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地球科学   30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上海一次重大火灾烟雾的雷达回波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6年5月4日下午上海市闵行区发生了一起重大火灾。火灾发生时上海WSR-88D多普勒天气雷达被置于VCP21降水模式下运行,却监测到了大火发生、升腾、扩展和扑灭的全过程,最强回波达45dBz。研究表明,降水模式能探测到火灾烟团,与废旧木材和生活区化学材料混燃有关,还与火场环境气象条件和燃烧对流补偿等有关,使碳黑凝团粒子进一步增大而被雷达清晰接收。大风可造成飞火,转风可使火头突然转向。因此,及时、正确的气象监测和预报是有效、快速灭火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初上海冰雪天气与冷空气路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中国南方地区出现了自1951a以来最为严重的连续低温冰雪灾害天气。研究表明,冰雪天气是北方强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共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研究得到,低空冰点以下温度是下雪的基本条件,但上海冬季降水性质还与冷空气路径有关,当冷高压中心位于蒙古东部,冷空气从中路偏东南下时,上海受到东北海风的暖海面调节,近地面气温升高,使雪花在降落过程中融为雨水,上海以雨为主偶有小雪;当冷高压中心位于蒙古西部,冷空气从中路南下,上海吹西北来陆风时,脱离了冬季暖海面调节,雪花保持固态着地,上海同内陆地区一样下雪。  相似文献   
13.
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预报水汽与GPS观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建立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GPS观测网中4个站点资料,进行2002年梅雨期(6月18日~7月11日)MM5模式24小时预报结果与GPS观测资料的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梅雨期,不同的GPS站点可降水量的变化与梅雨带的移动和走向有直接的关系.提高模式分辨率能减小模式初始场对湿度的分析误差,但对可降水量的预报能力改善不明显.尽管MM5模式积分一开始对可降水量的预报就存在5%~10%的偏差,但积分前10小时模式对可降水量表现了较好的预报能力.积分20小时后,模式对可降水量的预报偏差明显增长.研究还表明:GPS对可降水量的测量与探空观测有较高的一致性.相距43 km时,两者仍有一定的可比性.GPS测量的可降水量资料可能存在系统误差, 同化GPS资料时应关注GPS资料本身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由我国历史飞蝗北界记录得到的古气候推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我国古代有关飞蝗的文献记录,整理出近1000年来飞蝗记录地域北界变动资料,根据飞蝗的生态习性,推断出飞蝗发生在我国北纬41°以北地区的年份的气温条件指出1162~1177年、1265~1280年和1763~1773年是我国东北地区气候温暖的时段,这分别为南宋气候、中世纪温暖期和小冰期的回暖期提出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15.
上海“0185”特大暴雨的MCS形成条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永林 《气象》2002,28(1):30-33
在分析影响系统的基础上,结合GMS-5卫星云图、WSR-88D雷达资料对2001年8月5日夜间上海城市特大暴雨作了初步剖析。分析发现,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更替发展加强是产生强降水的直接原因;有利的环流背景导致了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产生和稳定少动;上海三面环水的特殊地理条件为中尺度对流系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相似文献   
16.
不同尺度下交通对空间流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宏观与微观尺度下,从理论上分析了交通对空间流动性的影响,借鉴物理学中动能与势能转化理论,构建了单一城市的流动性测度方法,并基于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方法,使用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电子地图数据和统计数据,以全国285个设区市和典型市域——赣州市为研究区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 交通流是空间流动性最显性的表现,与时间、空间及距离相互作用,形成特殊的空间组织形式—流动空间。② 不同尺度下交通对空间流动性的影响表现不一:宏观尺度下,交通的改变使区际流动空间得以生成,相互依赖程度也随着流动性的增强而增强,微观尺度下,交通的变化改变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③ 全国主要设区市陆路交通网密度呈阶梯状分布,中心城市和交通变化量最大的城市流动性最大,交通的变化对设区市的流动有明显的正向带动作用,对市域内人流的迁移与扩散、功能区的范围扩展与方向迁移、精英空间的变化具有较为显著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99年上海梅雨异常的环流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相似文献   
18.
1999年上海梅雨异常的环流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姚建群  张家澄  陈永林 《气象》2000,26(9):31-35
对1999年上海地区入梅早、出梅迟、梅雨期长、梅雨量超历史纪录的环流特征和原因作了初步统计分析,其中分别讨论了西太平洋副带高压强度及脊线位置、东亚夏季风强度经指数及爆发迟早、低续热带地区对流活动、台风的频数及移劝路径等天气气候因素与1999年上海地区梅坏处主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1999年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主体位置偏南、偏东,东亚夏季风爆发早、强度指数偏弱,ITCZ赤道辐合带)不活跃,台风位置偏  相似文献   
19.
用重要区域邻近度替代区位优势度,对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进行修正,借助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及SPSS软件的统计分析工具,并用修正后的模型,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区域县域交通优势度和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空间关联。江西省交通优势度呈现北高南低、设区市周边县域高、交通干线沿线高的特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整体偏低且发展不均衡、主要中心城市和工业城市及交通枢纽地区偏高、沿交通干线尤其是铁路干线较高的特点;交通优势度与县域经济发展呈线性相关,有4种组合类型:极化型、滞后型、超前型、落后型。为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应从点(增长极)、线(发展主轴)及面(重点区域)3个方面发展交通网络。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T639分析资料,对2010年5月一次江淮气旋的形成及结构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江淮气旋形成前,在青藏高原东侧的川、黔地区活动着准静止短波系统(500 hPa短波槽、700 hPa和850 hPa气旋性辐合环流)。当青藏高原北支槽从500 hPa输送正涡度、干冷空气,南支槽从700 hPa和850 hPa输送正涡度、暖湿空气进入导致准静止短波系统活跃并发展东移至长江下游时,向下伸展至地面向上伸展至高空,最终形成庞大深厚的温带气旋。其减弱过程与发展过程正好相反,先从高空开始减弱,然后地面减弱,最后低空低压环流消失。江淮气旋的形成阶段,中心垂线倾斜度≥60 °;在发展过程中上下层低压中心逐渐靠近,成熟阶段垂线倾斜度缩小至≤80 °。分析地面~200 hPa江淮气旋环流特征还发现,其外围直径是地面和低空大而高层小。水平风速则是低空大而地面和高层小。本个例的形成过程与已有研究的主要区别在于:经典模式温带气旋形成于一条温度或密度的不连续的锋面上,Petterssen模式由低层向高层自下而上发展,而本例最先形成于低空,然后向地面和上空伸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