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2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64篇
工业技术   168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1.
开发一种加压顶空气质联用分析实验室模拟橡胶硫化烟气成分的方法。此方法的关键是设计了一个可放入顶空瓶中的微型模具。该模具底部为可透气的垫片,上部为可旋转的螺芯密封。样品放到该模具中,旋转螺芯加压后放到顶空瓶中,利用顶空加热装置准确控温、控时,模拟橡胶产品加压硫化的过程。硫化产生的气体可通过模具底部微孔释放到顶空瓶中,然后利用顶空气质对烟气中各成分进行分离检测。该方法设计简单,成本低,控温、控时准确,普适性强。  相似文献   
12.
纺织厂建设改造中的色彩工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纺织工业领域色彩量化设计的构想,给出了作为色彩量化设计依据的色彩标准体系,并从色彩的标准化、色彩的实验心理效应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针对纺织厂的“人-机-环境”系统、原有设备色彩改造以及厂区建筑的色彩效应等探讨了色彩量化设计的可行性,并结合目前纺织厂的特点提出了色彩量化设计的实施方案以及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硫酸四系统采用两级6台蜂窝型导电玻璃钢电除雾器净化转炉烟气,自2004年2月开车以来,电除雾器除雾效率较高,运行状况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利用煤矸石生产低环境负荷型高性能水泥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矸石作为一种工业废弃渣,若不能充分利用,将侵占良田并危害环境。在分析研究煤矸石的组成及其综合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煤矸石在我国水泥工业中的应用途径和措施.并从材料学、热学和环境学等交叉学科入手研究了利用煤矸石生产低环境负荷型高性能水泥的控制理论与技术及其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含碳硫硅酸钙腐蚀产物的微观结构与生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及激光Raman光谱分析等现代测试技术,分析英国某桥墩基部腐蚀产物的微观结构,证实所取样品中含有大量的碳硫硅酸钙晶体,已发生了明显的碳硫硅酸钙型硫酸盐侵蚀.探讨了碳硫硅酸钙的腐蚀机理.  相似文献   
16.
Mortar prisms made with different cements or mineral admixtures plus 30% mass of limes tone filler were stored in 2% magnesium sulfate solution at 5±1 ℃ for 1 year and their visual appearance,strength development were measured at intervals.The formation of thaumasite was checked and confirmed by XRD and FTI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ve resistance to thaumasite form of sulfate attack of the cements is outlined below,from best to worst:sulphoaluminate cement,sulfate resisting Portland cement,OPC.The resistance to thaumasite form of sulfate attack of mortar is remarkably improved by the addition of silica fume or ground granulated blastfurnace slag (SL),and the better the resistance to thaumasite form of sulfate attack,the more the addition of SL is.The thaumasite form of sulfate attack is decreased to a certain degree by a lower replacement of cement with fly ash,but it is accelerated by the addition of a higher amount of fly ash due to its lower reactivity.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整优化供热系统结构,提高供热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与系统的综合效益,加快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和用热商品化的进程.方法 运用理论移植和对比分析方法,分析城市集中供热热源及热网技术水平、管理形式、供热模式和多热源联网技术等现状,借鉴电力行业的"厂网分开"理念,研究源网分开集中供热模式.结果 提出了源网分开集中供热模式的含义,构建了源网分开集中供热体系,阐述了实施源网分开集中供热的意义及前提条件,提出了实施供热模式的可行性建议.结论 源网分开集中供热模式可达到节能环保、安全可靠,推动供热商品化、市场化等社会发展的全新要求.其实施过程是复杂的,需要要统筹规划,可在城市独立区域或者新建区域内做示范,通过实验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  相似文献   
18.
灾后混凝土工程快速修补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磷酸盐胶凝材料(MPB)的最佳配合比,研究调凝组份、磷酸盐/MgO(w(P)/w(M))、灰砂比、掺粉煤灰对MPB胶凝材料凝结时间和强度发展等的影响规律,并分析它与传统水泥混凝土间的兼容性及其硬化机理.结果表明:当调凝组份掺量为10%左右时,可使MPB水泥凝结时间控制在15~30 min内.当w(P):w(M)为1:2时,MPB水泥浆体的强度达到最高值,3 h抗压强度可达到40 MPa以上,1 d时强度超过50 MPa.灰砂比(w(MPB):w(S))为1:1.5时,砂浆强度达到最高值,3 h抗压强度达到50 MPa,抗折强度达到9.1 MPa.在保持流动度不变情况下,掺粉煤灰并不降低MPB胶凝材料强度,并可使其颜色与普通水泥混凝土接近.MPB遇水后生成以MgNH_4PO_4·6H_2O为主的反应产物,它与传统水泥混凝土间具有很好兼容性,因而适合于灾后混凝土工程的快速修复.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电化学除氯对混凝土中离子分布和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采用压汞法、SEM电子显微镜分析等方法对电化学除氯后不同水灰比混凝土试件中钢筋附近和表面层的氯离子和钾钠离子含量、孔隙结构、显微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电化学除氯后,钢筋附近混凝土与外层混凝土相比,氯离子含量约为1/2,钾离子含量约为5~10倍,钠离子含量约为8~18倍,水化物颗粒间结合不连续、部分水化产物分解.钢筋附近区域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含量明显低于外表层混凝土,钾、钠离子在钢筋阴极附近大量聚集.经过电化学处理后的混凝土试件钢筋附近区域的孔隙率和大孔含量增多,结构疏松;而外表层混凝土结构致密,孔隙细化,水化产物成网络状结合良好.  相似文献   
20.
以富含铁的铜渣(CS)为原料,在碱激发条件下制备了铜渣基化学键合陶瓷材料(CSCBC),对废水中的Cr(Ⅵ)进行吸附处理。考察了吸附剂添加量、Cr(Ⅵ)初始浓度及pH等因素对Cr(Ⅵ)吸附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结合吸附前后吸附材料结构表征,对其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200 mg/L、pH=1、吸附剂投加量为0.4 g时,在240 min内达吸附平衡,Cr(Ⅵ)去除率可达93%以上,最大理论吸附容量25.3 mg/g。与生物炭基铁氧化物复合材料、FeS复合材料、铁掺杂吸附剂等同类型吸附剂相比,Cr(Ⅵ)吸附容量明显提高。CSCBC对Cr(Ⅵ)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其吸附机制主要是还原、吸附等双重作用的结果。 6次吸附-解吸实验后,其吸附容量保持初次吸附容量的75%以上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