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0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超声表现及诊断思路。方法:对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宁德市中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治的3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分析其超声特点和临床演变过程,探讨超声检查在外伤性脾破裂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总纳入病例30例:其中28例经超声检查明确诊断;1例超声提示脾周及腹腔内少量积液,后经剖腹探查证实为真性脾破裂,破裂口位于脾门区附近;1例提示脾脏及腹腔内未见明显异常,3天后证实为迟发性脾破裂,破裂口位于脾上极。结论:超声具有实时性、无创性、移动方便、检查时间短、可重复性等优点,在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有助于临床及时明确诊断,并可根据超声声像判断脾破裂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保守治疗的动态观察随访具有重要价值,应作为外伤性脾破裂及随访观察的首选检查项目,并可指导临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2.
双吻合技术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双吻合技术(double stapling technique,DST)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sphincter-reserving operation,SPO)中的应用价值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比分析采用DST者32例(研究组)与采用单吻合技术者(single stapling technique,SST)43例(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病理指标、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的排便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1年后两组大部分患者排便功能基本正常.DST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3例(9.38%),吻合口狭窄4例(12.5%),吻合口出血1例(3.13%),局部复发2例(6.25%);SST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4.65%),吻合口狭窄3例(6.98%),吻合口出血2例(4.65%),局部复发2例(4.65%).结论:DST在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中是有效、安全的,能够提高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3.
外伤性脾破裂120例诊治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治经验,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20例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与治疗。结果 临床诊断符合率(110/120)91.7%,非手术治疗成功25例,手术治疗93例,保脾手术20例均治愈,脾切除术73例,其中术后出血2例,死亡8例。治愈率93.3%。结论 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疗效肯定,但近年来脾脏功能研究的进展,只要遵循保脾治疗的原则,保脾手术疗效仍然肯定。  相似文献   
54.
摘要:目的 探讨氨苄西林(ampicillin, AMP)和安普霉素(apramycin, APR)联合是否能增强对禽源沙门菌的抗菌效果,以及能否缩小甚至关闭AMP对沙门菌的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 MSW)。方法 以ATCC 25922为质控菌,对22株禽源沙门菌用棋盘稀释法进行AMP和APR的联合药敏试验,并以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评价联合效果,挑选其中2株菌用试管法进行杀菌动力学试验并绘制时间-杀菌曲线;挑选6株菌进行不同加药顺序的联合药敏试验;对其中10株用琼脂稀释法进行AMP单药和联合用药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utation Preventive Concentration, MPC)测定,以选择指数(selection index,SI)和MSW范围来评价防突变效果。结果 22株菌的联合药敏试验中相加效应占56.52%,协同效应占43.48%;杀菌动力学试验的2株菌在第4小时的联合用药组菌落对数值较最有效的单药组分别减少了3.10和1.94 lgCFU/mL;不同加药顺序试验的配对t检验结果为P>0.05,无显著性差异;MPC的测定试验中,SI值≥1的菌株的MSW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关闭。结论 AMP和APR对禽源沙门菌的体外联合效果较好,且能有效缩小AMP对沙门菌的耐药突变选择窗,不同加药顺序对联合用药效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55.
谢铭 《北方药学》2021,18(4):106-107
目的:评价患者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用药合理性,为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制定安全、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寻找更加高效的评价方法.方法:采用药物利用评估法(DUE),对2019年1-12月期间就诊于本院并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共纳入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128例,采用药物利用评估法(DUE)相较于常规评估具有显著优势(P<0.05);经评估本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使用总体基本符合DUE标准的要求,但尚存在一些不合理情况,其中药物用法用量不合理、药物选择不恰当为主要问题.结论:DUE可更好地评价本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用药情况,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及时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促进医院药品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56.
四君子汤加味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铭 《新中医》2019,51(10):74-77
目的:观察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四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疗效,并分析对胃黏膜三叶肽因子2(TFF2)、核转录因子-κB (NF-κB)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4例脾胃虚弱型CAG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四君子汤加味方治疗,8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与胃黏膜组织TFF2、NF-κB基因表达情况,比较2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2组痞满、纳差、胃痛、嗳气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5),观察组上述4项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2组胃黏膜组织TFF2基因表达量较治疗前上升,NF-κB基因表达量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TFF2基因表达量高于对照组,NF-κB基因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四君子汤加味能有效改善脾胃虚弱型CAG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胃黏膜病理改变的修复,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可作为临床治疗CAG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57.
谢铭  王正光 《贵州医药》2005,29(4):319-320
结肠造口术是腹部外科临床上常见的手术之一。治疗直肠癌的Miles术,因其疗效肯定,至今仍举世公认为一种成功术式。但是,传统的Miles术所做的腹壁人工肛门,由于缺乏感受大便刺激的感受器及没有括约肌的功能,因而给病人带来许多生活上的不便和精神上的痛苦。  相似文献   
58.
蛋白磷酸酶1和2A是机体细胞内两种重要的蛋白酶,参与基因表达、神经传递、肌肉收缩、细胞周期等生理过程。目前研究发现两者尤其是PP1在调节心脏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肌细胞中众多蛋白质磷酸化水平失调是诱发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因此,调节蛋白磷酸酶也许可成为心肌病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59.
亚甲蓝分光光度法是测定水中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的经典方法 ,但操作中需要反复多次萃取 ,比较繁琐。经过试验 ,我们将多次萃取改为一次性萃取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仪器 WFZ 80 0D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 ) ;12 5m1分液漏斗 ;10ml比色管。l 2 试剂1 2 1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标准溶液 [p(DBS) =,10 μg/m1] :称取 0 .5 0 0 0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溶于纯水中 ,定容至 5 0 0ml。再取 10 .0 0ml于 10 0 0ml容量瓶 ,用纯水定容至刻度。1 2 2 亚甲蓝溶液 称取 3 0mg亚甲蓝溶于 5 0 0ml纯水中 ,加入6.8ml浓…  相似文献   
60.
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二例外科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临床较少见。腹膜后间隙是脂肪肉瘤的好发部位之一,因其潜在间隙大且部位深,一般难以早期发现,多数是在侵犯周围脏器出现症状时发现。现将我院收治的二例巨大腹膜后脂肪肉瘤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