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科学   3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利用1997-2008年南极磷虾产量及各月南极海冰面积数据,分析南极磷虾产量的时空分布,以及海冰对南极磷虾资源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年来南极磷虾年平均产量在11万t左右,主要来自48渔区,渔汛期为3—7月。但不同渔区(48.1区、48.2区和48.3区)在不同年份和季节,其产量和CPUE均有明显差异。分析认为,48区...  相似文献   
22.
瓦努阿图周边海域长鳍金枪鱼渔场分布及其与表温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表温(SST)是影响渔场的重要环境因子.根据2008年我国冰鲜金枪鱼延绳钓船在瓦努阿图周边海域的生产统计数据,结合卫星遥感获得的SST资料,分析了长鳍金枪鱼各月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SST的关系.K-S检验表明,长鳍金枪鱼渔场形成与SST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3.
智利外海茎柔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7年1月和5~6月我国鱿钓船在智利外海的调查数据,对茎柔鱼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茎柔鱼胴长范围287~702 mm,优势胴长为380~430 mm,占64.2%;体重范围0.63~11.3 kg,优势体重为0.5~2.0 kg,占75.6%;调查海区渔获个体自西向东、自南往北呈现增大趋势;依据胴长组成推断调查海域可能存在3个群体。生长指数大于3,与秘鲁外海茎柔鱼相近;雌雄性比约为3:1,性腺成熟度以Ⅰ期为主,占92%;摄食等级0~2级为主,约占73%;当地时间00:00后摄食量增大,胃含物以鱿鱼和中上层小型鱼类为主。  相似文献   
24.
利用栖息地适宜指数分析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根据2003—2007年秘鲁外海茎柔鱼渔获数据以及海洋环境数据[表温(SST),表温水平梯度、表层盐度(SSS)、海面高度(SSH)、叶绿素(Chl-a)浓度],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分别采用权重求和法和几何平均法进行栖息地适宜指数(HSI)建模分析,选择最优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权重最高的环境因子为SST,最小的为Chl-a浓度。HSI值较高的海区一般位于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外附近海域。经统计比较,用权重求和法计算所得HSI值好于几何平均法。利用2008年茎柔鱼生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产量和作业次数随HSI值升高而增加,权重求和法的HSI模型可用于茎柔鱼渔场的实时动态预报。分析还显示,HSI分布情况与研究海域的的海洋环境密切相关,HSI不小于0.8的海区一般处在水团交汇处。  相似文献   
25.
2004年北太平洋柔鱼钓产量分析及作业渔场与表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年5~11月我国鱿钓船在北太平洋生产数据,结合表温资料,按经纬度1°×1°的格式,利用Marineexplorer 4.0软件作图进行柔鱼钓产量及渔场与表温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5~7月在160°E以东海域作业,产量较低;8~10月在150°~160°E海域作业,为生产作业的产量高峰期,占总产量的62.5%;11月在150°E以西海域作业,产量也较低。在150°E以西海域CPUE最高,150°~160°E中部海域次之,160°E以东海域最低。作业渔场的适宜表温呈现出季节性变化。各月适宜表温分别为:5月12~14℃;6月15~16℃;7月14~16℃;8月18~19℃;9月16~17℃;10月15~16℃;11月12~13℃。  相似文献   
26.
水温变动对2009年西北太平洋柔鱼产量下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在西北太平洋的柔鱼是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近些年来其产量一直处在稳定的水平。然而,2009年8~10月旺汛期间在传统作业渔场(150°E~165°E、38°E~46°E)柔鱼产量出现大幅度下降,其日产量仅为正常年份的一半。为此,根据2007~2009年8~10月我国在西北太平洋鱿钓生产数据,以及产卵场表层水温,探讨2009年柔鱼产量下降及渔场变动的原因。研究表明,其产量出现下降的原因可能有2个:(1)柔鱼产卵场(20°N~30°N,130°E~170°E)黑潮大弯曲的发生,使得21℃等温线向南偏移,使得柔鱼资源补充量受到影响,从而使得渔汛期间柔鱼产量的下降;(2)旺汛期间(8~9月)传统作业渔场(42°N~46°N,150°E~165°E)的100m水层有一个明显冷水南下,分布位置为154°E~156°E,将传统作业渔场(150E~165°E)一分为二,向南的前锋(水温低于5℃)到达42°N,明显不同于正常年份,使得作业渔场的范围明显缩小,不适合柔鱼的集群,导致产量出现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27.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渔业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广泛分布在22o~54o S的西南大西洋大陆架及其大陆坡海域,其中35 o~52 o S海域的资源尤为丰富[1]。它是鱿钓等的重要捕捞对象,最高年产量超过100万t,但产量年间波动非常大[2]。掌握阿根廷滑柔鱼渔业生物学是合理开发和利用该资源的基础。各国学者对阿根廷  相似文献   
28.
三种常见经济虾蟹类眼柄微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分别检测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和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三种虾蟹类的眼柄微结构特征,根据眼柄微结构,三种虾蟹类眼柄都分为4层:表层、色素层、钙化层和膜层。表层质地均匀,色素层含有色素,钙化层内有明显的生长纹(宽带和细纹),膜层透明度最高。但是三者眼柄微结构也有差异,中国对虾眼柄色素层较薄,膜层较厚,中华绒螯蟹钙化层含有色素颗粒。研究发现,中华绒螯蟹眼柄生长纹平均间距最大。钙化层的宽带是否与年龄或脱壳次数有关,细纹是否与日龄有关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通过眼柄微结构特征的分析,可为虾蟹类的年龄鉴定及其生长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9.
秘鲁外海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年代际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茎柔鱼广泛分布于东南太平洋海域,是我国重要的远洋捕捞对象之一,其种群易受气候和栖息地环境的影响。利用海表面温度(SST)和海表面高度距平(SSHA)两个关键环境因子,计算1950?2015年1?12月秘鲁外海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对比分析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位于冷暖位相下茎柔鱼渔场环境以及栖息地质量的变动。结果显示,1950?2015年PDO呈现冷、暖、冷3个位相变化,其中PDO冷位相内的SST距平(SSTA)和SSHA明显低于PDO暖位相。交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DO指数与SSTA和SSHA均呈显著正相关,而HSI与PDO指数、SSTA和SSHA均呈显著负相关。PDO位于冷位相时,茎柔鱼渔场内水温变冷,海面高度下降,适宜的SST和SSHA范围增加,因此茎柔鱼有利的栖息地面积增大;而PDO位于暖位相时,水温增暖,海面高度上升,适宜的SST和SSHA范围缩减,导致茎柔鱼适宜的栖息地面积缩小。研究认为,太平洋年代际涛动调控了茎柔鱼渔场内的环境变化,进而对茎柔鱼栖息地质量及适宜栖息地范围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0.
中尺度涡是影响西北太黑潮延伸体南北海域叶绿素分布的重要因子。通过对2012—2018年NOAA遥感水色卫星数据和法国COPERNICUS流场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中尺度涡对表层叶绿素浓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春季有17%的气旋涡导致中心叶绿素高值结构且多数向西传播,而其余季节对叶绿素浓度影响较弱。反气旋涡导致环状叶绿素高值结构,在春、秋两季常有发生,在冬夏出现频次少。中尺度涡影响叶绿素能力的季节差异可能与营养盐背景场、光限制、等密线等季节性变化有关,不能只考虑风和流场的垂向输运机制。叶绿素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浮游植物生物量,对黑潮延伸体海域有重要生态意义。因此,该区域服务渔业的中尺度涡研究应该考虑这种季节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