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1)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9(FGF-9)鉴别诊断 青少年双相抑郁和单相抑郁的价值。方法 选取 2022 年 9 月— 2023 年 9 月在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 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 50 例青少年单相抑郁患者为单相抑郁组,50 例青少年双相抑郁患者为双相抑 郁组。同期选取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 50 名健康青少年为对照组。 采集每组受试者血清 IGF-1、FGF-9 水平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 -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单 核细胞趋化蛋白 -1(MCP-1)水平。采用 24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估抑郁严重程度。采用 Spearman 相关分析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组患者血清 IGF-1、FGF-9 水平与炎症因子、HAMD-24 评分的相 关性。分析血清 IGF-1、FGF-9 水平诊断青少年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 积(AUC)。结果 双相抑郁组血清 IGF-1、FGF-9、IL-6 水平高于单相抑郁组和对照组,单相抑郁组血清 FGF-9水平高于对照组,双相抑郁组和单相抑郁组血清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3 组受试者血清 MCP-1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单相抑郁组及双相抑郁组 患者血清 IGF-1、FGF-9 水平均与 IL-6 水平及 HAMD-24 评分呈正相关(r=0.354~0.730;P< 0.05)。FGF-9 诊断青少年单相抑郁的AUC为 0.672,敏感度为 46%,特异度为 98%。IGF-1、FGF-9诊断青少年双相抑 郁的AUC分别为 0.711、0.792,敏感度分别为 40%、58%,特异度分别为 80%、98%;两者联合诊断青少年 双相抑郁的AUC为 0.805。结论 IGF-1 可能是区别双相抑郁和单相抑郁的预测因子,FGF-9对于诊断 双相抑郁和单相抑郁均有意义,FGF-9 联合 IGF-1 对诊断青少年双相抑郁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和现象学上的异同。方法以单相抑郁144例和双相抑郁96例为研究对象,对两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进行对照分析,以基线和治疗6周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评价疗效。结果单相抑郁患者中家族史阳性率低,合并焦虑、自杀意念多见,治疗6周时总有效率为72.2%,而双相抑郁患者中伴激越、精神病性症状、不典型抑郁症状突出,治疗6周时总有效率为52.1%。结论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临床特征及现象学方面有所不同,单相抑郁治疗效果更好。发病年龄早、有家族史、外向个性、临床表现伴不典型抑郁表现等因素可能提示为双相抑郁。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入组2012年6月-2013年1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单相抑郁障碍(单相组,n=72)和双相抑郁障碍(双相组,n=64)患者,收集并分析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抑郁症状。结果单相组女性及已婚患者比例均高于双相组(χ2=18.74、4.68,P0.05或0.01);双相组平均起病年龄小于单相组(t=-2.13,P=0.035);双相组性格外向者比例高于单相组(χ2=9.74,P=0.002);单相组有病前诱因者比例高于双相组(χ2=18.96,P0.01);双相组伴不典型抑郁症状者比例高于单相组(χ2=24.60,P0.01);双相组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于单相组(Z=-5.37,P0.01);单相组HAMD-17总评分及躯体化焦虑和食欲减退因子评分均高于双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8~-2.06,P0.05或0.01)。结论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在性别、婚姻状况、发病年龄、是否有病前诱因、是否伴不典型抑郁症状、既往发作次数及HAMD-17评分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单相抑郁与以相情感障碍遗传效应及方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中华精神科杂志》1997,30(4):199-202
为寻找情感性障碍可以能是一组异源性疾病的根据,调查了17例单相抑郁和96例双相情感染障碍患者一、二亲属中的情感性障碍患病率,并对二组亚型的遗传效率及方式作了对照分析。结果显示,单相抑郁的家族聚集性明显高于双相情感障碍。单相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分别为131.2%和88.9%。单相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都符合多基因遗传,但单相抑郁的遗传率明显高于以相情感障碍,且单相抑郁的二极亲属同病者均集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首发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患者静息态下局部一致性(ReHo)特征,并探讨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32例单相抑郁障碍患者、26例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及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获取脑局部一致性进行分析,并进行成套认知测验(MCCB)。比较3组之间局部一致性的变化,并探讨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相抑郁组在左侧顶上小叶及顶下小叶ReHo值增加,而双相抑郁组保持相对稳定;单相与双相抑郁组比较,双相抑郁组左侧中央前回脑区ReHo值明显增高。MCCB与ReHo的改变无明显相关。结论:首发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局部功能活动差异可能是二者鉴别的生物学标记;单相及双相抑郁障碍患者ReHo差异与临床症状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高复发率单相抑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高复发率单相抑郁与双相Ⅱ型障碍的关系。方法:收集单相抑郁患者85例和双相Ⅱ型障碍患者131例,其中单相抑郁分为高复发单相组53例和低复发单相组32例。对3组的性别、年龄、发病年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轴Ⅰ诊断同病性、精神病性症状、非典型特征、复发次数、一级亲属双相Ⅱ型阳性家族史等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高复发率单相抑郁和双相Ⅱ型障碍的发病年龄、轴Ⅰ诊断同病性和抑郁症慢性化相似,而且似乎与复发关系更为密切,与双相Ⅱ型障碍阳性家族史的关系则较小。而与低复发单相组的差异较大。结论:高复发率单相抑郁可能是位于双相Ⅱ型障碍和低复发率单相抑郁之间的过渡类型,其临床特点更接近于双相Ⅱ型障碍。  相似文献   

7.
