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到来之际应时而生。对其近五年的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发现,学院以孕育未来技术、培养具备交叉学科背景人才为目标,通过组织制度创新建设跨学科组织和未来技术研发平台;通过人才培养体系重构,初步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教学组织、个性化培养、创新实践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凝聚高水平师资队伍、打造开放协同的产学研综合平台,统筹多方资源支撑学院可持续发展。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的建设模式,对我国"新工科"建设和未来技术学院试点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对于中国跻身未来技术全球竞争、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具有关键意义。本文从理论、实践两个维度对未来技术学院的概念、方法、标准等展开了讨论,对比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路径。研究认为,未来技术竞争的核心是未来技术人才培养所依托的高等教育体系、政策、制度的比拼,未来技术学院在学理上应归为创新研究范畴,在实践上应与技术预见紧密衔接。中国在探索形成未来技术学院建设经验过程中,应破除三个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讨论未来技术学院建设的首要目标任务——培养具有前瞻性和全球视野,能够引领未来技术发展的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未来技术领军人才培养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本质区别既源于未来技术学科所具有的不同于工程学科的主要特征,也源于对未来技术领军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定位。为此,聚焦这些区别,本文重点讨论以下六方面:学科专业/方向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和教学改革、研学产协同育人、国际合作育人等,以期为相关院校开展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未来技术学院承担着培养引领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人才的使命和责任。从学科/专业特征和制度安排特征两个维度出发,将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初步划分为侧重专业并设有专任师资、侧重学科、侧重学科门类交叉并不设有专任师资、侧重突破学科的建设路径。无论采取何种建设路径,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围绕识别选拔、培养方案、课程重心、育人思路四个方面开展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正在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的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范式。  相似文献   

5.
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建设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是参与未来世界科技竞争的重要手段。哈尔滨工程大学是我国唯一举全校之力服务船海领域的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支撑了中国船舶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向强。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为导向,通过确立人才培养新目标、实施专业交叉融合和人才培养模式新突破、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新优化、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建设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培养海洋未来科技领军人才。  相似文献   

6.
作为对政府制度安排的积极回应,当前我国高校兴起了一股人工智能学院“建设热”。文章通过调研发现,尽管我国高校人工智能学院在数量上得到迅速增加,但其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基于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视角,文章认为高校建设人工智能学院应先做好顶层设计,既要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又要遵循相应的建设原则。此外,立足于高校人工智能学院的建设实际,文章从凝练未来技术特色、教师队伍与人才培养、教学组织形式与管理体制、国际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等方面对其建设路径展开了探讨,以期能够为我国高校科学合理建设人工智能学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马龙 《科学启蒙》2008,(12):57-59
身体健康一直是人类最为重视的问题,所以医疗保健技术的发展也就备受关注。那么在未来,医疗保健技术会有怎么样的发展,会为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什么福音呢?体检只需呼口气定期的健康检查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很多人都因为体检太麻烦、医院人太多而没有做,经常因此耽误了疾病的最佳诊治时间。在未来,一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解决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的未来发展问题。本文从当前产业发展机遇、专业发展思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几个方面研究了嵌入式专业发展的规划问题,提出了"十三五"期间辽宁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9.
<正>斯人已去,我们怀念李老师,怀念和他一起走过的那些平实的岁月,这样的平实就像李老师,就像每年"定量遥感进展"课堂上的如约而至,让我们带着勇气与力量前行!李小文院士作为我国定量遥感研究的先驱者,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科教学专家组成员,一直非常关心和支持国科大的研究生遥感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为了使即将回所开始科研工作的研究生们有深入理解遥感科学、开阔研究视野、获得科研启示的机会,从2004—2005学年夏季学期起,国科大资环学院增设了"定量遥感进  相似文献   

10.
张真 《考试周刊》2012,(90):155-156
本文以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为例.分别从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与保障三个方面论述了该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和创新方面的做法和经验。翔实介绍了该学院在日常学生管理、文体活动、宿舍管理、网络育人等方面的教育模式。全面归纳了该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制度和保障措施,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在智能时代,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对教育的冲击,反思教育、重塑教育生态成为热议话题,寻找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理性地预见未来教育是热议的关键内容.研究从教育企业在未来教育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出发,探索未来教与学的样态,预见技术促进未来教育的趋势.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分析了13家教育企业代表的文本数据,发现企业对教与学的现状有较为直观的感知、对未来教与学有独特的预见.未来教育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驾驭技术之东风,服务人的个性化发展,回归教育本质;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探索、协同推进,最终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教育》2013,(9):1-2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把建设高雅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着力建设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环境文化的系统资源,有力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力加强精神文化的建设,弘扬核心价值观。办学伊始,学院组织全校师生征集校训用语,通过投票评选,确定了"求学求真求发展,创新创业创未来"的校园文化精神。2012年,随着办学的发展和内涵建设的深入,  相似文献   

13.
“十五”期间教师教育信息化要求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该课程以什么形式开设,采用那种教学模式,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都是师范院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利用英特尔誖未来教育的理念和资源,建设该课程,全面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推进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对教育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教育技术怎样运用到创新教育中,数字技术将怎样改变教学的性质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见解。西方教育技术专家对新世纪该做些什么,怎么样把教育技术运用到创新教育中,数字技术会怎么样改变教学的性质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了面向新世纪要造就一大批创新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就为我们职业技术学院在新世纪如何面向现代知识经济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提出了客观的要求。在创新中求得跨越式发展便是职业技术学院未来健康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未来学是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凡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应用科学领域中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趋势,研究其规律、推测其未来,并采用预测方法和技术以控制其发展方向的学问,称为未来学。未来教育是未来学的一个分支。未来教育研究为了培养未来需要的人才,应该实行什么教学体制;采用什么教学思想、原则、方式、方法和计划;设置什  相似文献   

17.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2002年6月,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阶段性验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前期工作得到了专家的好评。在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过程中,学院以“高效、优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与职业》2007,(28):117-117,F0003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是于2004年5月经河南人民政府批准,由信阳教育学院、信阳师范学校和信阳卫生学校合并组建的一所综合型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的豫南道立师范学堂。“为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是学院一贯坚持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19.
本科二级学院的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延伸和拓展了大学文化建设的领域和深度。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日渐成熟和完善,但教育市场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作为高等教育新生力量的本科二级学院,在进行着从数量向质量转向的同时,还要面临着生存竞争与发展的压力。所以,本科二级学院需要进一步加强院校的文化建设,从而提高院校软实力,增强院校的品牌影响力,给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当前,高校正加大未来技术创新人才培育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本文通过梳理目前高校培养面向未来技术创新人才有关现状,发现存在认识定位不清晰、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提出坚持学生中心理念、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并重、创新学业考核机制、建设研究型课程等培养面向未来技术的创新人才实施路径,为高校探索面向未来技术的创新人才培养、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