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象就是心理学中的知觉.即各种感觉的再现。人们通过听觉、视觉、味觉等感知事物.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关于事物的整体印象即知觉.就是“形象”。形象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感知,但它不是事物本身。形象受人们的意识影响.它不完全是感觉的。  相似文献   

2.
周蓉  李艺 《现代传播》2003,(5):105-106
一、精英文化的视知觉基础现代主义绘画是现代精英文化中的典型。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去看现代主义绘画的视知觉基础 ,我们发现现代主义绘画对于大众来说 ,尤其是没有绘画基础的人来说 ,是一个坏的格式塔。从几何完形的角度来说它挑战日常视觉模式 ,既不规则也不熟悉 ,往往显得错乱而复杂 ,大众无法立刻知觉到这幅画中最主要的“结构关系” ,混乱的画面引起定向丧失 ,而找不到知觉线索就无法把握整个画面 ,因此形成几何完形压强。从意义完形的角度来说 ,它隐藏大众熟悉的日常世界 ,构造了一个塑造和挑战大众视觉理解力和发现力的陌生世界 ,…  相似文献   

3.
许笑松 《青年记者》2006,(16):82-83
视觉文化不只是视觉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张舒予教授在《视觉文化概论》一书中对视觉文化的定义为:“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1]因此  相似文献   

4.
赵乔 《现代传播》2023,(3):27-34
“注意力技术”的概念涵括克拉里对知觉问题的根本性看法,即技术与知觉相互作用,注意力技术对身体知觉进行隐形控制,它的发展演进不仅是技术本身的革命,同时也是主体性与知觉经验的裂变。克拉里将知觉问题历史化,在“现代”发生的共时层面上考古考察注意力技术装置、视知觉研究学科从属的变迁以及现代艺术作品。他的注意力技术思想以技术双面性观念为基础,一面是技术进步,另一面是控制升级。控制的持续和深化造就了“控制社会”,注意力技术引发知觉危机,人们对时空的知觉、对真实的知觉和对自我的知觉都发生了质变。简言之,克拉里的注意力技术思想包含控制溯源、反控制欲望和控制技术批判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5.
观影主体对画面视觉信息的处理具有能动的选择性,而正是这样的选择性对电影视觉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产生了影响.视知觉对运动物像的选择性决定了电影语言的“运动性”;视知觉对视阈内物像视觉中心的选择性决定了特写镜头的运用;视知觉对视阈内的物像深度识别的选择性决定了拍摄对象的景深以及推、拉等拍摄方式;视知觉对视阈内物像“中断部分”补足审美的选择性决定了电影画面构图的精美和光影的造型性.  相似文献   

6.
一个称职的记者,必定是具有洞察力的观察家。不会观察的记者,绝对成不了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观察力不强的记者,只会着眼轮廓,却看不到细节;只会注意面上表象,却抓不住典型。因而,观察是采访中的主要环节,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观察,就是在事物的自然条件下,为一定的采访对象进行的知觉过程,它是新闻材料的重要来源。这就要  相似文献   

7.
版面空间有一个“隐藏结构”,如果编辑设计不当,版面上就会出现种种形态,或头重脚轻,或摇摆不稳,或松松垮垮,等等。为什么?这是版面中的“隐藏结构”对读者的视觉和心理发生的作用。美国现代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提出每一个有边线的平面中都存在一个“隐藏结构”,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影响着平面  相似文献   

8.
观察是在事物的自然条件下,为一定任务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并常常同积极的思维相结合。观察为一切调查研究所必需,对直接认识事物和搜集第一手材料起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班荣雪 《大观周刊》2011,(22):85-85
一般认为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是智办的五个基本倒索,其中观察是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它既是智能结构的“眼睛”,又是毒己忆、思维等能办的基石,离开了观察,其他几种能力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结合地理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充分利用乡土地理知识,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实地观察,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日在一份杂志上,读到一位家教专家论述如何教育孩子学会观察与思考的文章,觉得很有意思,引起了我不少联想。他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自己的特征,即使是十分近似,也会有区别,不可能绝对相同。一般地说,同中求同、异中寻异不难,而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则难得多。好的观察力就表现在能够“同中求异”和“异中寻同”上。这番话,使我想到我们部队业余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人,常常有一种苦恼,就是天天生活在部队里,执勤,训练,学习,工作,这个单位和那个单位差不多,今天和昨天差不多,既没有什么重大问题,也没有什么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11.
美是和谐试论封面设计中色彩的度李杨颜色,是装帧艺术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有纯度、明度、知觉度,它能给人以寒暖的感觉。在视觉中,色先于形,成功的装帧,应该探求合适的色彩,或淡雅,或古朴、或鲜艳明亮、或深厚沉着,既要体现书籍内容和实质,又要为读者所喜爱,显得...  相似文献   

