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项迪 《东南传播》2012,(1):68-70
美国学者约翰.菲斯克认为,电视文化产业是由"两种经济"系统构成的,它们分别是金融经济系统和文化经济系统。由于我们一度忽视了纪录片产业的金融经济系统,以至于形成了纪录片产业美学热、市场冷的局面。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深,现在有一批纪录片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陆续走上了市场化的探索道路,但我国纪录片产业的现状却还是不容乐观。笔者拟用约翰.菲斯克的"两种经济"理论来解读当前中国纪录片产业的现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并试着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
约翰·菲斯克是美国大众文化的重要理论家与实践者,是西方当代文化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研究健将",菲斯克著述甚丰,最有代表性的是<理解大众文化>、<解读大众文化>、<解读电视>、<传播研究导论>、<电视文化>、<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媒介的实质--美国政治中的种族与性别>等.  相似文献   

3.
秦明超  姬阳 《青年记者》2016,(17):25-26
美国传播学者约翰·菲斯克是世界知名大众文化研究者,也是较早地将文化研究理论带进电视文化研究的学者之一.他积极吸收众家理论之长,灵活地将符号学理论、编码解码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等运用到大众文化研究和媒介文化研究当中,并形成了自己颇具价值的理论.他始终站在普罗大众的立场研究大众文化理论,处处彰显着大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认为,消费主义时代里大众并不是处于弱势地位,也并不是没有声音、没有思想的意识形态受难者,而是随时随地地进行积极主动的生产者式文本创造,以生产出互文式流通的意义和快感来逃避或者抵抗单一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文化研究学者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由居于从属地位的人们自己创造而成,其目的是为了从支配者所占据的资源中谋取自己的利益,积蓄规避或对抗霸权的力量:这种“权且利用”的方式能够消解支配者文本的权威性,随意使用或颠覆其文本.①他从乐观主义角度赋予了受众对文本意义进行再生产的权力和由此产生的快乐,为我们分析新闻文本的意义再生产提供了一个研究框架,而他本人也对大众新闻文本的意义再生产有过著述.  相似文献   

5.
哲学家奥卡姆有一句话"剃刀也是一种哲学".关键是坚持,普通的事物也会产生观念.电视发展这么多年,学者对它研究的脚步从没有停止过,先后提出了"电视本体论",.电视与大众文化","视觉文化"等理论.  相似文献   

6.
购物广场、电子游戏厅、海滩、摩天大楼和麦当娜,这些常见事物都成了菲斯克笔下的大众文化符号.大众是这个符号战场的指挥者,菲斯克认为,大众在这个战场上规避、对抗着社会控制的霸权,从而实现自己的文化、快乐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姚远 《新闻世界》2011,(6):51-52
本文立足于文化研究,分别从大众文化理论和文化工业理论两个角度对《非诚勿扰》进行分析,探究其收视火爆的文化背景。《非诚勿扰》的成功是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打破隔阂、联手合作的结果。节目本身没有完全摆脱文化工业的娱乐化生产,却挣脱了同质化的漩涡,呈现出大众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约翰·费斯克是文化研究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了积极乐观的大众文化思想,引起人们的广泛争论,其中不乏误读。本文试图对这一思想作一述评,从下面三个方面说明费斯克这一思想的逻辑:大众文化只能存在于体制之中、宰制与反宰制同在的大众文化、“两种经济理论”——大众的创造空间,以期纠正误读,并为费斯克的理论作一简单辩护。  相似文献   

9.
电视自诞生之日就逐渐成为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并已成为引领大众文化的舵手.但是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自媒体时代,电视的传媒地位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当下电视为了争夺受众群,不惜将大众文化简单解构为媚俗、审丑,猎奇的内容刺激着受众的感官.这无疑对大众文化上产成了“负能量”上的消极影响.本文以《一声所爱·大地飞歌》节目为例,从电视文化传播对大众文化塑造与传承视角出发,探讨电视怎样发挥社会文化传播的“正能量”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美国著名新闻史及邮电史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理查德·R.约翰教授的学术访谈.他先后在哈佛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其专著《网络国家:美国电信的发明》和《扩散新闻:从富兰克林到莫尔斯的美国邮政系统》,曾在美国获多项图书大奖.2012年5月24日和27日,借其在北京讲学之机,笔者对约翰教授进行了访谈,内容包括:他的求学及研究历程,对部分师友同仁的评价,及其专著《网络国家》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11.
殷琦 《新闻界》2008,(5):44-46
约翰·费斯克是美国大众文化的重要理论家与实践家,也是西方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所著述的《电视文化》可以说是他思想的一个总结,且集中阐释了他对电视观众的理解。费斯克认为,电视文本的开放产生了多义性,为观众的积极阅读提供了条件。电视观众是积极的,而不是单质的被动接受者。  相似文献   

12.
阿多诺的《电视与大众文化模式》是电视理论研究的渊源之一,它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如何阐述电视的,与其以往批判理论有何不同,本文尝试做一次全新的解读。本文认为阿多诺的这篇文章是法兰克福学派中第一篇以电视为主题的专论,他继承了阿多诺批判理论的风格,但也尝试用内容分析等实证的手段对电视做一分析。另外,他也引入了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电视如何产生效果,并建设性地提出了电视的多层结构对受众的影响。更难能可贵的是文章对制作电视的电视人加以了关注。  相似文献   

