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023篇
  免费   17831篇
  国内免费   11962篇
工业技术   181816篇
  2024年   675篇
  2023年   2423篇
  2022年   6247篇
  2021年   7893篇
  2020年   5736篇
  2019年   3757篇
  2018年   4094篇
  2017年   4823篇
  2016年   4060篇
  2015年   6960篇
  2014年   8796篇
  2013年   10158篇
  2012年   12766篇
  2011年   13344篇
  2010年   12805篇
  2009年   12445篇
  2008年   12710篇
  2007年   12018篇
  2006年   10323篇
  2005年   8193篇
  2004年   6049篇
  2003年   3931篇
  2002年   3636篇
  2001年   3266篇
  2000年   2625篇
  1999年   819篇
  1998年   205篇
  1997年   144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39篇
  1979年   30篇
  1959年   27篇
  1951年   2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范红英  赵刘会  李哲 《当代化工》2021,50(6):1276-1279
系统研究了I级粉煤灰、III级粉煤灰和等外粉煤灰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和自收缩的影响,并采用纳米划痕仪重点分析了不同品质粉煤灰混凝土的微观力学性能.结果表明:III级粉煤灰和等外粉煤灰均明显降低混凝土的早期和后期抗压强度,且随着掺量的增加而下降,而I级粉煤灰能明显提高混凝土的后期强度,且随着掺量的增加而增加.I级粉煤灰、III级粉煤灰和等外粉煤灰均能明显降低混凝土的自收缩,且等外粉煤灰降低效果最好.在微观力学性能方面,I级粉煤灰与水泥基体界面区结构显著优于III级粉煤灰和等外粉煤灰,且界面区微观力学性能明显高于III级粉煤灰和等外粉煤灰.  相似文献   
992.
赵刚  于震  黄艳  许文强 《当代化工》2021,50(5):1111-1114,1118
多孔板内滞留大量含铀溶液,需要清洗,清洗后多孔板可达到清洁解控水平.采用吹扫和浸泡的水气结合方式可提高清洗效率,减少废液产生量.研究了气体吹扫对多孔板内溶液滞留的影响,考察了吹扫压力、吹扫距离、吹扫次数、风嘴类型等对吹扫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满足滞留率要求的吹扫参数和清洗次数.结果表明:滞留量随吹扫距离的降低和吹扫压力的增大而减少,多孔板的吹扫滞留量可低至7.2 mg·g-1多孔板,采用多孔板等体积纯水浸泡,再经1次吹扫,滞留率可满足低于0.3%的清洗指标.  相似文献   
993.
为了准确快捷有效地对青海某地区铌矿物进行化学物相分析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各相态中的铌,建立了一套准确快速测定铌矿物化学物相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溶剂的选择,实现对易解石、黄绿石、铌钙矿、铌铁矿、钛铁金红石和分散相的分离与测定.物相分析试样以两份完成,一份在550~600℃的高温炉中焙烧,氟化铵溶解易解石中铌.另一份试样不经高温焙烧,用含氯化亚锡的盐酸溶解分散相中的铌;用含氢溴酸的氟化铵溶解易解石和黄绿石中的铌;用含氢氟酸的硫酸溶解铌钙矿中的铌;用含氢氟酸的盐酸溶解铌铁矿中的铌;用焦硫酸钾熔融提取钛铁金红石中的铌,最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以上各相态中铌的质量分数.在ICP-MS工作条件下连续7次测定样品空白,计算各铌相态的方法检出限(3S/N)分别为0.023、0.021、0.018、0.025、0.016、0.007μg·g-1.对7个铌矿物样品进行铌物相分析,做精密度和准确度试验,符合《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T 0130.3—2006)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4.
管道腐蚀对基建的各个方面都有巨大影响,从建筑、桥梁、公路到石油和天然气、化学处理、水和废水系统.对管道CO2腐蚀(甜蚀)以及几种影响因素进行了概述,论述了管道CO2腐蚀机理、化学过程和多场耦合,探讨了影响管道甜蚀的影响因素.针对管道腐蚀造成了环境破坏现象,介绍了一种缓解技术,但关于缓解局部腐蚀的综述还缺乏.结果表明:pH值、氧气浓度、铁含量、CO2分压、温度效应、流体均对管道甜蚀产生较大影响.FBE(熔接环氧树脂)是目前防止局部腐蚀的有效方法.同时,用软件COMSOL耦合输油管道腐蚀进行了设想和展望,以促进管道甜蚀研究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5.
