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12月,国土资源部通报表扬了501名"全国地质灾害优秀群测群防监测员"、100名"全国百名特别优秀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员"和10名"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大杰出监测员",广西共有8位同志获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优秀群测群防监测员称号。这8位同志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履行职责,任劳任怨,不畏艰辛地开展监测工作,及时的预报滑坡、泥石流等险情,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为弘扬他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鼓励广大群测群防工作人员和国土资源战线上的所有同志向优秀群测群防监测员学习,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创先争优各项活动,本刊将陆续刊出这8位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优秀群测群防监测员的先进事迹。  相似文献   

2.
三峡水库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测群防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之一。文章在介绍三峡水库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系统的构成、职能的基础上,论述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点的监测方法、监测内容、监测网点的布设原则、监测网点的建立和监测系统的运行管理。介绍了三峡水库区群测群防监测减灾防灾取得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群测群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功能需求,运用数据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在.NET平台上开发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动态更新系统,由此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实现地质灾害数据的统一化、信息化管理,提高当前群测群防工作的效率,大力提升为政府决策支持、专业技术服务和为社会公众全方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云南昭通市群测群防信息管理系统WebGIS平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管理系统在我国许多省市都已经建立,但在平台的选择、服务的配置和功能的设计开发上还没有统一。本文介绍WebGIS开发平台is.net的特点,并以云南省昭通市群测群防信息管理系统为例,结合在系统开发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探讨了基于B/S模式下开发应用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5.
《广西地质》2013,(7):71-71
群测群防作为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举措之一,各地从结构层次、目标任务、工作职责、制度措施、经费保障等方面,不断健全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把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员。目前,云南省已建立129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大力推广使用了裂缝报警器、裂缝伸缩仪等专业监测设备,推动了“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6.
谢宏 《浙江地质》2013,(6):60-60
近日.余杭区举办2013年度群测群防人员地质灾害防治培训班,邀请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张晨,为全区基层200余名群测群防人员讲解地质灾害防治有关知识,旨在增强群测群防人员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地质灾害是突发性很高,损毁性极强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几年,通过努力,该区地质灾害防灾制度不断完善。防治措施不断加强,防灾意识不断增强,纳入政府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了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7.
李刚 《河南地质》2014,(1):50-50
古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部,地灾隐患点达209处,是典型的地灾多发区和易发区。近年来,该县狠抓群测群防和自防自治建设,建立完善群测群防预警预报网络体系,隐患监测点成功避让率达100%,连续12年实现地灾“零伤亡”。  相似文献   

8.
镇安县滑坡群测群防监测系统设备首次引进激光测距、GPRS等新技术。该监测系统具有成本低、精度高、收效快、操作容易的优点。在介绍该监测系统的基础上,通过群测群防实验区监测实例,证实该系统和新技术有效、实用和先进,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群测群防作为一种有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手段愈发受到重视,针对目前我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存在的监测信息逐级传递不及时、信息失真等弊端,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法及实现技术。分析了Android系统的Socket无线通信API和位于不同内网节点进行双向通信的条件,设计了基于智能手机的群测群防终端软件架构,采用GPRS无线通信技术,以公网服务器作为信息转发端,设计了基于TCP协议的信息转发机制,实现了智能手机终端-公网服务器-内网PC(监测平台)的3级通信,保证了监测信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对于通信过程控制,在应用层设计了良好的通信机制和数据封装机制,能够大大减少数据传输量和数据传输时间,提高通信效率。实际应用表明:无论是GPRS移动通信还是VPN网络通信,系统能够实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的便捷录入与高效稳定传输。  相似文献   

10.
继国土资源部作出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的统一部署后,2009年7月6日,省国土资源厅发出《关于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的通知》,提出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将全省48个山区丘陵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县(市、区)建设成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2009年每个市要有1个以上县(市、区)通过省厅“十有县”建设验收。文成县政府及其国土资源部门积极响应这一号召,  相似文献   

11.
温州市地处浙东南沿海,是台风多发地,也是地质灾害频发易发地区。据统计,到2007年初全市发生发现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754处,主要为山区突发性的崩、滑、流地质灾害。近十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强调“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方针,组织开展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工程治理与搬迁避让等工程,将做好地质灾害监测作为预防地质灾害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00年以后在温州市各级政府的领导及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管理与指导下,全市广泛开展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基本建立了由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以及群测群防点、相关的信息传输渠道及必要的管理制度组成的较完善的群测群防体系。对已发生和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通过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及避险明白卡,明确了防治责任人、监测负责人和监测人及其主要职责,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李倩 《广西地质》2009,(6):54-54
5月20日,梧州市国土资源局部署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活动。 为了做好“十有县”建设,该局要求各城区政府、各县(市)国土资源局在多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上,对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的通知》中的10项具体内容,按照广西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通知建设“十有县”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3.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又多分散在偏远山区,治理难度大,防治任务重,要完全对这些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财力不允许,也不可能,完全依靠专业测绘队伍进行专业监测,也不现实。群测群防是一种简单、易于掌握的地质灾害监测手段,并且可以弥补专业监测的不足。文章对群测群防的建点原则和方法、监测方法进行介绍,并对地质灾害发生的预判及应对措施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阿坝藏族族自治州壤塘县地广人稀,地质灾害分散发育,防治难度较大;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助于确保完成壤塘县地质灾害"零损伤"目标。  相似文献   

15.
赵旭 《浙江地质》2012,(5):52-52
近年来,随着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体系、责任机制的不断完善,我省地质灾害防治水平逐年提升。根据我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和基层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的统一部署,各地纷纷着力增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力。但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基层仍在群测群防队伍、专业人员和专业知识、地质灾害隐患巡查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如何消除隐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就成了各级部门工作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荥阳市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注重基础调查、监测预警、群测群防、应急处理,为做好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夯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吴德喜 《浙江地质》2008,(10):63-63
一是要求各乡(镇)街道国土员迅速组织力量对辖区内各地质灾害易发的公路沿线、乡村道路、旅游景点、山塘水库、江河流域沿线、居民点、中小学校等进行一次全面的防灾巡查和排查工作。二是切实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对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全部查验一遍,对群测群防点的监测责任人、报警信号和撤退路线再次实地检查落实,保证群众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安全撤离。三是积极做好应急调查和抢险救灾工作。  相似文献   

18.
孙斌 《辽宁地质》2010,(7):62-62
日前,凤城市国土资源局对全市国土资源所所长、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员和重点镇(区)村委会干部、群测群防员共44人进行了“五到位”培训。  相似文献   

19.
罗红耀 《河南地质》2011,(12):38-38
日前,从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优秀群防群治监测员交流会上传来喜讯,伊川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周红钦获得“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优秀群测群防监测员”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群测群防监测手段已广泛应用到地质灾害预警研究领域,采集的众多原始数据和简单清晰的动态曲线资料,为地质灾害的评价、预测、预警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分析基础.针对群测群防专业基础薄弱特点,本文主要从简易监测方法入手,利用各种监测手段采集的监测数据,分析已成功预警的危岩滑坡预报曲线及其变化规律,进而寻求变形破坏临界信号,初步给出了由位移-时间曲线形态的变化作为预报尺度的简易确定方法及稳定性判断准则,以最大限度的保障社会安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