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在体育教育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体魄需要。对高校体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相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同样是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为适应培养符合跨世纪人才的需要,高校体育也将伴随“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而进入新的改革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学习《体育之研究》谈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重温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分析当今大学生体育现状,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体育意识淡薄、锻炼自觉性缺乏的实际,运用毛泽东体育思想,结合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跨世纪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必须从大学生体育意识和培养自觉锻炼能力入手。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采用“生兴味”、“生快乐”、“有恒”、“注全力”等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体育意识得到强化,锻炼自觉性得到培养,以便更好地完成高校体育目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树立以“创新教育”为思想指导,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为核心目标,以“体育俱乐部”为活动形式,以“多元性”为评价模式,以“自主管理”为制度保障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是改变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目的指向,也是真正摆脱以往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弱势地位和现实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认识“扬长教育”的重要性,思考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从转变教育观念出发,重视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以“扬长”为切入点,为成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优化体育教法 加强学法指导 提高教学效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培养跨世纪的“四有”人才,实现教育“三个面向”的宏伟目标,本文认为要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必须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优化体育教法和学法指导。同时对师生提出了优化体育教学的新要求,以及实现优化体育教法与加强学法指导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现状,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和学生实际,从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提出如何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几点意见,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全民健身作为社会化的组成部分.提出了健身运动的价值观念与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学校体育教学要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为核心.转变学校体育教育观念.以体育健身运动为准绳,建设学校体育基本框架;把健身教育贯穿于学校体育教育中.为终身体育健身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体教融合进入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以来,强调体育回归教育本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力求释放体育的育人功能与价值,并解决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已成为助力高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研究认为:体教融合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导向体现为推进“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正确贯彻;推进“教会、勤练、常赛”有效落实;推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体教融合视域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体育人文内涵流失,育人环境有待改善;课程内容缺乏特色,专业特点有待凸显;竞赛体系不完善,覆盖面有待提升;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合理性有待提高;退役运动员、教练员缺乏系统培训,教学能力有待增强。体教融合视域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路径选择为构建体育教学人文环境,增强以体育人实效性;打造强特色体育品牌课程,满足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完善竞赛体系,激发资源整合与协同育人活力;构建多维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建立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过渡期培训体系,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大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肩负着培养和造就一代具有较高体育素养、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体魄强健的跨世纪人才的重任。完成这一重任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因此.探讨21世纪体育教师知识、能力结构以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是体育教师应认真研究和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当前形势下"体教结合"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文献法、典型调查法等实证的方法,结合现阶段我国体育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分析了体教结合道路形成的必要性,并有效的提出了“体教结合”的运作方式,为积极探索出一条成功的“体教结合”之路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从而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篮球运动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我国在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培养方面存在的弊端。主张通过“体教结合”的途径,从单纯的追求竞技成绩转变到追求运动员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并借鉴美国篮球“体教结合”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培养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亟待关注的5个问题和3个建议,力争使体育和教育达到深层次、实质性的结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篮球运动员。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高校研究生体育工作的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高校研究生体育工作的现状。以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总目标、现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等理论为依据,提出研究生体育应以“终生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增强研究生体质与健康为主要任务,培养研究生健全的、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和生活挑战的体魄和心态。同时注意挖掘和发挥研究生所学知识与多学科的优势,为科技兴体服务。  相似文献   

14.
对香港、广州、北京、上海、福州、苏州在职中学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未来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以及在校学习课程的模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香港和内地在职中学体育教师对未来体育教师能力培养及知识结构认识上有很多相同之处,然而由于两地在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差异,对能力及知识结构重要性的排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俞林钟 《当代体育科技》2020,(11):161-161,16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无论是学校方面还是社会方面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小学体育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培养小学生五育观念及能力的重要学科,改变以往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已然已成为每个教师都应深思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从"趣味游戏,激发体育兴趣""探究游戏,培养体育意识""竞赛游戏,加强体育训练""3个方面进行分析,谈一谈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中的应用探究。  相似文献   

16.
试论终身体育与体育观念更新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随着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国社会开始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体育锻炼在社会生活中变得日益重要。如何使体育教育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本文尝试着从理论上探讨了这一问题。文章论述了引进“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意义,提出当前应改变过去狭隘的“小”体育观念,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来重新认识体育的作用与价值,建立广义体育观和体育文化观,并提出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的现状与改革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龚婉敏 《体育学刊》2001,8(3):80-82
围绕高等学校在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中,大学生在体育方面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进行研究。提出将理论课和实践课(教材、课时、成绩)按1:1的比例组织实施的改革设想,改变传统的以重复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旧的教材体系,建立以强身育人、传授体育健康知识、加强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培养、形成终身体育思想为中心的新内容体系,使学生能自觉地运用在课堂上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指导自己长期参与体育锻炼,投身到全民健身的行列。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校"传统型"与"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比较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刘志敏 《体育学刊》2003,10(2):78-80
对我国普通高校“传统型”、“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特点进行比较研究。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体育教学改革出现的新事物,实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与爱好。有利于保持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的连续性,有利于把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过程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近几年,我国部分高校结合本校的实际实施了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并收到较好的效果,它必将成为面向21世纪我国高校最具有生命力的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的体育教师教育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第1阶段(1949~1990年)强调"培训",关注体育教师数量的增加;第2阶段(1991~2008年)强调"学习",关注体育教师质量的提高;第3阶段(2009年至今)强调"发展",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发展观的体育教师教育凸显了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立足于被理论浸润的日常化教育实践是体育教师教育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及对体育师资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研讨,树立新的体育观和人才观;主要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进行研究;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培养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终身体育教育将起主导作用。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变化,必将促进高校认真思考体育师资培养的目标、方向,选择适应培养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新型体育师资的教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