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正>一、"教体结合"理念的校本解读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曾经说过"失去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失去教育的体育必将是走向歧途的体育"。体育回归教育是这句话的应有之意,这也告诉我们培养的体育后备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而非只会比赛的人。学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秉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宗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最终目标,文化与体育并重,实行"素质教育",注重小-初-高系统化的梯队培养,科学合理地规划并组织运动训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和对比研究法分析我国青少年竞赛体制。研究表明:城运会是我国青少年综合性运动会,是仅次于全运会的第二大竞技运动会,其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如比赛竞技性高,完全与奥运接轨;我国青少年体育应探寻新的发展方向:"体育回归教育"和"健康第一"的办赛理念,合理制定青少年竞技体育培养方向,实现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新时期,探索体育的本质,就是实现体育的理性回归,使体育的终点回归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合理定位体育,努力促进人的价值回归,使体育赋予学生生命价值,在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同时实现学生精神的塑造,从而使体育教学更好地发挥人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探究体育教育本真与实现人文价值回归在提高体育教育品质、健全学生人格品质与落实全民体育运动等方面的意义,抓住"体育"和"教育"2个核心词汇,分析新时期体育教育的本质,最后,提出体育教育过程中人文价值回归的思考,转变体育教育理念,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挖掘人文教育内涵,落实人文价值回归,发挥体育文化价值,注重体育文化熏陶;促进学科教育融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现代生命教育的理念审视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对教育及学校体育的本质进行反思,对当前教育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剖析。研究指出:在学校体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理念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以生命教育为价值取向的大学体育教学顺应了教育本质的回归,符合当前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国情。以人为本,树立以"现代生命教育理念"为指导的体育教学思想,有利于学生"人"的发展的整体教育,符合当前学校体育教学走出困境的改革需要。  相似文献   

5.
对青奥会的项目设置、文化交流内容、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及奥林匹克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城运会和大学生运动会的开展状况,提出了我国青少年运动会的改革方向和办赛思路,探寻新的发展道路:以"体育回归教育"和"健康第一"的理念办赛,合理制定青少年竞技体育培养和选拔渠道,从而实现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学体育"多元整合教育"模式,是在现代高校大教育观引领下,依据大学体育学科特性和"现代人"培养模式,结合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用科学发展观,将"绿色体育、知识技能、人文素质"等教育要素整合起来,从宏观上构建"多元整合教育模式",并从它的必要性、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内涵和特性加以分析研究.其目的是更新大学体育教育观念,探索构建大学体育多元整合教育模式,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7.
喻坚 《中国学校体育》2014,(4):29-31,40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以"运动技术技能"为取向的体育教师专业性定位,难以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体育教育的"隔离",导致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错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忽视,制约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导致所培养的体育教师不能很好地指导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为此,提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应作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8.
大学体育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基础公共课,其承担着大学生的体质体能训练与人文精神培养等诸多责任。其中大学体育教育的人文精神往往被表述为一种真、善、美的传统价值理想的追求。为实现这一精神追求,现代体育教育有必要回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国人日常实用的茶文化思想中汲取有助于大学体育教育顺利开展的精神理念,将中国茶文化思想中怡、清、和、真的理念精华运用于大学体育教育实践中,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把人的发展看作是教育的结果,最终使受教育者由一个生物的个体变成一个具有无限创造力的社会成员。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是一门艺术,下面本人就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三个方面进行浅谈。 1.游戏类活动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游戏是倍受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所喜爱的一项活动。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玩乐中不仅能交流情  相似文献   

10.
学校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就是培养"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独特个性"。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立足岗位、勤奋学习、研究前沿体育理论,重视体育教学改革信息动态、改进教法、向学生传授运动技术和体育健康知识,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促进每一位学生受益。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指导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加强竞技体育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整合、完善竞技体育人才激励的机制,以及加大投入、改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强化教育、培训的策略,去提高竞技体育人才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学校体育可以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基础,教育系统逐渐承担起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重任。高校成立高水平运动队,是实现“体教结合”的重要途径。采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对西部地区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高水平运动队院校设置、项目普及仍然偏低。高水平运动队在招生、选拔、管理、训练、竞赛等方面亦存在很多问题。只有不断调整和完善高校运动队管理机制和参赛制度,变革教育体制和体育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体育和教育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3.
侯爽 《体育科研》2019,(3):30-37
“体教结合”是解决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和举措。传统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只重视专项体育技能的发展而忽视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体教结合”更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使得竞技体育人才逐渐从运动员这一单一角色向“学生-运动员”双重角色转变。研究以角色认同为切入口,探讨上海“体教结合”举措下,角色的转变对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影响。选取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少年班学员作为“学生-运动员”样本,选取国家乒乓球青年队及部分省市队队员作为职业运动员样本,使用结构化心理测量工具,对比两类受访者在运动与学业上的角色认同、心理倦怠与动机变量的差异。得出:在上海“体教结合”举措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认同“学生-运动员”双重角色,他们在学业任务中的卷入程度更高;双重角色使运动员在运动任务与学业任务上的主观价值感存在差异,表现出双重角色之间的冲突,但对个体的整体人生规划并不冲突;双重角色之间的转化,对于“学生-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存在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4.
李建设 《体育科学》2012,32(6):3-13
浙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管理体制院校化的制度安排,以及基于这一制度的体制与机制设计,在解决普遍存在的老问题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上,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实践探索。"浙江实践"的核心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管理体制院校化,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了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到优秀运动员的大学学历教育的院校化培养体制,在体制机制上,创新了"竞技体育系—项目管理中心—协会秘书处三位一体"的院校化管理体制。"浙江实践"是一种改革方向明确和道路预先设计,但需逐渐体制成型和机制完善。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状,以工学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为指引,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建设一个校内外一体化,具有职业特征的高职体育社团,使体育社团活动能够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实训、实习岗位工作有机结合,积极发挥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社会实践功能,力求把它建设成为高职大学生新的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上竞技体育2010年发展战略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水上竞技体育中的皮划艇、赛艇、帆船、帆板等奥运项目,是实施奥运战略的“重头戏”,也是我国竞技运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水上竞技体育应选择在较短时间里赶上世界水上竞技发达国家、争夺领先地位的“赶超战略”,采取“两步走”的战略途径,力争实现战略设想。在战略对策上,首先应集中力量突出强项,形成“龙头”带动整体;加强主体子系统的建设,形成合理运动队伍结构;科学布局重点训练基地,形成以体育教育为依托、以水上科学研究为先导的高水平人才基地模式;以科技为先导,科学训练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改革竞赛办法,建立并完善多强对抗机制。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直接关系到其培养质量。基于质量机能展开(QFD)理论,将其运用于某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本科人才课程设置制定方法中,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利用人才培养方案质量屋模型,构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质量屋,并对基于QFD理论的培养方案与原有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创业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概念,阐述其特征、背景、意义等。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福建省高等体育院校创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了创业型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缺失,并分析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制约因素,然后得出创业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素:社会需求、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式、质量保障系统、评估与认证系统等,最后对构建要素进行系统串联,得出创业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体教结合"是将"体育与教育"有效结合起来的一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式,符合中国现有体育事业发展的规律。文章概括了"体教结合"的发展历程,对比分析国内外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认为"体教结合"在发展中存在"体"与"教"分离,文化与训练的矛盾、体制上的不完善、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体育强国建设的系列问题颇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体育院校(系)的办学现状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中的作用及体育院校(系)的办学特点,总结其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领域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院校(系)办学层次逐步提高、专业设置多样、培养目标具体,能够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与科技后援。对于科学认知体育院校(系)在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地位,进一步发挥其应有功效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