徐艳春  赵彩彩  孙思涵  MI Lu 《中国电力》2021,54(11):133-143
针对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且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s, DGs)大量接入后,配电网结构和运行方式复杂多变、故障后电气量不明显、故障特征弱等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局部均值分解(improved local mean decomposition, ILMD)和能量相对熵的主动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首先,利用镜像延拓将信号在两端延拓,消除LMD存在的端点效应,同时,在信号中加入自适应噪声,克服LMD存在的模态混叠问题,对各区段暂态零序电流进行ILMD分解;然后对分解后所有乘积函数(product function, PF)的能量相对熵进行计算,所有PF分量的相对能量熵之和即为区段间的相对能量熵,通过所设置的定位判据,对故障区段进行判断。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10 kV小电流接地系统和改进的IEEE33节点系统中,在不同的仿真条件下故障定位结果准确率高,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96.
溶剂萃取法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湿法磷酸净化方法。在转盘塔中,以甲基异丁基酮(MIBK)为萃取剂,开展了净化湿法磷酸的实验研究。考察了搅拌转速、相比对磷酸萃取率、杂质离子选择性、洗涤效果和反萃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萃取过程适宜的相比(溶剂与磷酸的体积比)为4,搅拌转速为200~400 r/min,在此条件下磷酸萃取率为85%;洗涤过程的搅拌转速不应大于100 r/min,适宜的洗涤酸用量为溶剂相体积的10%~15%,在此条件下铁离子(Ⅲ)和镁离子脱除率均在90%以上、铝离子脱除率大于70%、硫酸根脱除率为50%~60%;反萃过程搅拌转速不应大于200 r/min,适宜的反萃水用量为溶剂相体积的9%~15%。MIBK对阳离子的脱除效果较好,但是对阴离子的脱除效果不佳。经过萃取、洗涤和反萃3个过程,磷酸收率为57.8%~70.3%,磷酸中铁离子(Ⅲ)含量可以达到工业级磷酸标准,但是硫酸根的含量无法达标,需要结合其他方法进一步脱除。  相似文献   
997.
β分子筛为载体,在保持金属总负载量不变的情况下,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4种不同n(Ni)/n(Ni+Mo)的催化剂。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测试(BET)、氨程序升温脱附(NH3-TPD)、氢程序升温还原(H2-TPR)、氢程序升温脱附(H2-TPD)和热重-差热分析(TG-DTG)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4种催化剂的酸量和酸强度相近,在n(Ni)/n(Ni+Mo)等于基准+0.2时,Mo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弱,其氢气吸附量最多且积炭量最少;采用某炼厂重整C10+ 重芳烃对4种催化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n(Ni)/n(Ni+Mo)等于基准+0.2催化剂具有最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上述结果表明,影响重芳烃轻质化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催化剂氢气吸附量的多少,氢气吸附量越多金属表面的溢流氢效应越明显,积炭前驱体被溢流氢及时消除,从而保护了催化剂的加氢活性中心不被积炭覆盖,有助于催化剂在较高活性下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998.
针对现有导线振动监测以秒平均振幅和秒平均频率衡量导线微风振动程度带来的误差,提出了一种考虑振动特征瞬变的导线微风振动在线监测及预警技术。根据压电材料的正压电效应设计一种振动监测传感器,测量距悬垂线夹89 mm处的加速度时程曲线。以获得瞬时幅值和瞬时频率为目标,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结合相关性判断得到符合原始信号振动机制的特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 IMF),经希尔伯特变换(hilbert transform, HT)提取瞬时参数,并利用瞬时幅值和瞬时频率计算导线对应动弯应力下各单元损伤参数,通过数值方法证明其有效性。经振动台试验对比分析,导线在有效损伤频段0~60 Hz内,该方法得出的各项疲劳损伤参数与计算值的吻合度均在86.77%以上,且主要疲劳损伤参数最大试验误差为8.02%,平均试验误差为0.92%,说明该方法可以作为振动导线疲劳寿命预警的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999.
大量新能源设备与负荷通过电力电子变流器接入直流微电网,导致多变流器直流微电网(MCDCM)的小干扰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且使用传统阻抗比与状态空间模型分析MCDCM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变流器端口的阻抗特性,建立MCDCM的阻抗网络模型与具有开环稳定特性的负反馈系统,并将阻抗网络模型应用于直流微电网的稳定性判别与设计.一个包含6个变流器的MCDCM的时域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在MCDCM稳定性判别与设计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00.
为实现含风电电力系统运行风险快速评估,提出了一种基于潮流转移和追踪的风险快速评估方法。首先,考虑风电出力波动与时间和风速的相关性,基于Markov理论建立了风速相依的风电出力波动模型;其次,为提高系统状态分析效率,通过推导节点转移分布因子和适用于多支路开断的支路开断分布因子来实现快速潮流计算,避免了潮流迭代计算;然后,建立了基于潮流追踪的负荷削减模型,采用潮流追踪理论筛选出最有效的控制节点集合,将全系统范围内寻优转化为局部范围内寻优,在改进潮流计算算法和负荷削减模型2个方面实现了运行风险快速评估;最后,通过IEEE-RTS79系统的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一步计算切负荷风险指标和线路越限风险指标以分析不同风速条件对系统运行风险评估的影响,为含风电电力系统运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