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内镜下鼻中隔整形鼻整形术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中隔整形、鼻整形术鼻腔功能和外鼻形状达到最佳状态的方法.方法:①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整形、鼻整形术.术中只剥离偏曲侧黏软骨膜、黏骨膜,分离软骨与骨的错位连接,骨折偏曲的筛骨垂直板和七颌骨鼻嵴,骨折或楔形切除软骨条,重新整复鼻中隔软骨与骨,使其保留黏膜-(软骨-骨)-黏膜3层解削结构,并处于双侧鼻腔外侧壁中间,保证双侧鼻腔有适当并相等的容积和宽度.②取方形软骨后下缘为鼻小柱和鼻翼整形材料,保留方形软骨前下缘,从而保证方形软骨对鼻尖部的支撑作用.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无论是功能还是外形,均取得满意疗效,无并发症出现.与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相比,疗效得到提高,手术时间缩短及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鼻中隔整形术不仅能保证3层解剖结构,而且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上明显低于传统手术.②鼻中隔方形软骨前下缘对鼻尖部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鼻整形术中应避免取方形软骨前下缘为材料,而要取后下缘,这样才能保证方形软骨对鼻尖部的支撑作用不被破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中隔骨、软骨栅状缝合回置法治疗青少年鼻中隔偏曲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全身麻醉下行黏膜下鼻中隔骨、软骨上至鼻顶,下至鼻底的大块切除,体外修平鼻中隔软骨部侧突的嵴突,依据软骨部、骨部偏曲弧度的大小,将软骨纵行切割成宽0.3~0.5?cm条状,骨部则采取骨折取平或修剪成平直块状,用5°带针可吸收线将相邻软骨条中上及中下1/4处,骨、软骨间及骨、骨间间断缝合固定,缝合间距0.1?cm,将骨、软骨栅回置,缝合切口。结果患者均无并发症,随访2~3.5年,患者鼻腔通气良好,无鼻小柱回缩、鼻底增宽等外鼻形状改变,鼻中隔居中无穿孔,用力呼吸鼻中隔无飘动。结论鼻中隔骨、软骨栅状缝合回置法治疗青少年鼻中隔偏曲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患者,女,27岁,主诉右鼻腔流脓涕有异味1年,鼻涕中偶尔伴有血丝,伴有头痛,门诊鼻内镜下见右侧总鼻道黑褐色占位,表面污秽,触之坚硬如石,因肿块阻挡未窥及右中鼻道及嗅裂区,鼻中隔左偏,平中鼻甲水平有前后向骨嵴,左侧中鼻道及嗅裂区未见异常。鼻窦CT:右鼻腔下甲与鼻中隔之间致密灶大小约2 cm×1.7 cm,右下鼻甲受压外移,部分骨质吸收,该肿块与鼻底有一定距离,鼻中隔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经唇龈沟径路治疗鼻中隔软骨前脱位的手术方法。方法 所有鼻中隔软骨前脱位的患者均经唇龈沟径路行鼻中隔矫正。直视下于唇龈沟作一横切口,分离两侧中隔软骨膜,还纳脱位的鼻中隔。结果 患者鼻腔通畅,鼻堵、流涕等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治愈率100%,未发生鼻尖塌陷、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经唇龈沟径路治疗鼻中隔软骨前脱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鼻中隔软骨位于鼻腔中线自上而下与侧方软骨连接,是鼻的重要支持结构。鼻中隔成形术和鼻中隔矫正术应特别注意保护鼻中隔的“L”形结构。这种结构一直延伸到鼻尖(图1),以保证鼻背一定形状。如缺失可引起鞍鼻或鼻背塌陷,其前角位于“L”形软骨的膝部,通过鼻内韧带支持鼻下外侧软骨,如缺失可引起鼻尖缺如;“L”形软骨片尾部支持的丧失可能导致鼻尖和鼻  相似文献   

6.
