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探讨语后聋成人人工耳蜗使用者感知音乐音调的能力。方法使用慕尼黑音乐经验问卷(Munich music questionnaire,MUMU)评估12例听力正常受试者(听力正常组,男5例,女7例)与12例人工耳蜗使用者(人工耳蜗组,男5例,女7例)的年龄与音乐经验的匹配程度。使用Fitzgerald等开发的人工耳蜗音乐评估软件(MuSIC)中的音调辨差阈值测试、旋律辨别与和弦辨别测试评估人工耳蜗使用者的音乐音调感知能力。结果听力正常组与人工耳蜗组的年龄与音乐经验相匹配。人工耳蜗组F3调的音调辨差阈值平均为16.2个1/4音,C4调的音调辨差阈值平均为6.2个1/4音,均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P<0.05)。人工耳蜗组的旋律辨别测试平均正确率为69.8%,和弦辨别测试的平均正确率为72.4%,与听力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耳蜗组耳蜗植入前助听器使用时间与其植入后聆听音乐的经验均与其音调辨差阈值显著相关(P<0.05)。结论语后聋成人人工耳蜗使用者的音调辨差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人,但个体差异较大,其音乐音调感知能力与人工耳蜗植入前助听器佩戴时间以及植入后聆听音乐的经验相关。  相似文献   

2.
人工耳蜗植入者音乐感知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建立测试人工耳蜗植入者音乐感知能力的体系 ,研究语后聋成人和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对音乐感知的能力。方法 构建测试用的标准钢琴音调和乐曲测试素材库 ,运用该素材库在CakewalkPro 8.0平台上进行音调和乐曲的感知能力测试 ,测试对象包括已植入多导人工耳蜗的 2名语后聋成人、8名语前聋儿童和各自的正常对照组。结果 建立了一个可用于人工耳蜗植入者音乐感知能力测试的系统。音调差异感知阈 (df/f)在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后聋成人和语前聋儿童分别为 7.78%± 6 .6 3%和 14 .4 9%± 11.2 0 % ,与各自正常人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后聋成人在熟悉乐曲测试中 ,对正确乐曲的感知差异度为 - 2 .75± 0 .35 (半音 ) ,离散度为 1.5 0± 0 .71(半音 ) ,都与正常成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运用数字音乐技术和MIDI软件建立的这一测试系统能够方便的测试人工耳蜗植入者的音乐感知能力。人工耳蜗植入者音乐感知能力不及正常人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使用者感知音乐中节奏和音色的能力.方法 选取年龄与音乐经验相匹配的听力正常受试者与人工耳蜗使用者各12名,均为男5名,女7名.应用人工耳蜗音乐评估软件( Musical Sounds in Cochlear Implants,MuSIC)中的节奏辨别、乐器识别与乐器数辨别测试评价两组受试者的音乐节奏和音色感知能力.结果 12名人工耳蜗受试者平均节奏辨别率为84.4%,与听力正常受试者(8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6,P>0.05);人工耳蜗受试者平均乐器识别率为72.3%、乐器数辨别正确率为39.2%,均低于听力正常受试者平均88.3%和73.5%的正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98和4.673,P值均<0.05).结论 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使用者的节奏辨别能力与听力正常人相似,但音色感知能力明显差于听力正常人群.  相似文献   

4.
在耳聋患者中,有一部分是一侧耳重度或极重度聋,但对侧耳尚有一定的残余听力。随着人工耳蜗植入术适应症范围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此类患者接受了单侧人工耳蜗植入(CI),形成了单耳听觉。然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音调、音乐感知以及声源定位等能力不尽如人意。于是针对那些对侧耳有残余听力的单侧人工耳蜗植入者,出现了给非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语后聋成年人工耳蜗使用者感受音乐中情感的能力。方法:使用慕尼黑音乐经验问卷(MUMU)评价12例听力正常受试者与12例人工耳蜗受试者音乐经验的匹配程度,以及他们聆听音乐的动机。使用人工耳蜗音乐评估软件(MuSIC)中的情感分级测试,评价人工耳蜗使用者感受音乐中情感的能力。选取软件库中15条测试曲目,受试者聆听每条曲目后,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分级。结果:与听力正常受试者相比,12例人工耳蜗受试者由于情感需要而去聆听音乐的动机明显降低,他们对悲伤或欢快乐曲的感受与听力正常受试者基本一致,但存在个体差异大的特点。结论:语后聋成年人工耳蜗使用者感受音乐中情感的能力与听力正常受试者相近,但他们由于情感需要而去聆听音乐的动机明显差于听力正常受试者。  相似文献   

6.
1声电联合刺激出现背景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手术的研究方向应该与植入者更高的要求一致。世界上有超过一半的语言显著依赖音调,精细听力的缺乏降低了语言的感知能力,植入者无法获得精细听力,如对音调的细微感知能力,便无法同常人一样去欣赏音乐[1]。目前的技术手段尚没有完全揭  相似文献   

