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9篇
环境安全   25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铬(Cr)是电镀类场地的主要污染物.开展土壤中Cr(III)和Cr(VI)的生物可给性研究对于准确评估Cr污染场地风险,克服污染场地过度修复问题十分关键.本研究采集我国栗钙土、红壤、潮土3种典型土壤,通过添加相同浓度污染物的方式制备成Cr(III)或Cr(VI)污染土壤.随后利用5种体外方法(in vitro),对3种土壤经口摄入的Cr生物可给性进行比较与健康风险评估.进而从土壤理化性质、Cr赋存形态、土壤矿物组成方面,对不同土壤在溶解度生物可给性研究联盟(SBRC)方法中的生物可给性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生物可给性的Cr污染土壤健康风险评估能够显著降低风险水平,提高风险控制值,其中,SBRC方法在评估中更具有保守性.3种土壤在相同的Cr(III)和Cr(VI)污染浓度下,栗钙土相较于红壤和潮土在肠期具有更高的生物可给性和健康风险.此外,土壤黏粒、有机质含量及迁移系数能够影响土壤Cr的生物可给性,土壤矿物种类赋存不同也是造成Cr(III)和Cr(VI)在不同土壤中生物可给性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2.
传统方法使用固定的波长吸收指数来估算地壳元素或棕碳吸光,但该方法只能处理仅存在两种组分的情形(黑碳/棕碳,或黑碳/地壳元素)的吸光贡献,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利用武汉在线观测数据(2021年2、3、8、9月),采用铁作为地壳元素的示踪物,利用最小相关系数法(MRS)得出地壳元素的吸光贡献,在扣除地壳元素吸光之后,再得到黑碳吸光增强系数(Eabs).结果显示观测期间370nm波段地壳元素吸光贡献均值为12.3%,月均值范围5.7%~15.5%,且波长吸收指数与铁的浓度正相关,表明地壳元素吸光贡献不可忽视.地壳元素吸光贡献呈现出显著的季节特征,呈现出冬季低,春季高的特点.地壳元素吸光的分离前后计算的Eabs存在一定的差异,受到了黑碳和铁的相关性的影响.观测期间扣除地壳元素吸光后,Eabs均值为1.43±0.53,在季节性上呈现春夏高,秋冬低的特性,春季较高Eabs值与春季黑碳较高的老化程度有关.Eabs对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含量存在正的依赖关系,证明了这些包裹物质对吸光增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
24.
于2016年11、12月以北京市3个典型区域的431名普通居民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2.80±10.42)岁.以液相色谱联合质谱检测人群尿液中2-OHNap、1-OHNap、2-OHFul、1+9-OHPhe、2-OHPhe、3-OHPhe、4-OHPhe及1-OHPyr浓度水平,并对研究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全部人群尿液中2-OHNap、1-OHNap、2-OHFul、∑OHPhe、1-OHPyr浓度中位数水平分别为2.99,3.46,4.24,1.49,0.35μg/g Cr.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吸烟者尿液中2-OHNap、1-OHNap、2-OHFul、1-OHPyr发生高浓度的可能性分别是不吸烟者的9.83,6.32,4.51,1.89倍;年龄组每增加一个等级,导致2-OHNap、1-OHNap、∑OHPhe、1-OHPyr发生高浓度的可能性分别增加了0.48,0.44,0.31,0.46倍;教育程度每增加一个等级,导致2-OHFul发生高浓度的可能性降低了0.44倍.相关性分析显示,人体尿液中2-OHNap的浓度与环境空气中的萘的浓度呈正相关关系.人体尿液中2-OHNap主要来源于城市空气中的萘.影响北京市典型区域人群尿样中羟基多环芳烃浓度升高的主要因素为吸烟、年龄增高以及受教育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25.
许源  陶汉中  张栋玮 《环境工程》2019,37(3):113-117
在玻璃鼓泡反应瓶中进行H_2O_2和Na_2S_2O_8两种混合氧化剂吸收SO_2和NO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氧化剂的脱硫脱硝总效率(系统脱硫与脱硝效率之和)明显大于其各自单独使用的情况。选取浓度为2%H_2O_2和10%Na_2S_2O_8混合氧化剂溶液作为实验工质,研究混合氧化剂不同浓度、温度、pH、液位高度、混合气速以及反应级数等参数对系统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混合氧化剂温度从15℃升高到90℃,系统的脱硫脱硝率分别提高了3. 64%、11. 95%;随着混合氧化剂pH值从7增加到13,系统脱硫率提高了2. 14%;随着混合氧化剂pH值从7增加到11,系统脱硝率提高了1. 36%,pH值从11增加到13,系统脱硝率下降了0. 57%;随着混合氧化剂的液位高度从2 cm增加到8 cm,系统的脱硫脱硝率分别提高了12. 84%、7. 78%;随着混合流量从2. 5 L/min增加到12. 5 L/min,系统的脱硫脱硝率分别下降了5%、4. 34%。随着反应瓶级数从1增加到4,系统的脱硫脱硝率分别提高了22. 06%、15. 34%。系统的脱硫脱硝率随混合氧化剂的温度、液位高度、反应瓶级数增加而提高,随烟气气速增加而降低。而随着混合氧化剂pH值的升高,系统脱硫率呈上升趋势,而脱硝率呈先升后降趋势。  相似文献   
26.
本文阐述了年轮气候学和年代学基本原理及其在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指出了树轮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7.
胡倩  阳海  陶文杰  庄帅  宋洋  区泽棠  易兵 《环境化学》2019,38(12):2869-2878
为了探索单偶氮染料Acid red 37 (AR37)降解的可行性及在活性氧物种作用下可能的反应位点和迁移转化机制,采用光活化过硫酸盐技术并根据单因素试验和响应曲面法优化试验考察了底物浓度,K_2S_2O_8用量和温度3个因素对AR37降解率的影响,得出AR37光催化降解的最优条件为:底物浓度90μmol·L~(-1),K_2S_2O_8用量8.47 mmol·L~(-1)和温度36℃.最后,利用GCMS对AR37在UV/K_2S_2O_8体系下降解中间产物进行初步的分离与分析,并结合AR37前线电子云密度(FEDs)的理论计算结果对其降解途径进行推导.研究发现AR37在·SO_4~-等活性氧物种作用下,C2、N8、N16、C17和C18等活性位点容易被自由基直接攻击或者发生电子转移反应,从而引起AR37分子中N=N和C—N键断裂后的进一步羟基化反应,是其主要的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28.
为了研究新型溴代阻燃剂FM550的生态风险,以罗非鱼为模式生物,配制添加不同浓度FM550(0、10、100和400ng·g~(-1))的饲料,将罗非鱼暴露56 d后,研究不同暴露剂量条件下FM550对罗非鱼甲状腺激素以及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经不同浓度的FM550暴露56 d后,罗非鱼的基础生长数据并无显著变化,但罗非鱼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发生改变,具体表现为高剂量的FM550暴露可以使罗非鱼血清中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含量降低,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含量升高。同时,FM550的暴露还可以导致罗非鱼的脂代谢改变,具体变化为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降低。不同剂量的FM550暴露对罗非鱼的全血生化指标并无影响。  相似文献   
29.
正"客观、真实、生动报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外国观众更多更好了解中国"。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于2016年2月19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深度融合、相互激荡,"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乃是一项重要的历史阶段性使命。  相似文献   
30.
苏浙皖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苏浙皖地区分布的64种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植物种的种群现存数量、生态地理分布、稀有濒危原因、保护价值及保护措施等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为有效地抢救和保护本区的珍稀濒危植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