萎缩性鼻炎的特点是鼻粘膜和鼻甲萎缩,伴有结痂和鼻通道异常开放。在某些病例,同时伴有鼻中隔偏曲,萎缩性变化仅见于凹侧,如果偏曲明显,鼻中隔凸侧出现阻塞症状。鼻腔过分宽大被认为是产生萎缩性鼻炎的原因之一,过去大多数手术方法是缩窄气道,减少通过鼻腔的气流。当萎缩性鼻炎伴有鼻中隔偏曲和鼻阻塞时,治疗的目的是减小凹侧的通气腔与减轻凸侧的鼻阻塞。作者所采取的鼻中隔成形术,就同时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鼻中隔及下鼻道黏骨膜瓣修复前颅底缺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利用鼻中隔和下鼻道黏骨膜瓣对前颅底部分骨质缺损和脑脊液鼻漏进行修补的研究。方法在 2 0具尸头上测量鼻中隔和下鼻道黏骨膜相关径线的数值和面积。结果 鼻中隔黏骨膜瓣面积为 17.0 6cm2 ,下鼻道黏骨膜瓣面积为 6 .16cm2 ,鼻中隔和下鼻道黏骨膜瓣面积为 2 3.2 2cm2 ,即可覆盖前颅底约 5cm× 4 .5cm以下的骨质缺损。结论 在鼻腔、鼻窦肿瘤侵蚀到前颅底的手术病例中 ,对于骨质缺损较大和 /或形成脑脊液鼻漏时 ,可据此数据转移适当的鼻中隔黏骨膜瓣同步修补前颅底骨质缺损 ,若缺损过大可将鼻中隔骨与软骨一并转移或联合下鼻道黏骨膜  相似文献   

8.
例 1 男 ,6 0岁。主诉鼻部肿胀 1年。 2 0年前患者因双侧鼻阻曾在外院行鼻背部鼻小柱肿瘤切除术 2 0余次。病理诊断为鼻小柱黏液瘤。 1年前再次出现双侧鼻阻 ,鼻外形肿胀。查体 :鼻外形畸形 ,鼻背部可见多个呈节结状突起 ,色灰青、质硬、表面光滑、活动度差 ,鼻小柱缺损 ,双侧鼻腔可见巨大半球状肿物 ,基底为鼻中隔软骨段 ,双侧中、下鼻甲受压变形 ,整个鼻腔变窄 ,硬腭无塌陷。鼻咽镜检查 ,未见异常。鼻窦X线摄片 :上颌窦筛窦未见骨质破坏 ,胸片 :未见异常。于2 0 0 1年 8月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鼻梁正中切口。翻揭二侧鼻背 ,暴露鼻中隔…  相似文献   

9.
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的手术技巧及其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全部行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将鼻中隔方形软骨尾端、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结合处、鼻中隔软骨下端与犁骨、上颌骨鼻嵴与腭骨鼻嵴结合处分离,并将在此形成的三条受力线及核心受力区切除条形软骨和骨质,解除导致鼻中隔偏曲的应力,从而达到矫正鼻中隔的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156例中,治愈134例,好转22例。结论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安全可靠,效果满意,最大限度保留了鼻中隔正常组织结构,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符合鼻中隔偏曲产生的生物力学规律,将手术上升到微创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复杂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疗效及手术体会。方法:对52例高位后段、巨大嵴突和棘突、多种弯曲形态并存、鼻中隔骨折脱位及需二次矫正偏曲,经鼻内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冠状位)确诊的患者采用经鼻内镜下偏曲矫正术,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52例患者鼻中隔矫正效果满意,鼻腔通气良好,无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及鼻梁塌陷等症状。结论:在鼻内镜下行复杂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照明度好,视野清晰宽广,精细准确,保持了鼻中隔稳定性,安全、微创,符合鼻生理功能的需要及微创手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小涎腺癌多发生于口腔,发生于鼻中隔者甚为少见,现报告1例。患者女,14岁。因左侧鼻腔进行性阻塞,涕中带血1年。近2个月鼻阻塞加重。流鼻血,以鼻中隔血管瘤于1996年5月6日收住院。一般检查正常,耳、咽检查未见异常,鼻部检查,外鼻正常,左侧鼻中隔前端(相当于立特区稍后)有—1.5×1cm大小的肿物,颜色暗红,表面不光滑,呈乳头状。基底大、质硬,触及易出血,堵塞鼻腔与下甲及中甲接触,嗅裂有间隙,下鼻  相似文献   

12.