7.
【导读】本文描述了在植入人工耳蜗的儿童和成人的中文四声识别。中文四声指的是汉语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文四声的声学关联主要是基频(F0)随着时间的变化,辅助声学关联包括时程和时域包络。四声的时程不同,时域包络与FO随时间的变化相关。人工耳蜗提供相对较少的频域信息,因为其设计提供很低的频率分辨率。人工耳蜗良好的保存了信号时域信息。研究表明通过人工耳蜗进行中文四声识别时,时域和频域的信息可以互相弥补达到一种权衡。也就是说,当时域信息贫乏时,受试者需要更多的频域信息,当频域信息有限时,受试者则需要更多的时域信息来达到同样的四声识别水平。当时域和频域信息相矛盾时,受试者还是更偏向于使用频域信息。因为人工耳蜗的频率分辨率低,植入人工耳蜗的儿童的四声发育普遍存在问题而且呈现很大的个体差异。有些儿童的四声识别水平可以和正常儿童相仿,有些却只达到机会水平。统计数据表明,这些儿童平均四声识别与听力正常的儿童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因为得不到正常和正确的听力反馈,这些儿童的四声发声也与正常儿童不同。他们的音调发声的F0变化和正常儿童类似,有的甚至变化范围更大,但是变化的方向却与四声的变化不符合。人工耳蜗植入的年龄对这些儿童的四声发育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越早植入的儿童,四声发育越接近正常水平。研究还表明在成人使用人工耳蜗的病人中,他们的四声识别水平和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相关。四声识别较好的成人人工耳蜗使用者,更能探测歌曲音调的细微变化。这可能是因为四声识别和音乐识别在电听觉中源于相同的机制。因此,如何改善人工耳蜗使用者的四声和音乐感知将是我们科研和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相似文献   

8.
语后聋成人耳聋患者在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后在音乐感知方面远不如其听力及言语方面的提高令人满意。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治疗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重要手段,其在音乐感知方面的不理想在近年来人工耳蜗的研究中比较深入。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语后聋成人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后对音乐感知的现况及分析其可能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方法以助于音乐感知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对西洋乐器和我国民族乐器感知能力的差异,探讨人工耳蜗植入者与听力正常者在音乐音色感知的规律特征和听配能差异。方法耳蜗组和对照组受试者各20例,使用音乐感知评估平台对两组受试者进行音色识别能力测试,记录并比较两组音色识别正确率和总应答反应时间。结果①耳蜗组音色识别正确率(80.42±11.87)%,显著低于对照组正确率(96.67±4.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耳蜗组对我国民族乐器(琵琶、二胡)识别正确率82.50%,西洋乐器正确率80.0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4)。③耳蜗组对音色测试总应答反应时间(170.50±21.81)s,与对照组(161.85±18.18)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3,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对音乐音色的感知能力显著低于听力正常者,在测听任务过程中所需听配能增加,并且容易混淆管弦乐器。对比西洋乐器,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对我国民族乐器的感知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前,人工耳蜗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人工听觉技术,但是同样也面临着挑战。这些挑战既包括技术层面,又包括文化、教育、伦理和经济等诸多社会层面的问题。比如人工耳蜗的价格,人工耳蜗与聋人文化之间的冲突等等。仅就技术层面来讲,人工耳蜗技术需要在言语编码、电极及植入体设计和听力学检测等方面实现某种突破。1言语编码策略1.1为患者重建正常的声调感知当前,无论是部位编码还是时间编码,人工耳蜗使用者只能粗略地感知音调。由位置编码引起的音调辨别力受限于独立电极个数及神经元兴奋区间的离散程度;而由刺激速率体现的时间编码在电听觉音调…  相似文献   

