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江苏7个城市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等的980名老年人的体育消费结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因素中年龄因素对老年人的参与行为具有显著性差异影响;个体间因素中,与朋友、家人一起锻炼对老年人影响最大;自然环境因素中影响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主要有地理环境、天气、季节等3方面的影响;社区因素层面中居住环境的体育设施对老年人有一定影响,在月收入1001-2000元之间的老年人住所附近步行10min之内有收费体育场所所占人数最多;政策法规层面中,希望得到的公共保障中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保障公民基本的体育权利所选择人数最多.  相似文献   

2.
社区体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的参与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因而社区体育活动项目应适合老年人参与。同时由于社区内活动场地器械较为缺乏,因而要求社区体育中开展的活动项目对场地要求不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太极拳的特点及其价值,并探讨了太极拳在社区体育开展的优势,从而为太极拳在社区体育中广泛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泉州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袁明:泉州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参与人口比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体育人口比率偏低,体育活动项目、形式与动机呈多样化,参与体育活动次数频繁、时间较长,锻炼场所相对固定,体育消费水平偏低,缺少余暇时间、没兴趣等是影响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太原市老年人健身参与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太原市老年人健身参与的特征。数据结果显示,太原市老年人健身参与的频度、时长与时段都比较合理;有超过半数的老年人加入了社区体育活动站和老年体育协会,参与比例较高;老年人参与健身的首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参与的项目主要是散步、慢跑和太极等有氧运动;健身的场所主要是公园和社区空地。  相似文献   

