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全球化、后现代与东方体育文化的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性之结果的全球化进程向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全球化的后现代特征却为东方体育文化的复兴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在此背景之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东方体育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奥林匹克文化与东方体育文化的碰撞、涵化,将是其复兴的希望,也是世界体育文化良性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体育全球化形式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在以西方体育为主的体育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几点对策。全球化是一个国家与国家开放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人类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实现相互沟通、以求达到更多共识的世界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文化正日益趋向于世界性与民族。  相似文献   

3.
奥林匹克运动是体育全球化的产物,又是推动体育进一步全球化的动力。奥林匹克逐步扩展到全世界的过程,就是体育全球化最好的例证。而汇聚世界各国参赛者的奥运会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奥运会成为体育全球化的表征,是体育全球化最直接的体现。奥运会的出现与发展加速了体育全球化的进程,体育全球化同时也拓展奥运会的范围、增强了奥运会的影响力。以奥运会为表证的体育全球化将促进世界体育文件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奥林匹克全球化时代的体育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球化是近代体育产生的时代背景,后者也具备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共存的意旨。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催生了和平国际主义的理想;另一方面,体育的国际竞争增强民族认同感、提高民族凝聚力。伴随奥林匹克全球化进程,政治民族主义的刚性对抗被文化民族主义的"软实力"博弈所取代,各民族体育文化的多元与共生景象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文化学视角对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冲突的成因和后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体育文化的冲突是在人类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实质是体育价值体系的冲突;冲突的后果表现为对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对民族认同的冲击以及体育文化霸权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奥运后中华民俗体育发展之文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奥林匹克竞技运动已成为当今世界体育文化的主体,文章就2008奥运后的中华民俗体育发展问题从文化视角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表明:“平民体育”的民俗体育观念深入民心,现代体育管理理念加强民俗体育组织管理,文化传播语境转型促进民俗体育文化交流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民俗体育发展带来的契机。当代社会中民俗体育的主要功能是休闲和娱乐,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文化形式,朝着商业化的方向发展是民俗体育发展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7.
文化需要自觉与融合,无疑,这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趋势。体育文化是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由此,东西方体育文化也势必需要自觉与融合。现如今,东西方体育文化存异互补,奥林匹克作为桥梁使得二者融会贯通。虽然其间有些许差异存在,但东西方文化是同源于人类文化的,而且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正可谓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推进全球性的体育文化认同,从而凝聚成具有共同体育文化内涵的群体特征;奥林匹克文化体现了当前体育文化认同的总趋势即以欧美为主导的体育文化认同;只有建立"建构性认同"方式,才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9.
体育全球化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体育全球化的实质是欧美化。奥林匹克是当今体育思想、组织制度、内容形式的集大成者,欧美中心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特征是“输出”意识强烈、排他性、强化认同。欧美中心主义的体育全球化与人类的理想是相冲突的。在新的世纪,体育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但体育全球化必须以文化的差异为基点,充分认识世界体育发展主体的多元性。中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是体育发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综述法,对体育全球化的动力进行研究。认为: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构成体育全球化的社会推力;国家政治和体育文化流动构成体育全球化的社会拉力;国际体育组织的外部压力与奥林匹克创始人的理想构成体育全球化的内在活力。此三股力量(推力、拉力和活力)构成体育全球化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贺龙体育思想的形成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气息,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契合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加充分地展示了我国体育事业的风采,贺龙体育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贺龙体育思想与中国政策、奥林匹克运动会文化之间的渊源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剖析,并对贺龙体育思想在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之路做前瞻性且合理性分析,旨在使其更好的指导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的内涵及发展的契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西方体育标志)在全球化过程中,在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影响下,呈现出文化的单一化倾向,这种文化的单一化倾向威胁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的思想无疑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及不同文化共存提供了思想源泉,并以此为契机,实现我们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 ,从多角度对近年来我国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文献进行研究 :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与精神 ;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 ;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 ;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与经济 ;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与文化 ;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体系 ;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存在问题与改革 ;关于 2 0 0 8年北京奥运会的研究。旨在进一步加深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认识 ,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与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形态。21世纪中西体育文化的交融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这一历史趋势中,必须理性的审视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的交融并不是民族文化的泯灭。中西体育文化由冲突、保持、借鉴吸收到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中国传统体育的相对独立性,本就是为世界体育文化的繁荣在作贡献。2008北京奥运,将为中西体育文化的交融和共同发展搭建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原始时代体育化,是一种既与其他原始化形态有着网络式的交织关系,又有着相对独立发展轨迹的社会化现象。根据对原始时代体育化表现形态的分析,认为在考古学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除了首先注重考古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更要把体育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实证材料,把原始人活动的精神图景和民族学材料,把个体发生的逻辑意义、群体发生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献的描述结合起来,这正是从理论的高度总结原始时代体育化发生、发展及其演化规律与现象的最重要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明魁 《山东体育科技》2004,26(3):62-63,68
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具有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显著特点作为切入点,论述了全球化趋势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民族性的影响及发展状况。同时提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只有立足自我,进一步整理和提取其精髓,才能应对全球化,为自身的发展找到一个有力的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7.
试析在奥林匹克运动冲击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方法,在民族审美心理基本特征和哲学基础上,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分析了奥林匹克运动冲击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不同历史文化之间的冲突。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契合上,探讨了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渗透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李雯雯  程茜 《体育科研》2024,(1):30-36,43
奥运会项目图标是奥运会体育项目的图形展现,代表了每届奥运会的面貌和主办国的国家形象。通过文献资料法,梳理了项目图标的视觉呈现和功能的演变历程。总体而言,图标的形成和发展与奥运会赛事、社会科技发展以及主办国的文化紧密结合。与往届经典图标对比,2024年巴黎奥运会图标设计改变了以往项目图标的视觉呈现形式,在图标中呈现体育器材以凸显体育项目。图标以“荣誉徽章”的样式凸显了情感联结功能,既体现了每个体育项目的独特内涵,又让参与奥运会的人们团结在一起,提升了人们在奥运会中的情感体验,满足了时代多元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北京奥运会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讨论北京奥运会主题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渊源的基础上,探究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关系,进一步论述北京奥运会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全面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与后奥运时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试论奥运精神与中国体育文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华夏文化与奥运精神以及华夏体育文化与奥运文化的交汇、融合等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指出中国积极地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必将推动中西方文化的高度发展。对构建世界文化的新格局;丰富和拓展奥运精神;完善世界体育科学思想体系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