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6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 :探讨儿童脊柱肿瘤患者就诊、诊断延误情况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7年1月就诊于我科的16岁以下脊柱肿瘤患者,收集其临床病例资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侵袭性、病变节段、居住地、是否为独生子女、首次就诊医院的级别、是否受到错误诊断8个可能对就诊延误及诊断延误有影响的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以上影响因素与就诊延误、诊断延误的关系。结果:共51例患儿纳入本研究,男28例,女23例,平均年龄9.5±4.1岁,就诊间期:1.3,(0~24)个月,就诊延误率为39.2%;诊断间期:1.0,(0~12)个月,诊断延误率为51.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病变部位和患儿居住地与延误就诊显著相关(P0.05),首诊医院级别、患儿居住地与延误诊断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大龄患儿、病变位于腰骶椎为就诊延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首诊医院级别为二级以下、患儿居于农村为诊断延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大龄儿童、病变位于腰、骶椎患儿更易延误就诊;居住于农村、首诊为二级以下医院的患儿更易延误诊断。  相似文献   
32.
目的对陕北地区市(县)镇医疗卫生机构的转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患者在当前双向转诊制度中的得失和造成患者不合理分流现象的原因,探讨促进陕北地区分级医疗进一步完善的对策。方法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延安和榆林共六个县区的转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编制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大部分患者对双向转诊制度持乐观态度,但由于基层的医疗环境难以得到广大患者的信任,导致市(县)级医疗机构仍是目前医疗服务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结论完善双向转诊制度,调整医疗保险政策、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并加大对双向转诊制度的宣传力度,对我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3D打印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个性化定制假体在肩胛骨肿瘤切除重建中的应用价值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5例肩胛骨肿瘤切除重建患者,其中我院4例,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例,男2例,女3例;左侧3例,右侧2例;年龄16~64岁,平均3...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预防控制狂犬病的有效途径.方法 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对邵阳县地区采用群众的认知干预、政府的行政干预及预防接种干预三方面综合干预,对比分析干预前、后邵阳县地区群众对狂犬病知识知晓合格率、狂犬病的发病率、病毒宿主动物的免疫率以及被病毒宿主动物咬伤者主动接受疫苗的接种率.结果 干预前后邵阳县地区群众对狂犬病知识的知晓合格率分别为30.86%、77.06%,狂犬病的发病率分别为1.88/10万、0.77/10万,病毒宿主动物的免疫率分别为22.02%、88.89%,被病毒宿主动物咬伤者主动接受疫苗的接种率分别为78.87%、98.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方面干预相结合可明显降低狂犬病的发病率,有效控制狂犬病的传播与流行.  相似文献   
35.
重庆市中梁山社区主要慢性病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重庆市中梁山社区35岁以上居民慢性病现状,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方法,通过系统随机抽样结合问卷调查,收集和分析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社区35岁以上居民慢性病总体患病率为28.01%,按疾病顺位前4位分别为高血压(12.17%)、冠心病(4.05%)、糖尿病(3.93%)、血脂异常(1.94%);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居民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吸烟、饮酒、每日钠盐摄入量大于或等于6g、缺乏锻炼、体重超标、阳性家族史是慢性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血脂异常是该社区居民的主要慢性病.应加强慢性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多模态超声对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 DIEP)皮瓣血管检查有效性, 并分析穿支血管的影响因素。  