5.
苏州狮山街道社区老年人健身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课题研究以苏州高新区狮山街道社区老年人健身活动为切入点,进行实地调研,实事求是地反映现阶段社区体育老年人参与健身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社区体育老年人健身的发展对策,为老年人健身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当前解决人口老年化的问题最可靠的就是发展老年人体育,老年人体育是我国大众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晚年的幸福。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芜湖市社区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项目、场所和形式、次数以及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调查表明,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存在着场地设施缺乏、科学指导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需要加强老年人理论知识、加强体育场馆建设与开发、加强社会指导员队伍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小城镇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调查等方法对影响我国小城镇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影响我国小城镇社区体育发展的个体因素是居民的文化水平、余暇时间和个人收入水平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广度与深度 ;影响我国小城镇社区体育发展的社会因素是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体育发展规划、体育社会化程度、社会环境和地方传统与习惯 ,它们对小城镇社区体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制约着小城镇社区体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周平 《精武》2012,(33):67-68
随着我国人口城市化、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区老龄人口比例将越来越高,社区体育是60岁以上人员体育活动首选地。为分析城市老龄化社区体育活动安全防范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老龄化社区特点、成因以及老年人体育安全视角,论述城市老龄化社区体育活动安全防范措施,结果认为:老年人在体育运对中更容易受伤;资金、场地和管理因素是城市老玲化社区安全隐患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强城市老龄化社区体育活动安全防范是提高城市老龄化社区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为了阐明老年人在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时的心肺功能的变化,为老年人合理、科学的健身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以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60名老年人为实验组,以不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60名老年人为对照组,测试各项心肺功能指标,发现实验组的肺活量、最大通气量、每搏输出量、心肌收缩能力和射血分数等指标均明显提高。得出结论: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对老年人的心肺功能有良好的影响,并能够抵抗疾病,保持身心健康,建议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安徽省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进行研究,发现制约安徽省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主要是残疾人综合服务基础设施缺乏、适合残疾人专用的体育健身康复器材短缺、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机构不够完善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残疾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残疾人体育指导员、积极开展残疾人社区体育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论体育锻炼行为中的"三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体育锻炼行为的本质及其“三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利用“三要素”的内在关系可以优化体育锻炼行为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体育锻炼行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与社区体育相比较,学校体育具有教学条件良好、师资力量雄厚、体育设施完善、科研成果丰富等多方面的优势。学校体育参与社区体育的身体锻炼和体育教育与研究,不仅能加快社区体育教育的发展,同时对构建和谐社区、促进社区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也有重要作用。行动研究是学校体育参与社区体育研究的好方法,其要点一是必须得到政府有关部门或体育协会的大力支持;二是最好借助于社区体育活动队完成行动研究;三是体育教师必须与体育科研人员和社区体育活动队队长很好合作;四是体育教师要尽量深入到社区体育锻炼人员中去;五是实验研究与个案研究并重;六是注意研究的动态性;七是加强与卫生工作的协调配合;八是加强与文娱活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体育行为为切入点,运用综合评定法和调查问卷法,通过分析以运动频率、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作为分组依据的不同组别间体质状况水平的差别,进而探索有效提高体质水平的锻炼方式,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每周体育锻炼频率在3次以上、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和中等强度的锻炼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但40-59岁年龄段不同组别间差别不明显,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分阶段指导计划对家庭环境下中学生进行自重训练的应用设计,探讨远程指导体育锻炼的效果和策略。对深圳市海湾中学、西乡中学两校389名中学生进行分级、分阶段的训练指导。证实自重训练的多种参照训练计划方便快捷,体能变式组合更能刺激学生尝试挑战。但也发现,受多重因素影响,训练指导存在一定的时效滞后性,执行力无法令人满意。建议加强网络监督,拓宽关注视角,根据课程不同增加其他监测指标和锻炼元素,贴近学生需求。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在建立社区体育健身服务网络中的作用和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积极参与社区体育健身服务,对建立完善的社区体育健身服务网络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校参与社区体育健身服务的积极作用,并对高校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参与社区体育健身服务进行了论述,提出高校应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参与社区体育健身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6.
彭伟 《体育科技》2013,(6):95-98,106
课余体育锻炼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发展身体素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课余体育锻炼已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锻炼场所、锻炼项目、锻炼持续时间具有明显的集中趋势;强身健体、调节情绪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价值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明显不足,这主要与学习任务繁重、缺乏兴趣、缺乏喜爱运动项目等因素有关.同时,在余暇时间安排方式、锻炼项目、锻炼场所、锻炼频度,锻炼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运动后恢复过程一直是运动生物化学研究的重点。总结近50年来的研究成果,介绍运动与身体生化适应的基本特点及身体运动能力提高的基本规律,为科学训练提供应用性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每天能够坚持锻炼,在此前提要求下,对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正是从初期培养其参与阳光体育运动,并养成自我锻炼的内部约束机制的最佳时机,为其顺利完成大学体育教育,终身受益体育锻炼带来的益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200名大学一年级男生与女生体育锻炼价值认识、坚持性意志品质的自我认识、运动技能掌握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提出培养大学一年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需从终身体育锻炼思想培养、课内体育锻炼技能培养、课外体育活动兴趣激发、加强女生锻炼的组织引导几个主要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9.
Individuals with schizophrenia have a greater risk for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e.g. central obesity, insulin resistance, hypertension and dyslipidaemia),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mortality. This risky profile may be explained by the adverse effects of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 and an unhealthy lifestyle (e.g. smoking, poor nutrition and low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physical activity has been shown to be the optimal strategy to improve both cardiometabolic parameters an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levels. Accordingly, an emerging literature of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e.g.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 has been studied in individuals with schizophrenia.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was 1) to conduct a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 of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that included some kind of physical activity (including supervised and unsupervised exercise training) and target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in individuals with schizophrenia. 2) To describe the contribu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alone by reviewing trials of supervised exercise training programmes only. A literature review via systematic keyword search for publications in Medline, PubMed, Embase and PsycINFO was performed. Many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are efficient in reduc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when combined with physical activity. Supervised physical activity has been successful in decreas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nd aerobic interval training appears to provide more benefits by specifically targeting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levels. In conclusion, physical activity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address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individuals with schizophrenia. Long-term studies are needed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and impact of exercise training programmes in individuals with schizophrenia.  相似文献   

20.
对投掷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体育科学技术和心理科学理论的快速发展,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已作为一种新的训练手段和方法纳入学校业余训练之中,同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相结合,构成了现代体育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赛前加强运动员心理训练,能消除运动员各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对提高运动成绩,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