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MRI检测脑池段三叉神经形态学的改变。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8月~2019年3月收治PTN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同时期7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使用3D-FIESTA序列对两侧三叉神经脑池段进行扫描,图像扫描处理使用Reformat软件,记录三叉神经脑池段的长度及各个方位(矢状位、冠状位、轴位)上三叉神经脑池段的最大横截面积。检测三叉神经根岩尖处转角、血管压迫处距离三叉神经根部的距离以及脑桥和三叉神经的角度。结果对照组左右两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最大横截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与脑桥角度、神经根岩尖处转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TN组中,患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长度短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患侧冠状位最大横截面积小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侧轴位位最大横截面积小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侧矢状位最大横截面积小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侧神经与脑桥角度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3);患侧神经根岩尖处转角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1)。PTN组患侧和健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长度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N组患侧和健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冠状位最大横截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N组患侧和健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轴位最大横截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N组患侧和健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矢状位最大横截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N组患侧和健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与脑桥角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N组患侧和健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根岩尖处转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N患者脑池段三叉神经在MRI上会有明显改变,长度缩短以及各个方位上最大横截面积的变小,为PTN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3D TOFMRA)及其后处理技术 (MPR)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 两名神经放射科医师盲法分析 38例临床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患者的 3D TOFMRA基础图像及MPR图像。结果  (1) 3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 ,MRI诊断为血管接触或压迫 31例 ,其中有症状侧血管接触或压迫 2 6例。症状侧与影像上三叉神经存在血管接触或压迫有显著相关 (P <0 0 0 5 )。(2 ) 14例以三叉神经第 2支分布区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中 ,85 .7% (12例 )血管压迫神经的中间部位 ;10例以三叉神经第 3支分布区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中 ,70 % (7例 )血管压迫神经的侧方 (P <0 0 0 5 )。结论  3D TOFMRA及MPR可清晰地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毗临血管的关系 ,血管压迫神经的部位与疼痛的区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三叉神经痛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桥池段的扩散张量成像(DTI)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经手术证实的因责任血管压迫引起三叉神经痛(TN)患者(TN组)和5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MRI和横轴面DTI成像,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值. 结果 对照组的三叉神经的ADC值为(1.76±0.98)×10-3 mm2/s,FA值为0.40±0.18,左侧与右侧三叉神经桥池段的ADC值和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TN组中B组(轻度压迫组)、C(重度压迫组)、D组(受压变形并萎缩)3组比较,ADC、FA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压迫部位ADC值增高28例,不变4例,平均AD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压迫部位FA值下降15例.不变11例,增高5例,平均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DTI对判断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有一定价值,三叉神经压迫程度越大,ADC值越高,FA值越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测量三叉神经桥池段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值,了解三叉神经桥池段各参数的特点。 方法 选择50例健康志愿者三叉神经桥池段距离脑干发出点0mm、3mm、6mm、9mm共四处,利用DTI图像与B-TFE或THRIVE图像融合成像,提高三叉神经桥池段显示的空间分辨率,并利用该图像测量并分别记录ADC值与FA值,对所有受检者行三叉神经桥池段追踪成像。 结果 受检者左侧与右侧三叉神经桥池段的ADC值和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越靠近脑干发出点,左右两侧三叉神经桥池段的各导出量越呈现左右不对称的趋势。双侧三叉神经桥池段距脑干不同距离各位置的DTI导出量分析发现:相邻两距离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脑干后随距离增加ADC值逐渐升高,但行至6~9 mm间突然回转下降;FA值在0~6 mm间随距离增加而逐渐降低,且相邻两距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行至6~9 mm间FA值不再有明显变化。 结论 DTI图像能够清晰分辨双侧三叉神经桥池段,可实现DTI各项导出量的测量。随着距脑干发出点距离的不同,各导出量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预示着DTI在明确区分三叉神经的中枢神经系统段、过渡段和周围神经系统段以及检出颅神经血管压迫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FIESTA)及三维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3D-TOF MRA)对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分析2012年2月~2015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行微血管减压术的12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术中所见、手术疗效。使用3.0 T磁共振机行3D-FIESTA及3D-TOF MRA序列扫描,重点从轴位、冠状位、矢状位上观察两种序列中患侧三叉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的位置关系,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119例患者手术中探查到三叉神经REZ区有血管压迫或接触。