方法  纳入2013年2月至2018年10月43例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使用DIEP皮瓣进行乳房再造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 对穿支血管行术前常规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并在超声造影增强状态下行三维重建, 直观显示穿支血管的走行分布情况, 同时体表标注投影位置。  结果  43例患者腹壁下动脉穿支主要分布在脐周5 cm范围内, 每侧2~5支, 其中28例呈不对称分布。DIEP穿支血管管径与患者腹壁脂肪层厚度呈正相关(r=0.436, P < 0.05);血管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穿支血管管径呈正相关(r=0.448, P < 0.05)。43例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后彩色血流信号均能显著增强, 其中39例经三维重建后能清晰显示穿支血管与腹壁下动脉主干的关系, 4例穿支血管显示欠连续。  结论  多模态超声检查在乳腺癌患者DIEP乳房再造术前评估穿支血管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腹壁脂肪层厚度对优势血管的选择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分析乳腺叶状肿瘤的超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按照美国放射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乳腺超声BI-RADS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85个乳腺叶状肿瘤的超声图像及病理资料。  结果  85个叶状肿瘤中良性33个、交界性28个和恶性24个。肿物形态多呈分叶状、边界清晰、边缘光滑、内部回声不均匀。其中良性叶状肿瘤边界清晰更为常见(χ2=12.721,P=0.002);恶性叶状肿瘤内部多可见囊性无回声区(χ2=9.677,P=0.046)。彩色血流成像显示:75.3%(64/85)的肿物内部探及Ⅱ~Ⅲ级血流信号。26个病变进行了弹性成像,88.5%(23/26)的肿块弹性成像评分为2~3分。  结论  乳腺叶状肿瘤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肿块边界是否清晰和肿块内部是否存在小囊性无回声区是鉴别良恶性叶状肿瘤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8.
炎肿化毒片产地广西南市中药厂,药物组成不详,此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炎作用,可用于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牙龈炎、鼻炎、疮疔等,属临床常用的消炎、止痛、清热中成药.……  相似文献   
39.
目的: 研究法氏囊活性肽(Bursal-derived pentapeptide,BPP)-Ⅱ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不同质量浓度(0.02、0.2、2、20 μg/ml)的BPP-Ⅱ分别处理小鼠B细胞淋巴瘤细胞WEHI-231、人鼻咽癌细胞CNE、大鼠肝癌细胞RH-35和正常细胞系人胚肾细胞293、猪肾细胞PK15、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48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以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BPP-Ⅱ对荧光素酶标记的p53-Luc质粒转染的Vero细胞中 p53 转录活性和P53蛋白表达的影响;利用噬菌体随机12肽库筛选BPP-Ⅱ特异性结合肽,人工合成BPP-Ⅱ结合肽,采用MTT法检测BPP-Ⅱ结合肽对BPP-Ⅱ抗WEHI-23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结果: 2和20 μg/ml 的BPP-Ⅱ对肿瘤细胞WEHI-231 、CNE、RH-35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均P<0.05),而对正常细胞系293、PK15、CHO的增殖均不表现出抑制作用。BPP-Ⅱ明显激活 p53 基因的转录,并上调P53蛋白的表达。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获得3个BPP-Ⅱ结合肽P3-12、P5-12、P6-12,其中2和20 μg/ml的P3-12能显著抑制BPP-Ⅱ的抗WEHI-231细胞增殖能力\[(97.5±3.4)%、(98.9±3.5)% vs (86.3±1.9)%, P<0.05 \];20 μg/ml 的P5-12和P6-12均能显著抑制BPP-Ⅱ的抗WEHI-231细胞增殖能力\[(96.7±3.1)%、(95.4±3.8)% vs (86.3±1.9)%,P<0.05\]。 结论: BPP-Ⅱ可特异性抑制WEHI-231、CNE、RH-35等肿瘤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激动 p53 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尾蚴与烷烃、烯烃、炔烃系列衍生物的亲和特性。方法将月桂酸、巴豆酸、亚油酸、亚麻酸、油酸等25种化合物,通过溶液涂膜的方法,将其附着在载玻片上,采用生物彩色电视显微镜对日本血吸虫尾蚴活体在不同化合物涂片上的黏附情况进行实时观测。结果正辛酸和亚油酸对日本血吸虫尾蚴绝对获蚴率较好,分别为52.2%、59.4%。结论正辛酸和亚油酸对日本血吸虫尾蚴具有较好的特异亲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