单相抑郁与双相情感障碍遗传效应及方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寻找情感性障碍可能是一组异源性疾病的根据,调查了17例单相抑郁和9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一、二级亲属中的情感性障碍患病率,并对二组亚型的遗传效应及方式作了对照分析。结果显示,单相抑郁的家族聚集性明显高于双相情感障碍。单相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分别为131.2%和88.9%。单相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都符合多基因遗传,但单相抑郁的遗传率明显高于双相情感障碍,且单相抑郁的二级亲属同病者均集中在母系。提示两者可能属异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与单相抑郁发作患者的记忆功能损害的差异.方法 收集符合DSM-IV-TR的30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和30例单相抑郁发作患者.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定两组记忆功能,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抑郁严重程度.结果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组理解记忆、延迟理解记忆、视觉再生、延迟视觉再生得分均明显低于单相抑郁发作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4.54,7.99,18.69,9.93;P<0.05).结论 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相同时,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对记忆功能的损害比单相抑郁发作对患者的影响更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单相抑郁发作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服药依从性评定量表(MARS)对284例单相抑郁发作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行1年的随访,以MARS 6分为界将患者分为服药依从组(≥6分)及不依从组(6分);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采用COX风险比例分析模型分析单相抑郁发作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具有混合特征是单相抑郁发作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危险因素(P0.01),阳性家族史、伴有焦虑症状是单相抑郁发作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保护因素(P0.05或P0.01)。结论:阳性家族史以及伴有焦虑症状是单相抑郁发作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保护因素,具有混合特征是其服药依从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临床特征的区别。方法:惧单相抑郁症患者32例,双相抑郁症患者40便,从临床的角度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单相抑郁症患者多见焦虑、自杀行为;而双相抑郁却以精神运动性迟滞突出。治疗上单相抑郁症患者抗抑郁剂疗铲明显优于舒必利,而对双相抑郁症病从舒必利与抗抑郁剂同样有效,且舒必利有药物副反应小,不易转躁的特点。结论:舒必利可作为双相抑郁症病伯首选药物,临床特征有助于对双相抑郁与单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抑郁症(单相抑郁)和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双相抑郁)患者快感缺失的症状特点。方法纳入单相抑郁患者79例、双相抑郁患者81例及健康对照者120名。采用多维度快感缺失评定量表(dimensional anhedonia rating scale,DARS)评价快感缺失,正性负性情感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PANAS)评估正性和负性情感,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条目7评估工作和兴趣。结果单、双相抑郁组分别在DARS总分及4个领域快感缺失得分、PANAS中正性情感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负性情感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单、双相抑郁组DARS总分及4个领域得分、PANAS正负性情感得分、工作和兴趣得分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伴忧郁特征的患者中,单相抑郁组在饮食领域快感缺失程度重于双相抑郁组(P0.01)。女性患者中,单相抑郁组快感缺失总分低于双相抑郁组(P0.01);男性患者中,双相抑郁组快感缺失总分低于单相抑郁组(P0.01)。结论伴忧郁特征的单相抑郁患者饮食领域快感缺失重于双相抑郁,支持单、双相抑郁鉴别关于食欲差异的临床特点;不同性别单、双相抑郁患者快感缺失有差异,但所有单、双相抑郁患者比较未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双相重度抑郁的临床特征及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地抽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住院治疗患者中单相重度抑郁患者250例(单相组)及双相重度抑郁症患者92例(双相组)的病案资料,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对照分析,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总分、5项因子分及减分率来评定MECT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双相组治愈率高于单相组,双相组的HAMD-17总分减分率高于单相组,两组差异显著(P0.01)。单相组阻滞因子减分率更高,双相组躯体焦虑化因子及认知障碍因子减分率更高,差异显著(P0.05)。双相组MECT起效次数及治疗总次数均高于单相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 (1)与单相重度抑郁相比,双相重度抑郁患者的发病年龄更早,就诊年龄更小,文化程度更高,家族史阳性率更高,病程更长,阻滞症状更重;(2)单双相抑郁的发病机制可能不同,MECT可能更加适用于阻滞症状更加明显的单相重度抑郁患者和躯体焦虑症状及认知障碍更加明显的双相重度抑郁患者;(3)MECT治疗单双相重度抑郁时均有显著疗效;与单相重度抑郁相比,MECT治疗双相重度抑郁起效更慢,治疗疗程更长,治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情况。方法:对61例双相抑郁患者(双相组)及59例单相抑郁发作患者(单相组)及2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持续操作测验(CPT)、连线测验(TMT)和Stroop色词测验(CWT),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WCST:双相组的错误总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明显多于单相组和对照组,完成分类数明显少于单相组和对照组(P均0.01);双相组和单相组的正确反应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1);单相组的错误总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均多于对照组,完成分类数少于对照组(P均0.01)。CPT:双相组3个部分的正确反应数明显少于单相组和对照组,3个部分的错误次数明显多于单相组和对照组(P均0.01);单相组正确反应数Ⅰ少于对照组,错误次数Ⅱ多于对照组(P均0.01)。TMT:双相组TMT-A用时明显长于单相组和对照组(P均0.01)。CWT:双相组色词测验A、B、C用时明显长于单相组和对照组(P均0.01);单相组色词测验A、C用时明显长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双相抑郁及单相抑郁患者均有认知功能损害;双相抑郁患者执行功能、注意功能、记忆功能和信息处理速度等认知功能损害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14.