鼻声反射和鼻腔测压评价鼻中隔矫正术对双侧鼻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鼻中隔矫正术对双侧鼻腔的影响。方法:用鼻声反射和前鼻主动测压法对22例鼻中隔矫正术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进行测试,其中3例行双下甲成形术,1例由于单侧鼻腔完全阻塞术前未能测出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数值,2例宽敞侧鼻腔行右下甲成形术,予以排除。最后纳入实验组狭窄侧鼻腔18侧,宽敞侧鼻腔16侧。记录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MCA)、NMCA至前鼻孔的距离(DCAN)、0~5cm鼻腔容积(NCV)和鼻阻力,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鼻测压结果:偏曲侧鼻腔的吸气有效阻力术后比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而宽敞侧吸气有效阻力术后较术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声反射结果:偏曲侧鼻腔收缩前,0~5cm NCV和NMCA术后比术前明显增大,DCAN明显前移,3项指标均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宽敞侧鼻腔收缩前,0~5cm NCV术后比术前轻微增大,术后NMCA较术前轻微减小,DCAN较术前后移,3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收缩后,0~5cm NCV术后比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NMCA较术前轻微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矫正术对偏曲侧鼻腔的功能和几何形态有明显改善,对侧宽敞侧鼻腔的通气功能和几何形态无明显恶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方法和完整保留鼻中隔软骨的可行性。方法2009年3月~2012年6月鼻内镜下行较完整保留鼻中隔软骨的鼻中隔矫正术128例,根据偏曲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切口部位。鼻中隔软骨部单纯偏曲和/或上颌骨鼻突偏曲行偏曲侧Killian术式切口,复杂型偏曲均行左侧Killian术式切口,筛骨垂直板C型偏曲、棘突和梨骨嵴或棘突行偏曲前方0.5 cm处切口。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128例鼻中隔偏曲均一次性得以矫正,其中治愈112例(87.5%),好转16例(12.5%)。所有患者术后双鼻腔通气良好。结论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具有视野清晰、微创、精准等优点,对不同类型鼻中隔偏曲选择个性化切口和术式可完整保留软骨支架、出血量少、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并引起鼻腔通气功能障碍或产生症状者,偏曲侧鼻腔通气引流受阻,可导致鼻阻塞或反射性头痛或鼻出血、鼻一鼻窦炎、鼻息肉、真菌陛鼻窦炎等鼻部疾病。其最好的疗法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目的在于:解除因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阻塞或鼻出血症状;保证手术中良好地暴露中鼻道和相应的鼻窦引流;去除鼻部疾病的病因或诱因。鼻中隔手术已成为内镜鼻窦手术中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蝶窦疾病和外伤的外科治疗或通过蝶鞍环钻术切除垂体肿瘤时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入这些解剖结构的手术途径。尽管类似的外科操作已有很久的历史,许多学者仍然注意对其不断的改进。著者根据210例头骨和40具尸体的测量,认为通过鼻腔进入这些解剖结构较为合理,即首先在鼻入口部切开鼻中隔,分离鼻中隔粘膜时在软骨膜和骨膜下形成两个隧道样的通道,其中之一在鼻腔底,另一个在鼻腔穹窿。之后,在此二隧道内做两个直线形切口,切断方形软骨、垂直板、犁骨等;切口之一在鼻腔底,即沿着下部的隧道通路;另一个在鼻腔穹窿,沿着上部的隧道通路。结果使鼻中隔粘膜不破坏而鼻中隔本身成为活动的可移向一旁,形成手术的通道。切除蝶骨嘴,剖开蝶窦,取除蝶窦内粘膜,在良好的照明下并借助于鼻镜,可看到蝶窦穹  相似文献   

16.
