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鼓膜置管术对腭裂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方法对45例(72耳)患有腭裂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经鼓膜穿刺抽液无效的患者行鼓膜置管术和随访. 结果随访1~4年,治愈36耳;好转24耳;无效和复发 8耳;并发症 4耳.腭裂修补组有效率93.3%;非腭裂修补组有效率 66.7%,总有效率 83.3%. 结论鼓膜置管治疗腭裂合并分泌性中耳炎有利于改善听力,但不能改善咽鼓管阻塞状况,已行腭裂修补术后置管的疗效明显优于非修补组.早期行腭裂修补术后置管对咽鼓管功能恢复,听力改善,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腭裂与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腭裂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了解腭裂修复术及鼓室置管术手术前后的听力学变化.方法对203(406耳)例腭裂患者进行年龄分组,采用声导抗,纯音测听或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判断中耳功能.21例腭裂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作腭裂修复术的同时,行鼓室置管术,术前术后作听力学检测.结果203例腭裂患者,中耳功能障碍的发病率为68.5%,6岁前可高达80%.21例腭裂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术后随访1~3年,听力明显改善,平均听力比术前提高17dB(P<0.01).结论腭裂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明显有关,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腭裂伴有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应早期行鼓室置管术,方能改善听力,有助于正常语言的发育.  相似文献   

3.
分泌性中耳炎是致儿童听力下降最常见的原因.由于腭裂患儿腭帆张肌及腭帆提肌在中线未闭合、肌力弱,导致咽鼓管不能正常开放与关闭,从而严重影响咽鼓管的功能,导致发生一系列的中耳疾病.分泌性中耳炎在腭裂患儿中较普遍.腭裂患儿的分泌性中耳炎具有不易自愈,治疗棘手、并发症以及后遗症多等特点,进一步影响患儿的语言、智力以及感受力的发育.现将近年腭裂伴分泌性中耳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腭裂患儿分泌性中耳炎鼓室置管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鼓室置管术在治疗腭裂患儿分泌性中耳炎听力损失的疗效 ,探讨中耳通气管的选择、手术适应证及注意事项。方法 双耳伴发分泌性中耳炎伴听力损失的住院腭裂患儿 19例 ,平均年龄 5 8岁 ,平均气导语频听阈较大的一侧耳在腭裂修复术同期行鼓室置管术 ,对侧未置管耳作为对照组 ,术后 2周至 18个月复查 ,比较置管组及对照组腭裂术前、术后听阈的变化情况。结果置管组耳术后平均气导语频听阈 (2 7 0± 6 5 )dB较术前 (42 7± 8 2 )dB显著降低 ,而对照组耳术前(2 9 0± 6 1)dB、术后 (2 7 0± 4 1)dB听阈差异无显著性。置管组未见严重耳科并发症。结论 腭裂修复术同期鼓室置管术安全、有效 ,可恢复患者听力 ,有利于腭裂术后语音学习。  相似文献   

5.
学龄前腭裂患儿听力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正常儿和腭裂患儿的听力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对,以探讨腭裂患儿的听力学特点以及年龄因素的影响。方法 对60例(120耳)腭裂患儿和76例(152耳)正常儿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和声导抗检查。结果 ≤1岁的腭裂患儿比1~2岁和2~6岁患儿的ABR阈值增加(前者S=5.927,后者S =6.020,P <0.05)。同一年龄段的患儿与正常儿相比,ABR阈值增加(t =8.588、5.436、7.003,P <0.001),I、III、V波潜伏期明显延长(<1岁组t =9.388、4.727、2.398,1~2岁组t =5.386、6.218、5.255,2~7岁组t =7.038、7.282、7.308,P 均<0.05)。腭裂患儿的高频听力损失程度为轻、中度,无重度和极重度听力障碍。3个年龄段腭裂患儿阈值异常率、鼓室图异常率、镫骨肌声反射异常率和分泌性中耳炎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听力损失程度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4.20,P<0.01)。结论 在学龄前婴幼儿腭裂群体中,当鼓室导抗图表现为B型或C型曲线,镫骨肌声反射未引出,同时ABR听阈增加,I、III、V波潜伏期延长,而各波间期无明显延长时,要高度警惕发生分泌性中耳炎,故应在早期行腭裂整复术同时进行鼓室置管术。  相似文献   

