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00篇
地球科学   49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排水抗滑桩技术一方面可以克服传统抗滑桩不利于坡内渗流排水这一问题,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竖向排水、抗滑等结构单独施作时的开挖工程量,并可充分提供水化热散热面,确保整体结构的质量,因此成为现代滑坡防治工程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也是近年来地质灾害、水文地质及地下工程等学科持续关注的新型技术。排水抗滑桩技术涉及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以及水动力模型、结构模型、工程地质模型等,理论体系尚不够成熟,且存在空间结构组合相对复杂、施工技术难度较大等问题,其进一步推广应用受到制约,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现状总结研究。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专利和实际工程应用的基础上,对现有排水抗滑桩结构(抗液化桩、空心排水抗滑桩、箱型排水抗滑桩等)特征及分类进行系统归纳,发现:结构上通常与集排水结构形成“渗-集-排”抗滑组合立体结构系统,主体抗滑形式多为桩型或键型,“渗-集-排”结构通常包括透水孔、辐射状渗水孔和排水花管;通过对典型应用实例的综合分析,指出排水抗滑桩虽已具有显著提高稳定性的优势,但距离其广泛应用和多元化发展还有一定距离。据此提出目前排水抗滑桩研究中施工工艺复杂、力学性能和排水特性不明晰、抗滑稳定性计算理论不完善、平面...  相似文献   
432.
在初始pH=12.3的碱性条件下,毒砂经过不同时间(0.5 h、2 h、4 h、6 h、8 h)处理后,通过SEM、XPS和前线轨道理论对其表面反应机理进行探讨。结果发现,毒砂表面Fe原子活性最强,最易从表面氧化而出。As元素与Fe迁移较同步,而S元素不同步。随时间增加,毒砂表面氧化程度增大,Fe原子析出最多。推测其表面反应过程:在碱性条件下,毒砂表面上的Fe原子首先被氧化析出为铁离子,在铁离子和氧气的作用下,As被氧化成为As(Ⅲ),吸附在结构疏松的氢氧化铁中,S被氧化为硫酸根,与钙离子结合形成石膏。最终氧化产物因溶解性和结晶性不同而不同程度地附着在毒砂表面。  相似文献   
433.
珠江口及近海表层沉积有机质的特征和来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珠江口及近海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 总氮(TN)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和几类主要有机化合物(水解氨基酸THAA、糖类TCHO、脂类lipid、酸不溶有机物AIOC), 并分析了沉积有机质及化合物的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珠江口表层沉积有机质主要为陆源和水生混合来源, 而近海有机质主要为当地水生来源。大量的陆源高等植物(含有较多的木质素、纤维素等)输入珠江口, 使得珠江口个别站位沉积物中糖类物质含量大幅高于近海样品; 而珠江口与近海沉积物中水生来源有机质的含量相当。氨基酸和糖类占TOC的份额在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中分别为56%和48%, 在表层沉积物中为19%, 说明珠江口和近海的有机质从水柱到达沉积物-水界面的过程中经历了较充分的降解。珠江口样品中活性组分氨基酸和糖类占TOC的份额低于近海, 可能说明珠江口沉积有机质的降解程度高于近海。  相似文献   
434.
由我院杨遵仪教授领导的IGCP203项目(国际地质对比规划203项)东特提斯区二叠系—三叠系事件及其洲际对比研究第一次国际工作会议于3月1日—4日在北京卧佛寺召开。 IGCP203项于1982年经IGCP国际委员会通过由中国主持,时限1983—1987年。这是中国第一次担任IGCP项目的国际主席。该项目担负着确立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研究东特提斯区二叠三叠系事件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435.
对北太平洋中度地区蒸发潜热,净长波辐射,感热输送和净太阳射入辐射场的30年逐月平均资料进行功率谱,滤波,主分量和相关分析,讨论了它们的时间为特征。结果表明各场匀具有2年-4年周期的年限振荡特征,并发现这种准周期振荡与ENSO之间有联系。  相似文献   
436.
为层序地层学服务的生态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地层学的研究能直接服务于层序地层学的目的.生境型曲线不仅有助于层序和副层序分析,而且揭示了区域上的海平面变迁历程;生物面往往与层序或体系域的界面相关或一致;时间框架内包含群落带、群落序列和生态体系域在内的生态地层格架,与沉积盆地内的层序地层格架完全对应.因此,生态地层学从单个剖面的生境型曲线的建立、生物面的识别,区域上的生态地层的对比,构筑盆地范围内的生态地层格架,为层序地层学研究和区域乃至全球的海平面变化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437.
南秦岭勉略蛇绿混杂岩带中放射虫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秦岭造山带被认为是华北板块、秦岭微板块和扬子板块多期次碰撞而成的复合造山带。关于扬子板块与秦岭板块之间的勉略古缝合带的缝合时代,一直存在加里东期和印支期两种认识。在略阳县三岔子附近,原时代不明的蛇绿构造混杂岩之硅质岩夹层中,发现保存较好的早石炭世放射虫化石,表明勉略洋盆已延续到海西期。  相似文献   
438.
杜远生  殷鸿福 《地球科学》1997,22(4):401-405
中古生代秦岭造山带是原特提斯大洋中华夏陆块群的一部分,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扬子板块,秦岭微板块和华北板块上有反Z型的构造格局,三者的碰撞造山过程为斜向碰撞和不规则边缘碰撞,其中北秦岭的碰撞为由西向东,南秦岭洋闭合为由东向西,南秦岭呈现碰撞闭剑造山的特征,而北秦岭表现为造山不成熟的特征,因此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古秦岭造山带为一发育不成熟的造山带。  相似文献   
439.
在现代海底热液烟囱体的研究中,涉及硫同位素的讨论较多,主要是因为(1)海底热液活动形成的多为硫化物、硫酸盐等矿物,对于硫同位素的研究能提供很好的素材;(2)硫同位素的研究可以探讨物源,包括海水中硫酸盐对烟囱体形成的贡献以及烟囱体的形成机制等问题[1]。但是,目前对于硫同  相似文献   
440.
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沉积物岩心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东太平洋海隆(EPR)13°N西侧2个沉积物岩心进行了碳酸盐、常量和微量元素测定。沉积物中Fe和Mn的含量较高,其中,E271站位沉积物岩心中Fe含量8.5%~13.8%,Mn含量1.7%~3.17%;E272站Fe含量6%~13%,Mn含量0.12%~3.31%,显示在EPR 13°N热液活动区西侧25~45 km处热液柱对沉积作用的影响明显。E271和E272站位CaCO3含量分别为5.9%~27.57%和6.67%~38.20%。热液柱的沉积作用,使Cu、Pb和Zn在沉积物中富集,Cu/Fe、Pb/Fe和Zn/Fe比值低于热液喷口处的颗粒物中值,Pb表现出在海水中运移距离较短或者只有少量Pb随热液柱扩散运移。热液柱在E271和E272站位的沉积作用使得Li、Mo和Ni在沉积物中富集,此外,V因为铁氧化物颗粒吸从海水中吸附并沉降到沉积物中。沉积物中Ti和Al有非常好的相关性,其Ti/Al比值为0.05左右,与太平洋深海沉积相比具有更高的铁含量,而U在岩心中的含量与深海沉积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