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1篇
地球科学   10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91.
口泉断裂中段晚第四纪最新活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伟  刘旭东  张世民 《中国地震》2011,27(4):386-395
通过航、卫片解译与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对口泉断裂中段(上神泉至杨家窑段)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开展了系统研究.野外调查表明,口泉断裂中段在禅房以北断错了T1阶地砂土卵砾石层,最顶部一直断错至阶地上覆的黑垆土层下部.最大垂直断距位于小峪口至楼子口一带,不小于3m,向南北两侧分别至大峪口、鹅毛口的垂直位移衰减分别为0.50m、0.25m,表明小峪口至楼子口一带为中段活动中心.根据测年结果,确定中段最新活动发生在距今7.71ka ~3.00ka之间.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中段晚第四纪最新活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2.
交通荷载作用下冻土路基动力响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季节冻土区路基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冻胀翻浆病害是一个复杂的热、力相互作用过程,又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实际工程难题.运用传热学及Biot固结理论建立季节冻土区公路路基的动力分析模型,以季节冻土区典型冻胀翻浆路基为例,分析其工程处理前、后的动力反应特性.结果表明:1)路基温度场的研究表明修筑路基后,在路基及其下部地基中将会产生大片的力学性质极不稳定的高温冻土层;2)路基运营期当交通荷载刚驶入或离开路基计算断面时,路基内的加速度、速度、位移、应力、孔隙水压力均振荡剧烈.但与普通路基相比,防冻胀翻浆路基的碎石层大大削弱了汽车动荷载的冲击振动作用;3)防冻胀翻浆路基中间存在透水层(碎石),减小了路基内的孔隙水压力,与普通路基相比,防冻胀翻浆路基的最大孔隙水压力比减小达30%左右,这对延缓、消除路基病害产生有很大作用.计算理论以及分析结果可为季节冻土区道路的安全运营以及维修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3.
山前洪积作用受控于构造活动、气候变化与基准面变化等因素,区分各因素的贡献是河流地貌学的研究热点.山西地堑系五台山北麓地区,山前断裂活动强烈,晚第四纪垂直滑动速率不小于1mm/a;另外,研究区为半干旱地区,第四纪黄土地层中黄土与古土壤颜色反差大,反映该地区第四纪气候波动显著,为开展研究热点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与探槽建立了五台山北麓晚第四纪洪积台地与全新世洪积扇的地层层序,并通过碳同位素测年对沉积地层进行精细断代,发现距今3.5万年以来山前洪积作用具有强弱交替的特征,较强的洪积作用发生在距今32ka至29ka之间、距今7.5ka至4.7ka之间和距今1ka以来,在山前形成了粗碎屑堆积,沉积速率高;其他时间段为弱洪积期,在山前形成了细粒堆积,沉积速率低,地层土壤化程度高.与中国北方高分辨率晚第四纪气候记录的对比表明,这3个较强的洪积期在时间上对应于气候从温暖期到寒冷期的快速转变阶段或温暖气候鼎盛期后的剧烈波动阶段,其共同特点是气候波动剧烈,波动幅度远大于其他时期.根据前人对五台山北麓断裂全新世古地震研究,2次地震在时间上对应强洪积期,1次地震在时间上对应弱洪积期.尽管地震可能导致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增加山区河床碎屑物源,有助于山前洪积作用,但根据目前有限的古地震研究资料尚看不出大地震对山前洪积作用的显著影响.初步认为,断层活动为山前洪积作用提供了空间与河床坡降,气候变化则是控制山前洪积作用强弱交替的主导因素.进入气候波动最剧烈的时期,地表植被退化严重,物理风化强烈,在暴雨作用下易发山洪,有利于山区的侵蚀作用和山前的洪积作用.该项研究深化了对半干旱地区山前洪积作用影响因素的认识.  相似文献   
94.
一、引言在第四纪地质时期,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两大自然灾害,这两种灾害形式有着明显的区域分布规律,搞清它们的活动特点与区域构造背景的关系,对于预报和减灾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大同第四纪火山位于大同盆地东部的大同县和阳高县境内,由30多个小火山组成火山群.自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发生以来,该区中小地震频频发生.本文试图在搞清其构造活动的背景上,探讨该区第四纪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5.