6.
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之一,可导致患儿听力损失,影响语言、智力发育。因此,防治学龄前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意义重大。有研究表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与剖宫产及母乳喂养相关。母乳为婴儿提供了大量具有免疫、酶活性、营养和生物活性的因子,可使婴儿的免疫系统功能达到最佳状态。本文将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与分娩方式及喂养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分泌性中耳炎在儿童中发病率很高,若诊断治疗不及时,易造成听力损失,是儿童常见致聋原因之一。本文对36例伴有腺样体及/或扁桃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分手术组及非手术组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后3个月听力改变,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早期分泌性中耳炎所致的听力损失对听觉过程的远期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研究发现早期分泌性中耳炎存在对听觉过程的近期影响,但远期影响则相对较小。该研究目的在于评估早期单侧分泌性中耳炎对双耳听力所产生的可能影响。有研究认为影响双耳听力的原因是由于双耳间听力不平衡,而不是分泌性中耳炎所致的听力损失本身;而且单耳分泌性中耳炎通常不治疗,因而对耳听力的影响比双耳分泌性中耳炎更大。研究对象是5名12岁儿童(3女2男),从1400多名1983年出生于Nijmegen的儿童筛选出来。筛选标准:在2~4岁时曾患…  相似文献   

9.
腭裂(Cleft palate,CP)可导致持续性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本文搜集了有关腭裂儿童OME在发病年龄、影响因素、预后、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并进行归纳总结。许多研究表明早期鼓膜切开置管(Insertion of ventilation Tubes,VTI)可以改善腭裂儿童的听力和语言功能,从而减少其参加语训的几率和难度。这些研究结果对腭裂儿童OME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腭裂是临床常见的畸形, 易并发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文献报道腭裂患者听力损失占53.08%[1].即使腭裂修复术后,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SOM及由此引起的听力障碍得不到缓解, 将影响到患者的语言、智力及心理发育,所以对伴有SOM腭裂患者的治疗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腺样体切除术对分泌性中耳炎听力的影响。方法对72例确诊为腺样体肥大所致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随机分为非手术组和手术组,分别进行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结果非手术组治疗后听阈≤20dB12耳,手术组治疗后听阈≤20dB36耳,两组治疗后听阈改变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腺样体切除术对分泌性中耳炎所致的听力下降的改善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及婴儿期腭裂患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新生儿及婴儿期腭裂患儿发生分泌性中耳炎(SOM)和听力损失情况,探讨其中耳功能障碍的发病时间规律及SOM早期预测方法。方法:出生后1~2周行听性脑干反应(ABR)筛查,无感音神经性聋的73例新生儿及婴儿腭裂患儿,在婴儿期于每月龄末行ABR和声导抗检查。结合鼓室导抗图形、静态声顺值、镫骨肌声反射和ABR波V阈值作为SOM的判断指标;以ABR波V阈值作为2~4kHz范围的听损伤分级标准。结果:73例(146耳)腭裂患儿发生疑似SOM,发生率为100%,均于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平均发生年龄为2.5月龄。其中115耳(78.8%)1岁内发生SOM,平均发病年龄为5.4月龄,出生后6个月时为相对发病高峰期;SOM的前驱期平均为3.8个月。婴儿期腭裂患儿56.2%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ABR波V阈值平均为48.6dBnHL。结论:婴儿期腭裂患儿SOM发病率高,可引起听力损失,严重影响中耳功能,其发生呈渐进性过程;作为发生中耳功能障碍的高危人群,出生后1个月时应行听力检查,每2~3个月定期复查,无条件者至少6~12个月进行耳科检查,以早期发现、及时诊断。  相似文献   

