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联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60例重症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早期联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监测指标:入院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营养指标;2周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住院14 d,实验组营养指标三头肌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5—2016-06我科收治的96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2组均给予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脑保护、保护胃黏膜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早期(24~48h)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肠外营养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变化情况,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后,2组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下降,但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感染、腹泻或腹胀便秘、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2%,明显低于对照组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更好改善重症脑卒中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脑卒中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2组。对照组52例给予早期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53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比2组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葡萄糖(GLU)、尿胆素(BUN)等营养指标差异,同时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率、ICU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ALT、GUN及Alb等营养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6.4%,对照组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U入住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降低重症脑卒中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体内血清白蛋白等多项营养指标,住院费用低且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分析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血管病(SCVD)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的56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资料,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肠外营养支持)和研究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各28例。分别于入院当天、营养支持后10 d对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以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营养支持10 d后,研究组血清总蛋白(TP)、三酰甘油(TG)、谷丙转氨酶(ALT)、血糖(GLU)4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Ig G、Ig A、CD4/CD8水平显著升高,TLC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能给予患者必须的营养支持,改善机体调节紊乱,增强免疫能力,改善患者预后及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临床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5.
7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对患者营养状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7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仅给予静脉营养供给。治疗6周后进行营养状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营养状况以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以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可作为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2-02-2014-02于我院接受颅脑术后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每组30例。2组病人均于术后24h内开始实施等氮、等热量营养治疗7d。其中肠内营养组采用肠内营养制剂供给营养,肠外营养组采用完全静脉营养,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淋巴细胞总数、血乳酸、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结果营养支持7d后,肠内营养组前白蛋白、胆碱酯酶、淋巴细胞总数均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而血乳酸、C反应蛋白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患者营养状况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45例(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低热量肠内营养和护理)。对比护理后2组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D-LAC、DAO水平)、营养状况(TP、ALB、Hb、TFN水平)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D-LAC、DAO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营养状况(TP、ALB、Hb、TFN水平)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可减轻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利于肠黏膜屏障的修复,提高患者的营养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早期肠内营养方案对严重颅脑外伤患者胃肠功能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0-06—2013-06收治的严重颅脑外伤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1例。2组患者入院24h内开始肠内营养,试验组还同时给予益生菌。然后观察2组患者的呕吐、腹胀、胃潴留、反流、便秘及腹泻等胃肠道反应情况;观察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和肠内营养达标时间。于营养开始第0、6、14、21天检测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及淋巴细胞计数等营养指标,并比较2组患者住ICU时间。结果 2组呕吐、腹胀、胃潴留、腹泻和住ICU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反流及便秘发生例数和营养支持第6、14天空腹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营养支持第21天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首次排便时间及肠内营养达标时间早于对照组。结论在肠内营养同时添加益生菌既可以改善严重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功能,又可以提高患者机体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螺旋型鼻肠管在颅脑损伤合并重症颅内疾病患者的营养支持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治疗,治疗组给予螺旋型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体质量减轻幅度、住院费用等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发生感染、腹泻、多功能脏器不全等并发症情况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螺旋型鼻肠管对颅脑损伤合并重症颅内疾病患者进行营养支持,配合日常护理,能显著缩短康复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常规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在伤后1周左右给予肠内营养,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伤后48h内)。比较2组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1周及2周,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周观察组血清白蛋白、体质量、上臂周径(AC)、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SF)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更快地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促进疾病康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背景:大多数肝移植受者移植前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常规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有肠外营养、肠内营养两种。近年来,营养支持正在向更新、更广的方向发展,代谢调理营养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倍受重视。 目的:探索肝移植后早期安全、有效和可行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肝移植后早期(移植后1~7 d)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受者45例,随机摸球法分成3组,即肠外营养支持组、肠内营养支持组、代谢调理组(肠内营养支持+谷氨酰胺+精氨酸),每组15例,各组营养支持均为等热量和等氮量。