单、双相抑郁障碍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单、双相抑郁障碍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SIA)检测 35例单相抑郁、2 3例双相抑郁和 30名健康对照的血清IL 2、sIL 2R、IL 10、IL 12水平。结果 单相组血清IL 2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双相组 (P <0 0 5 ) ;血清IL 2水平降低与抑郁症的病程和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免疫学机制 ,在单相抑郁中存在免疫激活现象 ,IL 2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软双相障碍和单相抑郁患者认知功能的特点。方法:共纳入同时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抑郁障碍、Ghaemi软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56例(软双相障碍组),与其性别、年龄相匹配单纯符合DSM-IV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56例(单相抑郁组)。收集一般资料,使用可反复测查的成套神经心理状态评估工具(RBANS)进行认知功能评估,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软双相障碍组首发年龄、发作频率及阳性家族史与单相抑郁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或P0.01);软双相障碍组患者RBANS总评分、注意力得分、视空间结构及延迟记忆得分明显低于单相抑郁组(P0.05或P0.01)。结论:软双相障碍患者不仅在临床表现上有别于单相抑郁障碍患者,而且认知功能也较单相抑郁障碍患者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单相与双相抑郁患者事件相关电位感觉门控P50及P300的电生理差异。方法:用配对听觉条件/测试刺激范式,对57例单相抑郁患者(单相组)、63例双相抑郁患者(双相组)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50,P300测定,测量其P50的波幅,P300的潜伏期及波幅。结果:双相组P50的S2波幅显著高于单相组,而且双相组P50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单相组。双相组N2,P3潜伏期长于单相组,同时N2,P3波幅低于单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相抑郁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可能比抑郁症患者更严重,事件相关电位可以为鉴别单双相抑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双相抑郁及单相抑郁在免疫及应激相关因子方面的差异,探索鉴别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潜在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2018年1—12月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单相抑郁患者933例,双相抑郁患者546例.对两组人群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生物指标进行比较,生物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前额叶—纹状体通路gamma频段效能连接的差异性。方法利用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m,MEG)检测23例单相抑郁(unipolar disorder,UD)、11例双相抑郁(bipolar disorder,BD)患者和21名健康对照者静息闭眼状态下脑活动。选取眶额回(orbitalfrontal cortex,OFC)、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ACC)、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VS)、腹内侧前额叶(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VmPFC)作为感兴趣脑区,以gamma(30~48 Hz)波为感兴趣频段,利用格兰杰因果模型(Granger causal model,GCM)计算各感兴趣脑区之间的效能连接值。结果 3组gamma频段效能连接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是:右侧VS-ACC效能连接(F=3. 300,P=0. 045),其中双相抑郁组高于单相抑郁组(P 0. 05),二者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ACC-VS效能连接(F=3.453,P=0.039),其中双相抑郁组高于单相抑郁组及对照组(P0.05),单相抑郁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ACC-OFC效能连接(F=5.042,P=0.010),其中双相抑郁组高于单相抑郁组(P0.05),单相抑郁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静息态前额叶—纹状体环路活动异常,单相抑郁障碍患者高级皮层的调控能力下降,而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皮层下脑区功能活动异常增强,gamma波异常效能连接可能是区分单双相抑郁障碍的潜在电生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双相抑郁是否有必要使用抗抑郁药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双相障碍正日益被关注,学界认同这是一种具有高患病、高复发、高自杀风险和致残风险以及高负担等特征的重大精神疾病。上一期的《上海精神医学》刊登的一篇论著和述评,强调鉴别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存在着一定困难。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尽管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发作表现类似,但它们是不同的疾病。单相抑郁发作是情感、认知、意志行为的全面“抑制”,但双相抑郁则是双相障碍临床表象的一个极端,一个阶段性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与抑郁发作的关系。方法:检测及比较单相抑郁障碍63例(单相抑郁组)、双相障碍抑郁80例(双相抑郁组)及健康对照者42名(对照组)血清IL-6水平;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单相与双相抑郁发作患者抑郁症状,分析血清IL-6水平与HAMD评分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IL-6水平分别为(64.56±7.10)ng/L和(22.54±2.99)ng/L,两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62.51,P0.01)。单相抑郁组和双相抑郁组血清IL-6水平分别为(65.11±7.21)ng/L和(63.85±6.95)ng/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发作患者血清IL-6水平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r=0.19,P=0.025)。结论:单相与双相抑郁发作患者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并与其病情的严重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