3D-FIESTA、3D-TOF MRA及3D-FIESTA联合3D-TOF MRA对于判断有无血管压迫或接触的总符合率分别为82.6%、74.4%、98.3%。术前3D-FIESTA联合3D-TOF MRA检查与术中所见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FIESTA联合3D-TOF MRA对判断血管类型的准确性明显高于单独3D-FIESTA及3D-TOF M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3D-FIESTA联合3D-TOF MRA可准确判断患侧三叉神经是否有血管接触,明确责任血管及其血管的类型(动脉或静脉),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提高手术疗效;对于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REZ)的形态结构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6例TN患者和20例非TN患者作为健康对照纳入研究。所有受试对象采用3.0TMRI扫描,采用可变翻转角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SPACE)分别扫描两侧REZ区的形态学结构。采取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分析三叉神经脑池段长度、三叉神经脑桥角、桥小脑角池面积和三叉神经脑池段面积。结果患侧三叉神经脑池段长度的均值、三叉神经脑桥角的均值、桥小脑角池面积的均值以及三叉神经脑池段面积的均值均小于健侧。对照组的三叉神经脑池段长度、三叉神经脑桥角、桥小脑角池面积及三叉神经脑池段面积的均值均大于疾病组。结论三叉神经脑池段较短,三叉神经脑桥角锐利,易发生神经血管冲突,临床上易导致TN;三叉神经脑池段面积缩小提示三叉神经根的萎缩性改变。MRI形态学信息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及手术决策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脑形态学角度探讨舌咽神经痛(GPN)的潜在中枢发病机制。方法前瞻性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4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27例右侧原发性GPN患者(病例组)及同期招募的27例年龄、性别、惯用手、受教育年限与病例组相匹配的健康人群(对照组)为研究对象, 并依据术中观察是否存在神经血管压迫将GPN患者分为伴神经血管压迫组(n=18)与不伴神经血管压迫组(n=9)。采用基于Matlab R2017b编程平台的SPM8软件和VBM8工具包处理受试者的全脑高分辨率3D-T1脑结构像数据, 分析不同组受试者间各脑区灰质体积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病例组患者的显著差异脑区灰质体积与其一般资料及疼痛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病例组患者左侧前扣带回、颞中回、颞横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及右侧岛叶、丘脑、顶下小叶、中央前回、颞中回、颞下回的灰质体积明显减小,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FDR校正)。与伴神经血管压迫组相比, 不伴神经血管压迫组患者双侧前扣带回的灰质体积明显减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FDR校正)。病例组患者的右侧岛...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表现,探讨MRI对因神经血管压迫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I表现,就三叉神经和周围血管的关系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I资料中,神经血管压迫、接触或可疑接触者11例,占91.7%;该12例患者均行手术,证实血管压迫或接触者12例;故与手术结果对照,MRI诊断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压迫或接触的敏感性为91.7%。结论 MRI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毗邻血管之间的关系,对三叉神经血管压迫或接触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提供术前评估和指导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MRI检查探讨颅神经疾病的发生机理以及对微血管减压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 观察手术治疗251例颅神经疾病患者与60例正常对照组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评价异位血管压迫在颅神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观察脑池段三叉神经、面神经长度及蛛网膜下腔宽度,以及面神经和脑干位置关系对手术难易程度的影响.结果 颅神经疾病患者患侧与健侧,患者患侧与健康人群血管神经接触关系有显著差异;三叉神经、面神经长度,蛛网膜下腔宽度以及面神经与与脑干位置关系都对手术的难度产生影响.结论 MRI-3DFFE序列检查能清晰显示生理状态下神经血管关系.神经血管压迫与颅神经疾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术前MRI检查对指导微血管减压手术及预测手术难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18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121为典型性三叉神经痛,60例为非典型性三叉神经痛:160例存在血管神经压迫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21例无明显血管压迫者采用三叉神经部分感觉根切断术(PSR)治疗;术后随访1~6年(平均42个月)。结果随访期末,行MVD者15例(9.4%)三叉神经痛复发,行PSR者6例(28.6%)复发;两者复发率相差显著(P〈0.05)。典型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预后明显好于非典型性患者(P〈0.05);老年组(〉60岁)和年轻组(〈60岁)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病程、临床症状、神经血管压迫与术后三叉神经痛复发呈正相关(P〈0.05)。结论对于有明显血管压迫的三叉神经痛患者MVD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于没有血管压迫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策略仍需进一步的研究。病程、临床症状、神经血管压迫可能在三叉神经痛复发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于磁共振3D-TOF-MRA及3D-FIESTA序列的3D Slicer三维重建影像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MVD治疗的58例PTN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3.0 T颅脑磁共振3D-TOF-MRA及3D-FIESTA扫描,利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影像重建,以评估神经与血管的关系,并制定手术方案。以术中所见为判断神经与血管关系的金标准。结果 3D-TOF-MRA和3D-FIESTA判断责任血管的准确率分别为77.59%(45/58),81.03%(47/58),与术中发现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53、0.762。三维重建影像判断责任血管的准确率为93.10%(54/58),与术中发现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82。三维重建影像判断责任血管的准确率明显优于3D-TOF-MRA和3D-FIESTA(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三维重建影像评估神经受压程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94(P<0.05)。术后47例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81%(47/58);11例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但无加重。出院后随访3~6个月,11例无改善病人中,2例出院1个月有改善,9例无改善、无加重;其余47例无复发。