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切口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内镜鼻外科的不断发展 ,鼻内镜下鼻中隔手术已得到了耳鼻咽喉科医师的普遍认可 ,因此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1〕切口的选择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根据鼻中隔偏曲的部位、形态和范围 ,选择恰当的手术切口 ,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岁岁 ,平均 2 9岁。Kiillian手术切口 2 5例 ,鼻前庭皮肤“L”形切口 1 6例 ,鼻中隔骨软骨交界处黏膜纵形切口 8例 ,鼻中隔棘或嵴尖部横形切口 1 1例 ,鼻中隔棘或嵴前纵形黏膜切口 6例。 6 6例中有2 8例伴有单组或多组鼻窦炎 (其中 1 0例伴有鼻息肉 ) ,43例伴有下鼻甲肥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改良切口的鼻中隔再次矫正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鼻中隔矫正术火败的37例患者行鼻内镜下改良切口的鼻中隔再次矫正手术,手术切口即在鼻小柱后方、鼻中隔软骨尾端前缘,上自鼻中隔软骨尾端顶部,向下延至鼻腔底部;然后沿此缘依次切开皮肤及黏膜,暴露软骨膜,自前向后将鼻中隔黏膜及粘连的纤维组织切开分离,切除偏曲部分骨质。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鼻中隔偏曲矫正良好,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鞍鼻或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下改良切口的鼻中隔再次矫正手术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手术方式,可以对两侧鼻中隔黏膜之间粘连的纤维组织直接进行切开分离,具有…m少、视野清晰、容易分离、黏膜张力小不易损伤、手术时间短等优点,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大大降低了鼻中隔再次矫正术的难度和风险,术后疗效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鼻外进路鼻中隔鼻成形术直接暴露鼻的软骨和骨性结构,手术在直视下进行。儿童的鼻成形术主要是处理鼻中隔问题,本文旨在介绍作者在这方面的经验。1972~1984年间作者行鼻外进路鼻中隔成形术15例,男10,女5,年龄10~17岁,8例在15~17岁之间,有4例小于10岁。8例以往作过鼻中隔成形术。所有病例都有鼻塞,3例术前作了鼻腔气流阻力测定,1例术后重复测定,鼻腔气流阻力显著减低。手术:仰卧位,全麻气管内插管,以浸有5%可卡因液的棉片置鼻内15~20分钟,以含肾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浸润软组织,沿下侧软骨(即大翼软骨)外侧脚尾端边缘向内切开双侧鼻前庭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65岁,因鼻堵1年来诊.5年前曾行鼻中隔腺样囊性癌切除术.术时采取鼻侧切开径路,切除鼻中隔肿瘤,保留筛骨垂直板及左侧黏骨膜,保留方形软骨及黏软骨膜.术后患者未按时复查.查体于颈部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右侧鼻颊沟见手术疤痕,右侧鼻腔见粉红色肿物,质稍韧,将鼻中隔方形软骨挤向左侧,鼻中隔与左侧鼻腔外侧壁相贴,于右侧鼻腔取活检,病理报告为腺样囊性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歪鼻并鼻中隔偏曲同期整形手术的可行性,改进手术方法.方法:设计横鼻小柱基底部至两侧鼻翼缘中部的蝶形切口,掀起鼻下端皮瓣,显示鼻中隔、隔背软骨和鼻骨.手术中拱顶石区的分离、固定是歪鼻整形的关键;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和上颌骨鼻嵴分离、整形是鼻中隔整形的关键;两侧鼻腔放入等量凡士林纱条或膨胀海绵,起到鼻腔内固定和防止鼻中隔血肿作用;24 h后分上、下午取出堵塞物,能减轻鼻腔填塞痛苦;鼻外固定作用不大,可省略不做.结果:本组268例,经6~24个月随访,满意228例,基本满意40例.结论:歪鼻并鼻中隔偏曲联合整形术,解决了歪鼻的美容问题和鼻中隔偏曲矫正后鼻功能重建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