,输尿管结石 9例 ,伴发热者 6例。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服用通淋排石汤 ,…  相似文献   
64.
吾为一  杨辰  黄宏 《临床荟萃》2000,15(5):222-223
近年发现在血液系统的多种恶性疾病中 ,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 IL - 2 R)都较正常人显著增高 ,日益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本文检测急性白血病 (AL)患儿的血清 s IL- 2 R,旨在了解其在该组病变中的变化。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1.1.1 急性白血病组 共 6 0例 ,系 1997年 6月至 1998年 4月住院的经骨髓检查确诊为 AL 的患儿 :1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 L )组 :共 2 9例 ,男 19例 ,女 10例 ,平均年龄 (7.76±4.19) (0 .5~ 14)岁。其中初发 13例 ,复发 7例 ,缓解期巩固治疗9例。发病期 2 0例中标危型 17例 ,高危型 3例 ;2急…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胸1脊神经根切断治疗手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21年7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胸1脊神经根切断术治疗的7例手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3例;脑外伤5例,脑瘫2例;从脑外伤或脑瘫发病到手术的时间为1~18年,平均(6.7±5.9)年。所有患者均为单侧肢体受累,屈指肌肌张力3级6例、2级1例,屈指肌肌力4级4例、3级3例。观察术后患者屈指肌肌张力和肌力的恢复情况,以及手功能改良House上肢功能分级(House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HFC)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5.4±10.3)个月。7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屈指肌肌张力均较术前降低2个等级且肌力无减弱,疗效评定均为优。术后早期屈指肌肌力均有明显降低,至末次随访时均恢复到术前水平。3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手功能改良HFC分级由术前的2级增至5级或以上,恢复了手的主动抓握及日常使用功能。7例患者最终的手功能改良HFC分级由术前的(1.6±0.8)级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4.0±1.7)级。术后第1天7例患者均有小指及前臂内侧感觉...  相似文献   
66.
目的评价电化学发光检测系统和2种国产化学发光检测系统检测糖类抗原72-4(CA72-4)结果的一致性。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09-A3文件,以cobas e601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组成的检测系统(简称e601检测系统)作为参比系统(X),以MAGLUMI 4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组成的检测系统(简称MAGLUMI 4000检测系统)作为待评系统1(Y1),以CL-2000i化学发光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组成的检测系统(CL-2000i检测系统)为待评系统2(Y2)。收集42例覆盖线性范围的临床血清样本,每份样本用3种检测系统进行单次检测。使用广义极端学生化偏差(ESD)法进行离群值检验,选择最优的回归模型拟合回归方程,计算医学决定水平处的偏移,以1/2室间质评平均偏移(±7.65%)作为可接受标准。结果散点图显示e601检测系统(X)与MAGLUMI 4000检测系统(Y1)和CL-2000i检测系统(Y2)的相关性均良好,目测各发现1个离群值,广义ESD法确认CA72-4检测结果无离群值。通过Deming回归分析(X和Y1)和Passing-Bablok回归分析(X和Y2)得回归方程分别为Y1=5.020 6+1.149 8X,Y2=0.726 3+0.830 0X。将CA72-4的医学决定水平(6.9 U/mL)代入回归方程,计算得e601检测系统(X)和MAGLUMI 4000检测系统(Y1)的相对偏移为60.96%,其相对偏移大于1/2室间质评偏移,比对不可接受;e601检测系统(X)与CL-2000i检测系统(Y2)的相对偏移为-6.74%,比对结果可以接受。结论 e601检测系统与MAGLUMI 4000检测系统之间CA72-4的检测结果不具有可比性,e601检测系统与CL-2000i检测系统之间CA72-4的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CLSI EP09-A3文件可用于不同标记免疫检测系统之间的可比性研究。  相似文献   
67.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指在围生期发生窒息而导致脑组织的缺氧缺血性损害,神经细胞凋亡是其主要病理改变。HIE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但是难以对其进行早期诊断。目前通过制备HIE的动物模型进行其分子机制研究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8.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微型外固定架治疗第一掌骨基底关节内骨折的使用方法和疗效。方法2011年3月-2013年3月,对21例第一掌骨基底关节内闭合性骨折患者采用微型外固定架治疗。I型(Bennett骨折)15例,Ⅱ型(Rolando骨折)6例。C型臂透视下复位骨折并用微型外固定架固定,如骨折移位明显或复位后不稳定则加用克氏针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定期检查和评估患指影像学结果,记录患指的vAS评分和双侧拇指的握力、捏力、TAM、外展角度。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0.7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2周,平均7.7周。最终随访时,患侧拇指握力、捏力、TAM和外展角较健侧分别减少1.4%,0.8%,1.2%和5.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例患者出现第一腕掌关节炎.关节炎的发生与关节面复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微型外固定架治疗第一掌骨基底关节内骨折方法可靠、疗效确切、软组织损伤小、固定可靠、恢复快、并发症少,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9.
目的 研究髌股关节痛(patellofemoral pain,PFP)业余跑者性别特异的下肢生物力学特征。方法 选取15名男性和10名女性PFP业余跑者作为实验组,并匹配25名无损伤业余跑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受试者跑步时的下肢运动学、动力学和表面肌电数据。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确定组别与性别对跑步时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结果 男性PFP业余跑者跑步缓冲期最大膝屈角度显著大于对照组;男性和女性PFP业余跑者跑步缓冲期最大髋内收角度显著大于对照组,且女性显著大于男性。结论 不同性别PFP业余跑者在跑步时表现出不同的下肢生物力学特征,PFP临床治疗应具有性别特异性。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糖肾宁胶囊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我院糖尿病科收治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糖尿病健康宣教、饮食控制(蛋白质摄入量为0.8g/(kg·d))和运动疗法,常规给予降压、降糖、降脂等基础治疗。对照组25例给予培哚普利,8mg/d,口服;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糖肾宁胶囊(黄芪、杜仲、山茱萸、葛根、丹参、白花蛇舌草、蝉蜕、僵蚕粉、牛蒡子、制大黄、姜黄),1次4粒,1d3次,口服。两组均治疗24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64.O%。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肾宁胶囊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