结论 基于3D-TOF-MRA及3D-FIESTA的3D Slicer三维重建影像,可以在术前很好地判断神经与血管的关系及神经受压程度,和术中观察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MVD治疗PTN的术前规划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责任血管及压迫特点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2年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21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发现责任血管类型分为动脉压迫(155例)、静脉压迫(24例)和混合压迫(33例),根据术中发现责任血管压迫特点分为接触压迫型(123例)和粘连包裹型(89例)。结果 手术总有效率为95.8%,动脉压迫、静脉压迫和混合压迫有效率分别为98.1%、95.8%和84.8%,接触压迫型和粘连包裹型有效率分别为98.4%和92.1%。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动静脉混合压迫以及术中粘连包裹可能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经MVD手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总复发率为14.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血管压迫程度、责任血管类型、术前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检查是否有血管压迫、术中是否使用神经内镜辅助及Teflon棉片使用方法与术后复发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血管压迫程度(无压迫和重度压迫)、静脉及无血管压迫、术前MRTA检查无明显血管压迫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eflon棉絮包绕法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术前MRTA检查结果有利于判断预后;术中采用Teflon棉絮包绕法分离神经血管接触可减少术后复发;对无明显责任血管压迫者,建议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不同成像序列在诊断三叉神经痛血管神经压迫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全部行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前均行MRTA检查,运用三维时间飞跃成像序列(3D-TOF)、超快平衡场回波序列(B-TFE)、T1高分辨率各向同性容积激发序列(THRIVE)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重建,观察血管神经走行关系,并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结果 MRTA检查共发现责任血管115例,三叉神经无血管压迫13例;术中观察发现责任血管122例,三叉神经无血管压迫6例。MRTA检查与术中观察情况一致121例(95%)。本组治愈106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2例。结论 MRTA检查对发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与神经关系具有重要价值,3D-TOF、B-TFE、THRIVE及MIP序列扫描可显示责任血管,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术前评估和指导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阴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运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的27例MRTA阴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中,术中显微镜下可确认责任血管19例,神经内镜确认责任血管6例,全程探查三叉神经脑池段后未见明确责任血管2例。25例可明确责任血管中,9例责任血管为动脉,15例责任血管为静脉,1例为动静脉同时压迫。显微镜难以观察责任动脉时,神经内镜可以清楚显示三叉神经根部解剖情况,明确责任动脉。术后疼痛完全缓解23例,明显缓解3例,部分缓解1例。随访4~43个月,27例症状无加重或复发。3例术后出现面部麻木,经营养神经等治疗后缓解。结论 神经内镜可提供更多的观察角度,辅助MVD治疗MRTA阴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的手术疗效,总结不同类型责任血管的处理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接受MVD的ITN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操作的要点进行介绍。结果术中见124例三叉神经根部有接触或压迫的血管,占99.2%,最常见的责任血管是小脑上动脉(SCA,占68%)其次为小脑前下动脉(AICA,占30.4%)。动脉性责任血管占96.8%,岩上静脉作为责任血管占8.8%。所有病例均有效(100%),总治愈率为96.8%。结论微血管减压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提高显微外科操作技巧,不遗漏责任血管,是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PRT)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12月PRT治疗的438例PTN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2~8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术后3个月以后再次出现三叉神经痛症状判定为复发。结果 438例中,术后复发35例,复发率为8.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典型疼痛、病程≥48个月、既往微血管减压术或伽玛刀治疗史及术前BNI分级Ⅴ级为PTN病人PRT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4个独立危险因素的比值比进行赋分,总分0~10分,其中0~5分为低风险组,6~10分为高风险组。低风险组PRT后复发率0fen[3.30%(7/212)]明显低于高风险组[12.39%(28/226);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预警评分系统预测PTN病人PRT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729(95%置信区间0.701~0.913),最佳截断值为6.0分;评分≥6.0分预测术后复发的敏感度为0.939,特异度为0.601,Youden指数为0.540。结论 对PTN病人,如果疼痛不典型、病程长、既往有手术治疗史及术前BNI分级高,PRT后复发风险高,注意密切随访。基于4个危险因素建立的评分系统对预测病人术后复发有一定的价值,有助于临床进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前三维稳态构成干扰(3D-CISS)序列和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MRI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判断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首次行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7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3D-CISS和3D-TOF序列MRI检查。以术中发现为判断责任血管的标准。结果术中发现单一责任血管56例(70.8%),2支及以上责任血管19例(24.1%),无责任血管4例(5.1%);责任血管中包含至少一条动脉73例(92.4%),单纯静脉2例(2.5%)。术前影像学检查阳性75例,阴性4例。75例阳性中,术中发现责任血管73例,未发现责任血管2例;4例阴性中,术中发现责任血管2例,2例未发现责任血管。术前3D-CISS和3D-TOF序列MRI判断责任血管的灵敏性为97.3%(73/75),特异性为50.0%(2/4),准确率为94.9%[(73+2)/79];判断责任血管包含动脉的灵敏性为98.6%(72/73),特异性为50.0%(3/6),准确率为94.9%[(72+3)/79]。结论术前3D-CISS联合3D-TOF序列MRI可用于判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尤其对于包含动脉的责任病变,准确率较高,为MVD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4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428例中,术后发生并发症38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5年、疼痛累及三叉神经第二支、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控制血压、血糖水平,并适当调整术中球囊参数,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