通过检测肝功能、测定氮平衡、观察术后营养支持并发症发生等手段,分析比较3种方法的疗效。 结果与结论:纳入患者4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和代谢调理营养更能有效地改善受者移植后营养状况,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与肠内营养相比,代谢调理营养更有利于改善受者氮平衡,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有其优越性。结果提示,肝移植后早期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和代谢调理营养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引入以循证为基础的早期营养支持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4例; 对照组术后行早期常规营养支持干预,观察组术后行以循证为基础的早期营养支持干预; 比较2组肠内营养耐受性、治疗依从性、干预前后NIHSS评分、FMA评分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颅脑外伤后第7 d肠内营养最大输注量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引入以循证为基础的早期营养支持干预可改善肠内营养耐受性,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以及GC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观察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3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6%(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全身营养状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治疗期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肠内加肠外营养对神经危重症患者早期营养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2月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危重患者共61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肠内营养(EN)组、肠内营养(EN)+早期肠外营养(PN)组和肠内营养(EN)+补充肠外营养(PN)组。比较3组患者在营养支持前和营养支持1 w后的血清蛋白水平及免疫指标情况。结果单纯EN组患者入院1 w后血清蛋白水平较入院时比较均降低,其中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降低,具有显著差异(P<0.05);EN+早期PN组、EN+补充PN组患者入院1 w后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较入院时比较均有升高,具有显著差异(P<0.05);EN+早期PN组、EN+补充PN组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较EN组升高,具有显著差异(P<0.05);EN+早期PN组、EN+补充PN组治疗后TLC升高明显,显著高于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早期PN组治疗后前白蛋白指标较EN+补充PN组升高,具有显著差异(P<0.05);EN+早期PN组营养支持治疗后患者Ig A、Ig G较单纯肠内营养支持后升高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内(1 w)单纯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导致血清蛋白下降和营养不良。急性期(1 w)内,肠内、肠外联合营养较单纯肠内营养可改善神经危重症患者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早期添加肠外营养能改善危重患者的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肠内与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入住IC U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32例)和肠外营养组(28例),观察2组营养状态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后相比,2组营养参数均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2组营养参数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肠内营养组的并发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P<0·01)。结论营养支持治疗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肠内营养的并发症优于肠外营养,临床应尽可能开展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将68例年龄≥75岁的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和延迟肠内营养组(DEN组)各34例。EEN组在急性卒中发病24h内给予肠内营养,DEN组在发病72h内根据病情给予肠外营养(PN),观察72h无消化道出血可启动肠内营养,观察并比较2组应激性溃疡出血(SUB)的发生率。结果 EEN组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低于DEN组(P0.05)。结论对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可降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改善预后,效果优于延迟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6—2016-06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鼻饲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比2组患者营养状况、胃肠功能情况、日常活动功能状况、神经功能状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营养学各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肠功能紊乱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BI评分和NIHSS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减少(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可有效纠正患者代谢紊乱状况,使机体免疫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明显减少并发症,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添加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在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符合标准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80例,根据营养支持方法分成对照组(40例)及观察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营养支持(牛奶、蔬菜汁、果汁等)治疗,观察组予以肠内营养添加谷氨酰胺[肠内营养混悬液(TPF-FOS)+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3周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白细胞介素-6(IL-6)、IL-8水平,以及治疗3个月GCS评分和GOS评分。结果 治疗3周,观察组H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虽然两组ALB平均呈下降趋势,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IL-6及IL-8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但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3个月,观察组GCS评分和GO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肠内营养添加谷氨酰胺,不仅改善病人营养状况,还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住院治疗的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降颅内压、保护脑细胞、预防感染、保护胃黏膜和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早期留置胃管鼻饲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液恒速(100ml/h)灌注,开始为500ml·d-1,后逐渐加量至1000~2000ml·d-1。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研磨水化后自胃管注入,1260mg·d-1×14d。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营养状况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14d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水平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GCS评分较前明显上升(P0.05、P0.01),且观察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14d期间,观察组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3.85,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脑卒中疗效较确切,可明显提高患者GCS评分,改善其营养状态,减少或预防并发症发生,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20.
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伤后36~48h置胃管开始能全力鼻饲,对照组于受伤2d后予肠外营养支持,等肠鸣音出现后(5~7d)开始渐转为肠内营养.2组在营养支持前及2周后分别测定血生化指标: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及淋巴细胞总数(TLC)、肝功、肾功、血糖、电解质,同时观察各组在治疗中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组的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使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获得较多的热能和蛋白质,增加机体抵抗力,纠正负氮平衡,促进创伤组织和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