13.
“全能文化”在传播学中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笔者在中国期刊网电子文献资料中发现,高鑫先生等人在一篇题为《电视文化身份的多维度审视》(《现代传播》2000/4)的论文中最先提出这个名词。文章说:“大众文化并非精英文化的二元式对立存在,其胸襟具有吞吐一切文化形态的气象,所谓文化的终极必然趋向大众。因此在大众文化的缰界内,电视文化一方面更多地体现着大众精神,同时也以大众文化的豁达,熔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高雅文化和世俗文化于一炉,从而呈现出一种全能文化的姿态”。此后,虽然学界基本没有对电视“全能文化”做出更深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电视文化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我国文化格局和文化性质,也引起广泛的电视文化批判与研究,批判研究、大众文化研究、通俗文化研究、消费主义文化研究则是电视文化研究主要理论和方法,而这些电视文化研究思想和方法的外来性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中国电视文化批判的深度。  相似文献   

15.
1.《获取信息》(英)约翰·艾尔德里奇编新华出版社定价:50.00元2.《关键概念》(美)约翰·费克斯编新华出版社定价:35.00元3.《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潘知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定价:32.00元4.《大追寻———美国媒体前沿报告》刘勇著上海远东出版社定价:35.00元5.《跨越文化障碍———交流的挑战》布拉德福德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定价:39.00元6.《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孙玉胜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定价:29.80元7.《中西方新闻传播:冲突、交融、共存》顾潜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定价:21.00元8.《广告:艰难的说服》米切尔·舍德森著定价:37…  相似文献   

16.
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作为临界点,之前大陆电视有着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受严格的行政指令控制,节目形态较为正统,话语生硬单一.之后发生了“微妙而重要的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和消费社会来临的新形势下,以精英旨趣为主导的理性沉思型高雅文化丧失了主流地位,并裂变成大众文化、主导文化(以群体整合、秩序安定和伦理和睦等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和高雅文化的三足并立新格局.在这种一分为三的新的文化格局中,大众文化是作为主潮兴起和存在的.”①尤其是到了互联网时代,有了通信技术上的支持,有了电视观众的分化和其不同旨趣之间的博弈,大陆电视终于冲破藩篱,跨上了大众文化的高地.谈到大众文化,人们可能想到诸如“商品化”、“产业化”、“媚俗化”、“感官刺激”、“身体狂欢”之类的语汇.当然这忽视了大众文化的积极因素,像“对抗极权话语”、“重塑新型文化”以及带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励志故事等.但总体来看,这些语汇很大程度上概括出了大众文化的特征.作为现代化传播媒介,电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因此有学者将其视为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李良荣曾在公开场合讲过“电视生来为娱乐”,这一定让很多抱着电视理想主义的人不高兴,但其观点相当富有洞见,当今电视荧屏上的内容便是最好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就大众文化霸权结构中接受主体的能动实践的研究而言,影响最大的要算费斯克。在费斯克看来,大众文化在金融经济系统的流通是操纵的、控制的,而它在文化经济系统中的流通则是反抗的、抵制的。大众文化是“生产者式文本”,它既具有易读性,又具有开放性。“生产者文本”概念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控制思想进行了彻底的颠覆。但费斯克的研究同样引来了激烈的批判,费斯克过高地估计了大众文化文本意义生成过程中大众的能动性。他对大众文化的类型化进行了不合时宜的褒扬。对大众阅读快感的强调所显示出的乐观研究态度,削弱了费斯克理论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之争、方向之争由来已久,而且随着电视的影响愈盛,争执愈烈。争执的各方都有其依据,由于人们对大众文化和电视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莫衷一是,而大众文化与电视文化又有许多相似性,如都拥有很雄厚的群众基础,都具有娱乐功能,有很大的消遣性,所以,一部份人认为电视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而更多的人则对大众文化中充斥的流于平庸的通俗性和消遣性内容多有非议。那么,究竞应如何看待大众文化和电视文化的关系呢?电视  相似文献   

19.
从明星真人秀节目看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超  于璐 《新闻世界》2014,(7):102-103
在如今泛娱乐化的时代,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风行,电视娱乐行业竞争激烈,为了追求收视率,电视娱乐节目往往发现一个节目类型就一拥而上,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娱乐节目扎堆的情况下,有一批节目还是取得了收视奇迹,如《爸爸去哪儿了》、《我是歌手》、《花儿与少年》等,以上这一类节目都主打"明星牌",是明星真人秀。本文立足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剖析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20.
邓晓慧  宋波 《今传媒》2014,(5):91-93
从2012、2013年浙江卫视举办的中国大型专业音乐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从开播到现在,一直备受观众瞩目,本文借用费斯克关于电视文化的两种经济理论,来分析该节目从众多真人秀节目中脱颖而出的内在成因,旨在揭示大众文化语境中,受众在参与电视文本交流中的显著程度,以更好地俯瞰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电视经济的命脉,做好节目的包装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