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0篇
工业技术   22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选用流变性质不同的三种物系:糖浆、CMC溶液、鲍格流体,在直径为0.286m的釜内,以不同结构的螺带桨进行搅拌,测定了功率、混合时间、速度分布和流型。分析了流变性质如粘度的剪切依赖性、弹性等对这些性能的影响,并在流型观测的基础上对功率、混合时间的变化规律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52.
目的 分析转瓶和方瓶培养过程中造血细胞亚群组成的变化。方法 观察培养过程中脐血单个核细胞总细胞扩增倍数 ,CD34+ 细胞、CD33+ 细胞、CFU GM、CD4 1+ 细胞、CFU Mk和BFU E占总细胞的比例及其随培养时间的变化。结果  14d的培养中 ,无论是用转瓶和方瓶 ,总细胞不断扩增 ,CD34+ 细胞含量在第 7天、CFU GM含量在第 10天、BFU E含量在第 5天达到最高 ,而后出现分化 ,转瓶和方瓶培养的CD34+ 细胞和CFU GM和BFU E含量差异无显著意义 ;CFU Mk则不同 ,其含量在转瓶培养第 7天时达到最高 ,而在方瓶第 10天达到最高 ,在转瓶中CFU Mk的含量一直低于方瓶培养 ;两种培养过程中CD33+ 细胞比例均在 5 0 %~ 70 %之间 ,而且差异无显著意义。转瓶培养中CD4 1+ 细胞含量到后期出现下降 ,而方瓶中则一直增加。结论 与静态培养环境相比 ,搅拌环境对干 祖细胞分化速度、粒 巨噬系祖细胞和红系祖细胞的分化没有明显影响 ,但不利于巨核系祖细胞的扩增 ,促进了其分化  相似文献   
53.
本文以提供搅拌槽中气泡大小分布的测定方法为目的,对用光电毛细管探头法测量气泡大小分布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如何由毛细管内光电检测处的气泡长度正确地反映出搅拌槽中取样微元内的气泡大小分布,提出了较为合适的解决方法,具体包括:(1)保证进入取样微元内的大小气泡全被抽进毛细管;(2)避免气泡在毛细管的喇叭口内合并;(3)准确计算毛细管内轴向流体压力分布和气泡周围的液膜厚度。  相似文献   
54.
搅拌槽内粘稠物系中气液相间氧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发酵罐中气液相间氧传递为背景,考察了搅拌槽内搅拌器形式、物系流变性质、通气搅拌操作条件等对假塑性粘稠物系中氧传递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因素主要通过改变气体分散状态和相间传质面积来影响氧传递速率。根据气泡在搅拌槽内不均匀分布现象,多层搅拌下气液相间传质过程可以用气泡运动分区分布模型来描述。它说明了采用轴向流桨和涡轮桨组合的搅拌形式在氧传递方面的优越性,为强化发酵罐中供氧指明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5.
根据合成高聚物的桨型选择的基本原则,以首釜液体不属于高粘液体为前提,提出了BR生产中首釜聚合工艺对混合的三要素。通过小试用框式桨和螺带桨的混合状态及混合时间的测定,生产装置操作数据与产品性能的分析,指出首釜由框式桨改为螺带桨是有效的。并提出了开发大尺寸轴向流较之螺带式桨相当或稍逊,而微尺寸混合较强的新桨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56.
通过膨化率的测量,得到了长纤维增强PP-GMT片材最佳膨化时间为8min;考察了玻纤含量、空隙率、玻纤长度及毡结构对PP-GMT片材膨化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玻纤含量增加和空隙率减小,片材的膨化率提高;玻纤长度和毡的结构对膨化影响显著,玻纤长度为18nm的短切毡膨化性能最佳;在此基础上,对长纤维增强的PP-GMT片材的膨化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推理。  相似文献   
57.
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界面残余热应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述了聚合物基纤维复合材料界面残余应力的形成,测定方法和各种理论分析方法,阐述了界面残余应力对办面粘结强度以及复合材料断裂韧性和强度的影响,最后对界面残余应力的控制方法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58.
59.
PP/PP-g-GMA/剑麻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熔融接枝法制备接枝率为2.32%的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接枝聚丙烯(PP)增容剂,并研究PP-g-GMA(GPP)的用量和KH550浓度对剑麻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GPP添加量10%和KH550浓度2%时,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最好,同时弯曲和拉伸性能基本没有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纤维表面与基体之间形成的分子链越长.对提高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越有利.  相似文献   
60.
在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在线配混技术基础上,研究了长纤维在深螺槽挤出过程中断裂和分散的情况。研究发现,随着纤维含量的增加,基体黏度的增大,纤维直径的减小,纤维长度和分散度逐渐下降。随着螺杆转速的提高,加料速率的减小,螺槽深度的变浅,纤维断裂严重,而纤维分散度得以改善。纤维在挤出过程中发生随机断裂,设备-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纤维断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