11.
人工耳蜗的问世是仿生学及医学上的一项突破性进展,让听障患者获得言语交流的能力,从而回归正常社会。应用于临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其效果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肯定。但对于声调语言使用者来说,其效果与西方非声调语言使用者不尽相同。针对普通话和粤语的研究都表明,相对于语句的辨别,人工耳蜗使用者声调感知能力明显不足[1,2],声调识别率对于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来说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2.
1引言 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是一种听觉辅助设备,其作用是帮助重度至极重度耳聋患者恢复或重获一定的声音知觉[1]。目前,人工耳蜗设备已经帮助众多失聪患者部分恢复或重建了听觉,获得了良好的言语可懂度,但对音乐的感知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研究者们针对如何提高人工耳蜗植入者的音乐感知能力进行了各项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提升人工耳蜗的性能[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方向性麦克风系统对人工耳蜗使用者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以期为解决人工耳蜗使用者噪声下言语识别困难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普通话噪声下言语识别测试以及自行编制的聆听感受自评问卷,对14例母语为汉语普通话的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进行不同麦克风系统和拾音模式下的单音节词分辨能力、短句识别能力以及聆听感受评估,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言语识别能力:麦克风拾音模式对人工耳蜗使用者噪声条件下言语识别率得分有显著影响,SONNET/自适应模式得分最高,SONNET/全向模式、SONNET/定向模式和OPUS/全向模式的得分相当;麦克风拾音模式对人工耳蜗使用者安静条件下言语识别率得分无显著影响:SONNET/全向模式与OPUS/全向模式得分相当。(2)聆听感受自评:麦克风拾音模式对人工耳蜗使用者噪声条件下问卷得分有显著影响,SONNET/自适应模式得分最高,SONNET/定向模式得分次之,SONNET/全向模式和OPUS/全向模式的得分相当。麦克风拾音模式对人工耳蜗使用者安静条件下问卷得分无显著差异,SONNET/定向模式与OPUS/全向模式得分相当。(3)...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人工耳蜗植入已经成为治疗小儿和成人重度以上感音性神经性聋的标准疗法.但在耳聋患者中存在这样一群特殊患者,他们一侧耳重度或极重度聋,但对侧耳尚有一定的残余听力.在中国大多数此类患者接受了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形成了单耳听觉.然而对于这些患者,其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在其音调、音乐感知以及声源定位等能力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是以针对那些对侧耳有残余听力的单侧人工耳蜗植入者,出现了给非植入耳佩带助听器的“双耳双模装配”模式,从而使患者能够“双耳双模式聆听”.那么相对于单耳听觉或双耳耳蜗模式究竟有何优势,并且就目前的研究或是技术而言,还存在哪些主要的问题呢?本文在回顾近年文献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工耳蜗植入适用范围的扩大,许多有一定残余听力的重度聋患者已被纳入其列,他们在人工耳蜗植入后对声音的定位、音调感知、回声及噪声下的言语识别率及音乐欣赏能力等方面较全聋患者更具优势.因此,最大限度的保存残余听力成为目前研究热点,而围手术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保护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术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对人工耳蜗植入者各层面音乐感知能力进行合理检测与评估,是了解其音乐感知特征、探索其感知规律、进而提升其感知能力的前提。本文以音乐自身特点及其对应的物理属性为线索,对当前国内外有关人工耳蜗植入者音乐感知能力评估的相关研究加以梳理与总结。在现行评估体系简介、测试材料制作、与乐音属性(音高、音色、时长)相关的研究成果等几方面加以阐述,分析了当前研究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17.
人工耳蜗是治疗双耳重度聋的可靠方法,但是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后对言语的感知能力却有着天壤之别,甚至耳聋病史相同而且使用相同的人工耳蜗系统的不同患者之间的交流能力差别也相当大。本文就影响人工耳蜗植入后言语感知能力的患者因素和人工耳蜗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成人人工耳蜗植入者对音乐旋律及音色的感知能力。方法对13例人工耳蜗植入者(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26.5±6.9岁)分别进行音乐聆听行为评估和旋律辨别、乐器辨别测试。实验使用慕尼黑音乐经验问卷MUMU(Munich music questionnaire)和人工耳蜗音乐评估软件Mu.S.I.C(musical sounds in cochlear implant)进行评估。对照组为40例听力正常受试者(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26.8±6.7岁)。结果①人工耳蜗组与听力正常组的年龄及音乐经验相互匹配。②人工耳蜗组旋律辨别平均正确率为69.3%,乐器辨别平均正确率为51.2%,听力正常组旋律辨别平均正确率为80.4%,乐器辨别平均正确率为85.3%。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成人人工耳蜗植入者的旋律感知能力和音色感知能力明显落后于听力正常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讲汉语普通话的人工耳蜗使用者的汉语普通话声调识别及音乐识别表现,并探究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对侧使用助听器(Hearing Aid,以下简称HA)的12名母语为汉语普通话的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ation,以下简称CI)使用者,分别测试其在使用HA、CI、CI+HA(即双模式)三种助听模式下的声调和音乐识别表现,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其中声调识别应用自然时长声调和相同时长声调两种,应用音乐音符轮廓识别(Melodic contour identification,以下简称MCI)进行音乐感知能力评估。结果自然时长声调在HA、CI、CI+HA模式下的平均正确识别率分别为62.2%、70.9%、73.1%,且显著优于对应模式下的时长相同声调识别表现。MCI在HA、CI、CI+HA模式下平均正确识别率分别为29.5%、37.5%、34.0%。MCI表现与自然时长声调在CI和CI+HA模式下均显著相关,与相同时程声调在三种助听模式下均显著相关。结论讲汉语的CI使用者的声调感知及音乐感知均不理想。时长线索对声调音高感知起重要作用。声调与音乐感知可能具有相似感知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电极覆盖耳蜗基膜范围对汉语普通话人工耳蜗使用者的言语识别能力,特别是声调识别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人工耳蜗调试软件通过开启(关闭)不同电极通道设置7种测试条件,以模拟人工耳蜗电极覆盖耳蜗基膜范围的不同状态.并对各测试条件下人工耳蜗使用者元音、辅音、声调识别能力进行测试.结果:不同测试条件下元音识别平均得分56%~91%(P<0.05);辅音识别平均得分72%~85%(P<0.05);声调识别平均得分68%~81%(P>0.05).但随着人工耳蜗电极覆盖基底膜范围的扩大,人工耳蜗使用者元音、辅音成绩呈现显著性改善,声调识别成绩亦有所提高.结论:增加人工耳蜗电极覆盖基膜的范围、积极利用耳蜗各个区域有利于改善人工耳蜗使用者的言语识别能力,进而对提高人工耳蜗使用者言语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