12.
所谓视觉新闻,就是作者将自己目击到的或经历过的新闻事实描摹或拍摄给受众看。从电视上看到的,我们称之为“现杨报道”;从报刊上看到的,我们称之为“新闻特写”。规觉新闻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作者是事件的目击者成经历者;二是采用描摹的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三是现场感强。 一、视觉新闻的构成 视觉新闻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作者观察并描摹出事件,我们称之为“作者的视觉”。另一部分,是受众通过作者的描摹看到新闻事实的真相,我们称之为“受众的视觉”。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视觉是主动的,作者视觉的内容决定着…  相似文献   

13.
定义“设计”首先需要声明的是:本文所言及“设计”一词,其内容并不涉及服装、建筑、工程等领域,在这里即指视觉传达设计,可是思来想去又觉不妥,因为现今许多人“苦心经营”的多媒体、视频“行当”又将除视觉之外的听觉(音效)传达包括在内,另外精美的印刷品中还将嗅觉,触觉传达也列为重要的表达手段所以在这里作者就武断地将“设计”命名为“知觉传达设计”它大致包括: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网页设计、多媒体、视频设计等。另外考虑到行业内产品所含“数字化”份额的加重,其实又可将上述“设计”统称为“数码设计”。既是一篇关于…  相似文献   

14.
子乐 《中国编辑》2007,(2):95-95
当代文化正在经历从印刷文化到视觉文化的“视觉转向”。相对于印刷文化对读者的文化水平有基本的要求,视觉文化时代通过电子影像来传播信息,从而使得没有受过教育、不识字的社会群体也能进入文化传播的圈子。在所谓的“视觉文化”时代,“读者死了”,但是“观众”们却依然“活着”。视觉文化中的人们并不都是电子游戏和电影的被动消费者,他们依然存在着对“内容”的渴求。因此,视觉时代的职业读书人便应运而生了。同经典名著的影视作品相比,“百家讲坛”的教授们所做的工作是“替”观众们看书。通过他们深入浅出甚至“浅入浅出”的解读,满足了观众们对阅读的渴求。  相似文献   

15.
有许多通讯员谈到,自己生活在基层,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事很多,其中不乏新闻线索,有的还是有一定分量的重大新闻线索,一可有些通讯员却熟视无睹,没能及时发现并抓住。而有的记者来到基层,蹲上一两天,从一个小小的连队就能抓到几条“活鱼”甚至是“大鱼”。为什么呢?这里除了有些通讯员整天身处其中容易产生感觉、知觉、视觉和敏感性疲劳以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在新闻写作中选角度的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同样一件事,有的记者、通讯员觉得很有新闻价值,写出了新闻,…  相似文献   

16.
析《南方周末》专题摄影的人文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新闻界》2002,(4):56-57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报纸推出以专题摄影为主的版面,贯之以“视觉新闻”、“读图时代”等名称,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读者的目光,提高报纸的可视性,增强媒体的竞争力,与此同时,这些专题摄影也成为报纸风格的重要标志之一。《南方周末·写真》就是其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它通过独特的观察视角,展示专题摄影具有的深刻含义,体现出强烈的人文特色。《南方周末》专题摄影的人文特色是媒体人文价值取向的外化,其基础是人文思想。中国自古有“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说法,西方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思想传统。人文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人,人…  相似文献   

17.
读图时代的报纸版面设计“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质世界的日益发展带来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已经没有时间和心情静静坐下欣赏文字,加之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视觉元素已经越来越多地占据人们的信息获取、娱乐消费和审美欣赏,比如电视的高收视率,漫画的流行,图画书和绘本的风靡,人们更多地通过“看”来知觉并且了解世界,这便是所谓“读图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错觉?它有什么特性?它在新闻写作中有什么作用?认真研究切实搞清这些问题,对于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实现新闻立体化,是有意义的。错觉也是一种知觉。知觉是人的大脑两半球对具有某些统一特性的事物或现象的反映。这种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凡是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的知觉,就叫作错觉。心理学家认为,知觉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第一,知觉所反映的是事物或现象,而不是事物的或现象的个别特性。第二,在知觉过程中,以往的经验起着很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是通过视觉形象给人以感染的,它是声、画合一的现代化传播手段。所以处理好声、画关系是编好电视新闻的关键。在编写一条电视新闻时,文字记者必须到“画”中去。即深入生活,到拍摄的现场。作到“心中有画”,才能写出“话中有画”、“让画说话”、“话是画的升华”的稿子来。文字记者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受现实生活中生动事物之感染;摄像记者不了解“话”意,不探讨“画”情,就很难选择出最有表现力的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人与人交流中,不同的“距离”能导致微妙的关系和想象。正如阿恩海姆所言,“每一次观看活动就是一次视觉判断”,在电视节目中,由视觉形象所处的位置,摄像机、主持人的运动,甚至话题的偏转,都会对“距离”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节目效果。本文试结合《艺术与视知觉》中的相关理论和电视节目案例,探讨距离设置对节目效果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