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韦朝贵 《体育世界》2008,(7):116-118
论述了校园文化对学校体育的影响,认为校园文化对改善学校体育工作环境,丰富学校体育文化的内容,突出学校体育的个性,增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等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学校体育工作也要紧紧围绕校园文化这个主题来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十分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并将体育活动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使学生在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中,实现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并获得身心健康发展。此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活动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该文将探讨体育活动如何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体育价值观的传递、团队协作的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提升,以及一些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深入研究和案例分析,该文将探究体育活动对学生全面发展和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中竞技体育一直是我国竞技体育版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根据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和学校教育的任务,试图对高中开展竞技体育的认识已经突破了原有的框架,重新审视高中竞技体育的实践价值。促进社会文化建设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力,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程度和科学性;风气中有助于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可持续发展;能积极推动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能有效地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办学质量;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结构,针对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三个层次,提出阳光体育环境中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应该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制度文化三个层面进行。  相似文献   

5.
从学校体育的发展看现代校园体育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在校园中不断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离不开学校体育,而学校体育又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开展,它对学校的校风、学风和德风也起着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胡心玉 《精武》2011,(5):48-49
中学阶段学校体育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章重在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剖析江汉油田中学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并从课堂对体育文化的教授辐射到:学校体育文化环境的改善、体育获得的学习和开展、体育精神的培养等浅析体育文化对中学阶段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和谐环境下新时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生活和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大学生文化素养和体育素质的综合反映。学校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性质和功能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对构建和谐校园的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也加速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再论开展大学竞技体育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学开展竞技体育的认识已经突破了原有的框架,认为大学开展竞技体育对学校和社会有重要意义:(1)有助于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2)能积极推动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3)能有效地提高学校的声誉;(4)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5)能为社会行各业培养复合型的人才;(6)能为学校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文化沉淀。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相关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对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全运会文化以及辽宁省高校文化内涵的解读,表明第十二届全运会的的承办将对辽宁省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对辽宁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促进了校园文化的民族化,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从而带动学校体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把握校园体育文化的实质、内涵以及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性,分析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性、民族性、导向性、多元性、人文性、发展性、教育性等;明确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探讨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目的的关系、学生价值观以及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系等问题。并指出重视和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是加强新时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学校体育区域互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体育与区域互动发展可以充分挖掘学校体育的体育人力、物力资源优势与社会服务功能,使学校体育实现由固守一隅的“象牙塔”向辐射区域的“体育服务基地”的转变,增强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内动力。更重要的是,二者的互动发展能有效解决区域体育所面临的内部主体相互支撑力度不够、互动机制不畅以及区域体育不平衡等实际问题,为区域体育的合理规划奠定基础,进而实现区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区域互动发展的策略主要包括拓展学校体育区域服务职能、强化学校体育的区域体育文化培育与创新功能,等等。  相似文献   

13.
重新审视课外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马宁 《体育学刊》2006,13(1):138-140
通过对学生体质下降原因的分析,揭示出学校体育工作中对课外体育锻炼的不重视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学校体育应以课外体育锻炼为中心,以体育课、课外体育训练和竞赛等形式为辅的观点。只有真正提高课外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才能落实和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任务,从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效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敏学 《体育学刊》2007,14(5):96-99
为了提高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以普通学校体育为参照系,分析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特点:特殊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发展方面有缺陷和残疾的少年儿童,其身体和心理有别于正常儿童少年;身心缺陷的补偿与康复是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具针对性,追求体育课程的缺陷补偿和康复功能;个别指导是体育教学组织应遵循的重要原则、直观手段的补偿与综合运用是体育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掌握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际技能是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场地器材应符合残疾儿童特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和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理论上的论述,有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校园体育文化与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正确确立校园体育文化和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地位,探讨校园体育文化推动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提出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基本思路和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使之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探讨体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策略,重点集中在多元层次、多重融合与多措并举上。体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现在国家、地方和学校3个层面。实施之所以提出多重融合,主要聚焦在实施场所要做到课内外、校内外联合;实施组织要做到规定、选项结合;实施形式要做到学、练、赛综合;实施主体要做到管、教、督配合等。实施一体化还需要强化各级培训、辐射引领和平台建设等多种措施的集成效应。体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文化与和谐人文校园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文化亚文化之一,包括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方面。文章阐述了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与人文精神,及特色校本体育课程的设置,完善了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体系。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文化活动,养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科学体育锻炼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营造崇尚健康文化氛围,推动高校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与人文精神,及特色体育课程的设置,以完善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体系。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文化活动,养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科学体育锻炼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营造崇尚健康的文化氛围,推动高校校园和谐人文体育文化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学校体育学被弱化现象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学校体育学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被弱化的现象进行了思考,认为这种现象与以下因素有关: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不明确,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存在重复;学校体育学学科定位模糊,界定不规范;学校体育学研究范畴缺乏系统性,学科名称与研究范畴不对应;学校体育学没有阐明其本质功能,而是将体育的本质功能等同于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等。  相似文献   

20.
吴文博  张振华 《体育学刊》2011,18(4):107-110
中国学校体育长期以来具有"现实性"、"学科性"的特点,过分强调学校体育的政治因素,没有顾及学校体育的育人意义与作用。应从现代性、教育性、学科性3个方面重新定位中国学校体育的性质,从大社会、大文化、大教育的新视角认识学校体育教育,才能真正拉开具有新精神与时代特征的中国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帷幕,使体育走出自我领域的演进,嵌入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