刘旭东  张世民 《地震地质》2007,29(4):813-825
通过对崩积楔沉积物进行粒度特征分析,研究崩积楔形成时的沉积条件和环境特征。沿系舟山北麓断裂,具体分析了水峪剖面、湖村剖面上各期崩积楔共21个样品的粒度及粒度参数。在崩积楔体中,砾、砂、黏土等各个粒级均有较大范围的分布,其中砾级总体概率含量达50%~70%。粒度分布为多峰态,分选差,偏度为极正偏,尖峰度>1,说明崩积楔是以砾级为主体的非均一性混杂堆积。崩积楔样品与作为物源的断层下盘样品的粒度分析对比表明,作为一种近源堆积,崩积楔的粒度特征与其下盘沉积物在粒度分布上有一定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96.
一、引言荥经—马边—盐津断裂带位于凉山断块活动构造区的东边界,四川盆地西缘斜坡地带(图1,2);属于向南南东运动的川滇菱形断块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区。断裂带北起天全,  相似文献   
97.
划分了鲜水河——小江断裂带7级以上历史地震的强震构造区,分析了各强震构造区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特征.认为强震构造区是沿断裂带的一些特殊构造段落,区内以断裂带主要分支断层的左阶斜列、并行排列或三叉构造组合为主体构造格局.强震构造区内发育了构造较复杂的盆地类型,如三叉区拉分盆地、双阶区拉分盆地和阶区 三叉区拉分盆地等.   相似文献   
98.
地形地貌与区域地质构造分析揭示,龙门山一带上地壳的汇聚作用表现为松潘-甘孜块体东缘的褶皱拱曲与扬子克拉通西缘的高角度叠瓦状冲断,近地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北东向展布的拱曲冲断构造带。松潘-甘孜块体东缘的拱起预示着可能有来自深部的顶托。人工地震测深得到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剖面也揭示,松潘-甘孜块体东缘上地壳普遍有较大范围的拱起,上地壳底部的低速层也同步抬升,其隆起范围与近地表的拱曲冲断带比较一致,说明很可能存在来自中下地壳的上拱作用。面波层析成像揭示松潘-甘孜块体与扬子克拉通具有截然不同的壳幔结构,扬子克拉通速度较高,且不存在低速夹层; 而松潘-甘孜块体速度偏低,地壳明显增厚,且下地壳及地幔上部存在S波低速层,地幔低速层上涌至壳幔过渡带,甚至侵入四川盆地之下,且上涌的范围与地表拱曲冲断带恰巧吻合,推测地幔盖层与下地壳塑性软弱物质的局部上涌促成了上地壳的拱曲。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生在拱曲冲断带中段,最大同震位移场位于龙门山拱曲冲断带及四川盆地西缘,揭示松潘-甘孜块体东缘的拱曲与扬子克拉通西缘的冲断共同受制于两大块体最新的汇聚作用。认为龙门山拱曲冲断构造带是陆内汇聚与壳幔通道流上涌联合作用的结果。爆破地震测深与地震层析成像不显示陆内俯冲图像,两大地块之间中地壳以下似为一近直立的汇聚带,这一构造格架将物质迁移主要限于垂向上,有利于龙门山保持大地形高差,而四川盆地一侧则因难以形成大的构造负载,前陆凹陷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
对盾构出洞口涌水、涌砂灾害问题作了分析,建立了地下水绕加固土体下卧层及井壁间隙渗流计算模型,利用半承压含水层渗流理论对一算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假定在井外加固土体完全隔水情况下,洞门涌土灾害的发生与否受到土体加固范围、井外地下水位及井壁间隙宽度等因素影响;土体加固长度的增加对工程安全有利,但成本较高;土体加固深度应根据具体工况经计算后确定,过深并不合理;井壁与加固土体之间的间隙控制也是工程安全进行的关键。各因素相互制约,需综合考虑工程安全性、经济性和工期等来确定合理的施工参数。  相似文献   
100.
活断层定量资料在大震年发生率评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大震年发生率的评定在地震区划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由于大震复发行为的复杂性,目前尚未建立合理的大震复发模型。本文通过美国地震区划图的截断G—R关系模型和特征地震模型组成的混合模型,利用活断层地质定量资料(滑动速率、古地震等)评定了大震的年发生率。结合我国的地震构造环境特征和资料的精细程度,将以上方法加以修正,并选择典型断裂进行了计算,同时还把计算结果与我国第三代、第四代地震区划图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