13.
鼻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 对32例(46耳)腺样体肥大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儿童,在全麻鼻内窥镜下行腺样体切除。结果腺样体切除顺利,术后随访3~12个月,28耳(60.9%)痊愈,听力恢复正常;听力提高,体征改变属有效者13耳(28.3%),总有效率为89.1%;术后复发3耳。同时鼻塞打鼾消失,合并鼻窦炎者获得治愈或改善,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 鼻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鼓膜直管前后进行听力测试是必须的,常规采用的测听方法是行为测听,往往费时且合作困难。耳声发射(OAE)测试已被证实是一种快速、简便和客观的听力筛选试验,可选择作为鼓膜直管前后听力测试的方法。但OAE测试也存在患儿合作的问题,因此设想在儿童处于全麻状态下鼓膜量管术后即刻行OAE测试似乎更有实用价值,因为临床上经常发现置管后听力立即提高。为证实这J设想的可行性,进行如下研究。试验组为32名需行鼓膜置管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分别于鼓膜置管前后于手术室全麻下行OAE测试,采用呼吸道吸入麻醉,由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感音神经性聋并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一期人工耳蜗植入的可行性。方法对就诊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咽喉科的2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并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行一期人工耳蜗植入术,观察植入效果及听力言语康复情况。结果 2例患者术中均顺利植入电极,术后随访均无分泌性中耳炎复发,听力言语能力恢复效果好。结论对于合并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在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同期行人工耳蜗植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腺样体肥大儿童中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58例住院手术治疗的腺样体肥大的儿童,均常规进行病史采集、鼻咽侧位片、声导抗检查;对部分患儿进行鼻内镜检查录像,单盲评估腺样体肥大程度及其与咽鼓管咽口的关系。统计分析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在258病例中经声导抗检查证实合并分泌性中耳炎者108例(41.9%),而病史中有明确听力减退主诉者仅27例(10.5%);对合并和未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病例的相关影响因素统计分析发现,患儿性别、病程长短、腭扁桃体大小等因素对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无明显影响,低龄患儿、腺样体过度肥大、腺样体与咽鼓管园枕或咽口关系密切者发生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性大,多元回归分析证明其中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腺样体与咽鼓管园枕或咽口关系密切程度。结论有必要对所有腺样体肥大患儿常规进行听力学检查,以确认或除外分泌性中耳炎诊断。低龄患儿、腺样体过度肥大或与咽鼓管园枕及咽口关系密切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鼻内镜指导下吸切器切除腺样体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 30例伴有腺样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在鼻内镜指导下,应用Xomed电动吸切器行腺样体切除术,再辅以药物治疗,观察其分泌性中耳炎的转归情况。结果30例患儿听力都得到改善,打鼾停止或消失。其中显效25例(83.33%),有效5例(16.67%)。无腺样体残留及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内镜下吸切器腺样体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对于伴有腺样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腺样体肥大致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治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对37例患儿行内镜下腺样体切除+鼓膜置管术。结果:患儿术后听力均提高,拔管后随访13~17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内镜下腺样体切除+鼓膜置管术对腺样体肥大致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9.
用修正格拉斯哥受益图评估73例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术后听力改善情况。平均年龄5.3岁。均为双侧分泌性中耳炎,听力下降明显。手术包括鼓膜切开,如确认有中耳渗出则插入通气管。术前及术后8周分别行纳音测听及声阻抗检查,测其双耳气导听阈,以500、1000’2000及4000HZ为基础,计算平均听阈。根据以往多数报道,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术前平均听阈为26.6~33.5dB,故修正的格拉斯哥受益图将正常与异常听力的交界从30dB改为20dB。将每个患儿的本前听阈标于该图,水平轴和垂直轴分别代表左右耳。手术后双耳听力正常、单耳听力正常或双耳听力减退…  相似文献   

20.
鼓室置管术及相关处理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提高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 (SOM)的诊疗水平。方法 :对 80例 (144耳 )小儿 SOM均行鼓室置硅胶管术 ,其中 30例同时行增殖体刮除和 (或 )扁桃体摘除术、10例行腭裂修复术、2 0例鼻窦炎患者行抗炎引流治疗。结果 :80例患儿随访 0 .5~ 1年 ,83%耳 (6 5例 12 0耳 )听力明显改善 ,纯音听阈 ,声导抗检查恢复正常。结论 :对 SOM的患儿应及时进行综合性治疗 ,方可改善听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